搜索
洪仁忠的头像

洪仁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21
分享

不巴七月半

 

我对节日不敏感已有多年了,觉得现在过节着实了无趣味。但我小时候太喜欢过节了,巴望节日几乎成为我及一群小伙伴共同痴迷的一种魔症,原因嘛不说也能猜中,一是图热闹,二是有好吃的。然而有个节是从来不巴的,这就是七月半。

不巴七月半,除了此节不热闹、没有好吃的之外,重要原因在于这是“鬼节”。那时,在我懵懂无知的心灵中,“鬼”是世界上第一可怕之物,这一认识主要是受大人们的影响,那个年代我所接触到的大人差不多个个都爱讲千奇百怪的鬼故事。现在想来主要是那时信息闭塞、文化匮乏、生活单调,讲讲鬼故事能够为生活增加些色彩和趣味。但那时我们心智还没发育健全,听到这样的故事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故事中对鬼的描述听了无不令人毛骨悚然,吓得人想立刻仓皇逃离;另一方面那些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引人探究的悬念又紧紧拉住你的腿脚、拴住你的心。因此在这且怕且盼的心态下,耳朵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鬼故事。

虽然小伙伴们没人巴望,但每年七月半依旧按部就班地降临,家家户户也依然买来成捆金黄色的火纸,一叠叠地用专门的圆戳打上“钱印”,然后在农历七月十四晚上或十五一早去已亡故先人坟上焚烧,也有人家在路边或墙根地上画个圈,在圈中烧纸。看到这些,心中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但不敢去问别人,只好回家问父亲。父亲解释说:人过世后,魂灵一般都住在地下,像在世时一样,也要过日子,也要花钱买东西。活在世上的家人后辈们就在每年清明、七月半、冬至和年三十,给过世的亲人烧纸钱,表达孝心和怀念。先人收到这些孝敬,会很高兴,就会保佑在世的家人子孙平平安安、生活幸福。父亲还告诉我,这些都是过去他听爹爹说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家乡,称呼爷爷是叫“爹爹”的。

“为什么清明节上坟烧过纸了,七月半还要再烧呢?”在我追问下,没上过学、识字不多的父亲想了一会,给出了答案:他过去听爹爹及其他人讲过,民间传统的节日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古代传承下来的,祖先确定这些节日都有特定的原因,像清明和七月半就是用来祭祖的,过去祭祖比现在隆重得多,祭品也丰富,家家户户专门准备酒和肉、糕点、水果等好吃的,摆下香案献祭。而现在简单多了,主要是烧纸钱。而七月半烧纸的原因,传说这天阴曹地府的大门会打开,把关在里面的鬼魂放出让它们回家跟在世的亲人们聚一下而亲人们提前到坟上去烧纸表达孝心,一边送来花销,一边报告家里的生活情况,让先人放心,就不需要辛苦地回家去看了,也避免先人的魂灵对家中的小孩不利。因此,家乡流行一句顺口溜,叫做“早过清明晚过冬,七月半不过小傍中”,说的就是上坟烧纸的时间,清明要提早,过冬在晚上,七月半当天上午之前一定要早点办好,最好提前到十四晚上。

“那为什么有些人家不在坟上烧,而在墙根或路边画个圈子烧呢?”我接着问。这次,父亲回答得很快:“这个我清楚,因为过去你爹爹教我做过。”父亲接下来详细讲了画圈烧纸的缘由及做法,原来,这是无法直接去墓地烧纸的替代办法,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老亡人过去有坟墓,后来因某种原因,如洪水冲刷、工程施工、强制平坟等没来得及迁移,找不到确切位置了;另一种是在外地打仗牺牲或非正常死亡、尸骨未能还乡,未建坟墓;还有一种是祭祖的人身在外地,离家很远,无法赶回去,用这种办法进行遥祭。画圈烧纸要选择行人较少的路边或墙根僻静处,在地上用树枝等硬物画个圈,讲究的人是用白石灰画圈,圈子要封口,不留豁口,在圈子内写上接收人的称呼和姓名,然后将纸钱放在圈内点燃,边烧边做祷告,心里有什么话都要说出来。纸要预先折成一定形状,焚烧时一小叠一小叠地勤添烧尽,不能未烧尽时就熄火或被风吹跑了,那样亡人接收到的钱就不完整、无法使用了。还有一条要注意,就是这时外面有许多别的魂灵在游荡,为了防止它们来抢夺,烧纸过程中要专门拿出一些纸钱在圈外烧,边烧边念叨“路过的大神这些钱给你们拿去花”之类的祷词,相当于做施舍式的慈善之事。这套做法跟上坟烧纸是大同小异的。

尽管我盯住父亲问这问那,父亲也在努力地把他“仓库”里本就不算丰富的存货全拿出来解答我的疑问,但那时父亲包括母亲最操心的,是七月半我们小孩有很多“不能做”。他们反复告诫我和哥哥们:据说整个农历七月称为鬼月”,地府的常开外面有许多亡人的魂灵在游荡,特别是夜晚阴暗之时、阴暗之处,必须小心防范,自古流传下来的禁忌有很多,比清明、过冬等冥节都要多对这些禁忌规矩,父母亲总是一条一条地反复讲,上年讲过下年还要讲,不厌其烦,生怕我们听不进犯了戒而吃亏。现在回忆这些禁忌,大多数还记得很分明,如:一个人不要去偏僻无人的地方,更不能去荒郊野外或乱坟岗,清晨、中午和夜晚尽量不一个人出门;吃饭时不能把筷子竖着插在饭上;不能胡乱说话,特别是忌说“鬼”字;不要玩任何带“鬼”的游戏;走路不要人家烧过的冥纸,遇到画的圈子要绕道而过,或者大步跨过,更不能故意在冥纸乱踩乱跳看见别人亡人时不能胡说八道、评头论足,更忌讳嘲笑和骂人;不能偷吃别人坟前的糕点、水果等祭品;不要下水游泳戏水,以防“水鬼”找人投胎;一个人走路不要吹口哨,以免招惹是非;在外面走路不要乱叫别人的名字,也不让别人叫自己的名字,而是以代号相称;不要穿特别显眼的红色衣服;路边的钱红包袋,以防捡了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买路钱而惹上麻烦;不要乱拍他人的头和肩头,以防把人家身上三把火拍熄;不要长时间倚靠在墙壁或围墙上;晚上不要在屋外晾衣服,也不要拍照;不要熬夜晚睡,更不能开门或开窗睡觉;睡觉时鞋头朝外摆放,不能鞋头朝向床;身上不要挂红绳铃铛床头不能挂风铃招阴之物……其实这当中不少规矩,不仅是七月半,平常也是不让做的,因而印象特别深刻。

七月半在我童年刻下的最深印记,就是一个“怕”字,至于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知识,直到成年以后通过不断学习才逐渐搞明白。原来七月半是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在秦汉之前,七月半是老祖宗们在农作丰收之际秋尝祭祖的日子,此时季节刚刚入秋,夏熟粮食早已收获归仓,秋熟作物丰收在望,先人们觉得农事丰收,得亏了祖先在天之灵的佑。因此入秋收获季,举行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以表达敬重和感激之意。至于被称为“中元节”,则源于东汉末年道教的理论。汉道教崇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统称“三官大帝”,天官管赐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而上元、中元、下元这“三元”与“三官”是相配的,上元天官农历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农历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农历十月十五生,又合称“三元帝君”。而主管赦罪的地官在七月半生日这天会“大赦天下”,包括赦免人间有罪之人及阴间有罪的魂灵,打开阴曹地府的大门,放灵回家与亲人团聚。因“中元节”起于汉末道教,在唐代开始兴盛,成为固定节日,直到民国时仍比清明节受重视,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封建迷信才逐渐衰弱。而佛教将七月十五称“盂兰节”或“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解民倒悬”之意。这天寺庙举行求佛超度亡魂的活动,举行水陆道场诵经法会放河灯等宗教仪式。在民间,自古以来七月半除举行祭祖活动外,还举行祭祀土地神、超度亡魂(又称“施孤”)、斋河孤(即放河灯)、送羊通祥,送吉祥之意)等活动。总之七月半的活动大都是围绕祭奠亡人而开展的,所以又称亡人节”。

七月半,表面看是一祖的日子实质上是一场思念的盛会。这场盛会,饱含着阴阳相隔的悲痛,充满着灵魂深处的交流,承载着难以割舍的关怀,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