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华夏历史文化学院的孔、周、李三位研究生相约一齐上街看灯会。由于天色还早,离观灯晚会开幕还有一段时间,他们来到街边一家茶楼,一边喝茶,一边摆开了“龙门阵”。
孔生:元宵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三同学都是学华夏历史文化的,就来谈谈元宵节。但有个约定:今天我们不谈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也不谈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这些元宵常见民俗项目,专门来讲讲与元宵节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每个故事都要带“最”或“第一”,看谁说得更多、更精彩、更有特色,如何?
周生:好!我先来。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我认为最早有确切历史文献记载的是“汉武帝祭太一”。据《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汉初,奉太一神为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即皇帝位不久,即开始于正月十五祭太一神,并专门修建了太一祠和太一庙。《史记·乐书》记得更清楚:“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司马迁创建的“太初历”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也称为“上元节”。
李生:据我所知,第一个将元宵节称为“上元节”的应是道教。道教有一著名的理论“三元说”,把农历一年当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合称“三元”,而“上元”正是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东汉末年,道教重要派别五斗米道以天官、地官、水官为崇拜之神,这三神的分工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三神的生日正好分别是上元日、中元日、下元日。因此,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或“天官节”。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孔生:关于元宵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很多,我认为其中最具严肃历史意味的是“纪念平吕”。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但很快就病死了。吕后干脆独揽朝政大权,实质上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其吕氏宗亲秘密聚集在上将军吕禄家中谋划造反,想正式夺取刘氏江山。而齐王刘襄听闻此事,遂带头起兵讨伐吕氏,平定了叛乱。大家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当皇帝,史称汉文帝。文帝为了纪念平定吕氏之乱,便下令把“平吕”胜利之日正月十五确定为天下同乐的节日,京城里家家户户明灯高挂,共同庆祝。
周生:提起挂灯赏灯,第一人应是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燃灯礼佛”的汉明帝。据我的研究,元宵节的来历与佛教的“燃灯礼佛”大有关系。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重要供具。据《僧史略》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日是在西历12月30日,这一天正是我国农历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在我的家乡河南洛阳,有一座著名佛寺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是中华大地上建立的首座官办寺庙,也是我国寺院的发祥地。汉明帝信仰佛教,他派遣使者到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请来了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大师,并在白马寺完成了我国最早翻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礼佛”。后来,南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正月十五大张灯火供佛之风得到发扬光大,并从宫中传到民间。唐朝时,佛教发展达到一个顶峰,正月十五“燃灯供佛”成为法定之事。而元宵节因燃灯习俗又称为春灯节或灯节。
李生:我认为元宵节燃灯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开灯祈福”。我通过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及演变过程研究后发现,我们中华传统节日大都源自上古时代的祭神祭祖活动,是在几千年中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而发展定型的,并非源自某个单一的人或事件。上古时代的祭神祈福活动,一大特征是点灯点火,叫“开灯祈福”,这应是元宵节的源头。以后逐步演变,也得到道教、佛教的推动,到西汉初大致固定,魏晋时得到发展,至隋唐宋达到高峰,并一直延续到今。而“元宵”之得名,“元”是指起始、开始,正月是农历的首月,称元月,“宵”是指夜晚。正月十五是一年中首个月圆之夜,是祭神祈福的好日子,“圆”与“元”又同音,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隋代以后又称为元夕、元夜。
孔生:说着说着又严肃起来了,我来说个轻松有趣的。关于元宵节起源最离奇的民间故事——“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汉武帝时有个聪明又善良的大臣叫东方朔,有一年冬天大雪后,他在御花园碰到宫女元宵流着泪准备投井,慌忙上前搭救。追问原因,原来是元宵思念家里的双亲和妹妹却多年无法相见,想一死了之。东方朔同情她的遭遇,答应帮她和家人团聚。东方朔于是化妆成一个占卜术士上街摆摊,凡是来占卜求卦的人都得到“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人们恐慌地求问化解办法,他便让大家正月十三到某地找一红衣姑娘讨化解办法。东方朔暗中找一姑娘穿红衣扮成玉帝使者,给每个来人一张写着偈语的红帖,并暗示向朝廷报告。大家纷纷拿着红帖去报告,惊动了皇上。汉武帝看红帖上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心中大惊,连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问策。东方朔想想说:“玉皇大帝要派火神君焚烧长安城,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可以让宫中手艺最巧的宫娥元宵在十五晚上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谕令长安城内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令京城千家万户一起动手做灯,十五晚上挂出来,从万岁到大臣,包括城内城外百姓统统都要上街观灯。全城还要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熊熊,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武帝就下令照着做,正月十五夜长安城里到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非常热闹。在东方朔悄悄安排下,元宵趁机与前来观灯的父母和妹妹团聚。武帝见长安城平安无事,十分高兴,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挂彩灯、放烟火,从此元宵节就形成了。
周生:孔兄,你这故事够有趣,也够离奇,我来讲讲最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吧。在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封建礼教,妇女尤其是年轻女孩平时是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的,整天关在绣花房里,不准随便抛头露面。这样,男女青年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谈恋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唯有元宵节例外,年轻女孩可以跟随长辈或结伴出来游玩。有史料记载,元宵灯会汉代1天,唐代3天,宋代5天,明代从正月初八点灯直到十七落灯,整整10天;元宵节往往是“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如此长时间、近距离的狂欢,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可以借着赏花灯悄悄为自己物色对象,或者原来就有情的可以借机与情人相会。这种机会在旧时代实在太难得,也充满了浪漫,因此人们把元宵节称为“中国情人节”。
李生:历朝历代发生在元宵节的浪漫故事有很多,我认为最打动人的是“陈三五娘”。这一故事在广东、福建一带很有名,说的是南宋末年,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到广南赴任,途经潮州,在元宵节赏花灯时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两人一见钟情。当时五娘由父母做主,已与林大定亲,但陈三却痴心不改、决意相求,几经曲折,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动人故事后来被改编为潮剧《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在南方传统戏曲中占据重要地位,世世代代演唱传诵。其他还有“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的故事,《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的故事等,都是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
孔生:元宵节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对对子的故事。传说明成祖朱棣有一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很快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对副对子得个状元,这秀才堪称有史以来最幸运之人了。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并称“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皆能诗善对。一年元宵节,张英出联:“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尚未成年的张廷玉正苦苦思索,忽听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有所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堪称妙对,成就了一段佳话。
周生:我来说说写得最精彩的元宵诗词。元宵节自唐宋以后越办越兴盛,灯市也越发壮观。引得众多文人墨客诗兴大发,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词。我最推崇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阕描写元宵盛况,下阕专门写人,在那一群群令人眼花缭乱的丽人群中,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意中人,前面的一切写景写人均是铺垫,最终聚焦点只落在“那人”一身。多么曲折回转的设计,多么优美含蓄的意境!
李生:说了这么多幸运、浪漫的故事,我来讲一段元宵节最霸道之人的故事。北宋年间,有个州太守叫田登,为人专横跋扈,因他名字里有个“登”字,就不许全州百姓说话时提到任何与“登”同音的字,必须用其它音字来代替。谁要是犯了此讳,轻则挨板子,重则下大牢。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依惯例州城里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来庆祝,州府衙门须提前贴告示,通知百姓来观灯。写告示的官员很为难,用“灯”字,触犯太守;不用“灯”,意思又说不明白。想了好久,只好把“灯”改为“火”,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百姓看了无不惊惧,一些外地客人纷纷收拾行李离开。大家气愤地骂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什么世道?!”这句话从此成为世代流传的名言谚语。
孔生:元宵节最悲惨之地是明朝初年南京城的一条巷子。明朝建立后,对元宵节很重视,官方特意将元宵放灯增加到十夜,每逢元宵,盛况空前。有唐伯虎诗为证:“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可有一年元宵节出了大祸事,那天明太祖朱元璋顿发雅兴,出宫微服私访,他来到一个猜灯谜摊子前,看到一群人正在猜一张画谜。朱元璋定睛一看,画上一个光脚女人怀里抱着西瓜,猜当地一句俗语。人群中有人猜出谜底:“淮(怀)西(瓜)妇人好大脚”。朱元璋立刻想到这是在影射嘲笑他的爱妻马皇后,因马皇后天生一副大脚,且正好是淮西人。朱元璋愤怒地回宫,立即派人把画谜人所住的那条巷子里的人统统杀光。好端端的元宵夜,被朱元璋加上浓浓的血腥味。
周生:元宵节最可笑的“皇帝”应是袁世凯。大家都知道袁世凯只做了短短83天“皇帝”,连正式的“登基大典”都没来得及举行,就黯然下台了。然而他还有另一件可笑之事,就是害怕别人喊“元宵”。传说1913年元宵节前,他听到街上有人叫卖元宵,越听越觉得“元宵”像是“袁消”,心想,这是要把我袁世凯消灭啊!这还得了?!于是下令禁止所有人喊“元宵”,只能叫“汤圆”或“粉果”。但老百姓不买他的帐,在背地里照常喊“元宵”,并真的带有“袁消”之恨意。
李生:哎呀,天色已晚,元宵灯会就要开始了,我们去观灯吧!
孔、周二生:好!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