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党魂,清白一生
韩世霞
1
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一副傲然临风的身板,立命党魂,清白一生。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举着小小结实的拳头,喊着地动山摇口号,一代人从城市走进了农村。
他是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67届高中生,毕业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迎着夏日烈烈的风,在一片片稻田拔节抽穗时节,他一头扎进米泉,一待就是一辈子。
父亲是革命军人,从湖南到北京,从北京到新疆,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最后在银行金融工作岗位上退休。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些家传的美德于无声中传给了儿子——李德明。
李德明,米泉历史扉页中一个高大的身影,老龙河渠延上一双急促的脚步,翻开一卷墨香,鲜活活跳动着生命不朽的音符。他心净如天池湖水,身正如伟岸松柏。
半个世纪里,他身上嵌入了这片土地特有的地域标签。他是一把饱满低垂的稻穗,不张扬不矫饰,簌簌作响的风声里,爽朗开怀的笑声,带着米泉浓浓的回族方言;他是地表深处涌出的一泓清泉,甘冽醇美,缓缓流淌过沼泽泥淖,浇灌丰饶了这片土地,滋养着尘世过往人们的心灵;他是傲立北沙窝的一颗胡杨,千年不倒万年不朽,在每一季里,都活成了自己独有的模样,成为共产党人的真正典范。
他骨子里的高贵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企及的高度,灵魂是老龙河水漂洗过的素洁与高雅,他的人格魅力在米东的稻花香里质朴、清新,甘甜、淳美。
他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职大学习期间,在简陋的书桌前,在昏暗的灯光下,夜以继日、勤奋学习。经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学,深深地思考。三年大专,公共课每门都在90分以上,基础课每门都是95分以上,包揽了优秀党员、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的所有奖项,那可全都是凭成绩说话的奖项啊!同学们对他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无论是在农村插队还是在煤矿当副矿长和企业局任局长也或是在人大财经委当主任,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倾其一生,彰显共产党人的高洁品性。一杯清茶一支烟,一个干馕一支笔。
他的青春是奋斗的、无悔的,他的一生是无私的、奉献的……
2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它的寓意很简单,一目了然。经常在河边走路,哪里有鞋子上不沾泥带水的。可,这句话在李德明前辈身上彻底被颠覆。
他在领导岗位上几十年,直到退休,不吃公家一顿饭,不用公家一次车,更不要说谋公家一针一线的好处。
八十年代,他任原米泉县煤矿副矿长。凭着自己博学的知识,懂经济的头脑,引起了州领导的注意,被昌吉州组织部任命为副矿长。那时的米泉县组织科只有任命股级干部的权利。
当时的县煤矿是米泉经济的顶梁柱,政府每年靠县煤矿上交财政的四十万元经费才得以正常运转。可见,李德明前辈在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岗位任职的重要性和知名度。
他负责全矿2000多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安全生产工作,包括雷管炸药及生产资料的使用发放权。其次,重大项目、人事调动、统计报表和所有文字材料工作,都要经他的手,算是一支笔大权在握的矿领导。另外,像他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真才实学的大专生,在当时的米泉县也是四两拨千金的人物。由于文字水平高,县委县政府的许多材料也都由他把关定稿,算是领导身边的一个顶级红人。
他坚持原则不唯上不唯下,更不唯亲疏远近。那时,托关系找他要招工、转正、农转非指标的人快要把门槛踏断了,他一律按规定办事,绝不给任何人面子,不讲任何关系。
有一个农村户口的高中生,是煤矿聘用的民办教师,为了转商品粮户口,甚至从州党委托关系给李德明矿长说情,都被他一口回绝了。他说只要是违反规定的事,谁说都不行。
3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好的风气关键在于领导,在于导向。
九十年代,他任原米泉县企业局局长。那时正是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发展的鼎盛时期,参观学习,接待检查,免不了吃喝应酬。每遇公务接待之事,不论上级领导职务高低,也不论陪同领导是何许人也,他的接待标准一律一盘拌面,或一碗抓饭,从不破例。而自己则自费吃一碗牛肉拉面。
红尘俗世中的一股清流,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
有人在背地里讽刺挖苦道:“抠索鬼,一顿饭都舍不得让吃,又不是吃他家的,死了把企业局背回家不成……”别人说别人的,他做他的。下一次,再下一次,他依然如此,从不改此规矩!为此,米泉人冠以他“老掐皮,吝啬鬼”的绰号。
当年科级干部每月有30元电话补助费,李德明前辈给副职按照文件精神执行,足月发放,自己却从不享受此待遇。有人说他脑子一根筋,共产党白给还不要。可他认为这是工资之外的额外收入。不管文件精神如何规定,轮到自己享受的一切待遇好处,他一律给自己贴一条封条封死。包括年终评优、平时调薪。
有人私下议论道,或许想出出风头做做表面工作,捞点政治资本,明处不拿暗处拿也说不准。可时间是一块试金石,日子久了,猜测狐疑的人打心眼里开始尊重和钦佩他。
当年,李德明前辈作为一把手,专车整天停在车库里,几乎成了摆设,很少启用。别人当一把手车接车送,他当一把手却骑自行车上下班,多数时间还步行。更甚者,去十几、几十公里的乡镇企业检查指导工作,也骑着自行车,还鼓励干部也骑自行车下乡,说既锻炼身体又节约开支。
有人私下对企业局的司机说:“你们局长的车都放烂了啊嘻嘻”司机本来就多有怨言,别人风风光光开车,在亲戚朋友中面子十足,而他这个司机却倒了霉运只能打杂。就没好气地对大家说:“你们懂啥?车放烂了好,一堆废铁还可以卖钱呢哼哼”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司机开不上车气得直跺脚,可看着李德明局长骑自行车下乡的辛苦,平日里简朴生活的作风和为官低调谦和的态度,又不得不尊重这位局长!多少年里,局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就是没见过李局长这样的,也算开了眼、经了事。细想起来,他虽愤懑于胸,又时时被李局长的清廉之气所打动,渐渐打开了心结。
如果说李德明前辈当年是站在节约公费开支的角度,走路骑自行车代替小车出行,那么,几十年后的今天他又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先行者。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虽说,李德明前辈在别人眼里抠搜、无情,是个不懂世故、不讲人情的顽固不化之人。可当年在他的领导下,不论是煤矿工作还是企业局工作,都干得风风火火,形势一片大好,上下一片赞誉。
他率先垂范,以德服人。经常一个干馕一杯茶,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他爱学习,懂经济,深钻研,对全县经济发展宏观调控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合理化建议。
一个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主,乡镇企业发展为点的双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在昌吉州示范推广,取得了成果性进展。进而使米泉经济发展走到了全州的前列,发挥着排头兵,领头羊的作用。他的才干能力因此而博得了州党委领导的高度认可。
他,主动站位,啃硬骨头,打胜仗。当时很多国营大集体企业,濒临破产,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现象。他积极建言献策,大胆实施改革,遏制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为国家和集体挽回不少经济损失。如羊毛工镇稻香工贸公司,一个资不抵债的公司,经他的手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将地皮评估作价,推向市场拍卖,使企业顺利转型改制过渡。
为了帮助企业发展,他还协助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亲自跑银行,协调抵押贷款,硬生生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解决就业,创收盈利。
他还敢于发声亮剑,做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当年某企业负责人,侵吞巨额国有资产,导致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李德明前辈为保护国有资产,毅然决然站出来,不怕得罪人,更不怕别人打击报复。亲自撰写揭发材料,以个人名义举报该负责人,并协助纪检部门立案侦查。
有人劝道,无关自己的事何必认真,还得罪了熟人,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有人说你暗中举报即可,干嘛让对方知道是自己所为。可李德明前辈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就应该胸怀坦荡,不卑不亢。不能因为都是熟人,就眼睁睁看着国家财产受到损失;更不能怕打击报复,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就不配做一名共产党人。
如果说当年他年轻气盛,敢作敢为,可到了年逾古稀之年,他依然一副铮铮铁骨。
我有幸和李德明前辈同为米东区纪委特约监察员,有几次在“农家乐”暗查到公车,不论是谁的专车,他都一律拍照上报纪委,且愤愤不平说道,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公车私用,居然还有人开公车到“农家乐”吃喝。
当他得知纪委对当事人只是谈话,而没有任何范围内的通报批评时,他直言纪委这样做的不当之处,肯定会滋生当事人下一次的侥幸心理。他还提出公车张贴“公务用车”标识,发挥公众监督的群众力量。
一次,我们在一个乡镇检查民生工作,正赶上中午吃饭时间。按照纪委规定,下基层检查可以在所属单位食堂吃工作餐。我们一行四人,在机关食堂吃完饭,李德明前辈按照干部一顿饭两元的标准,硬是掏出八元钱的伙食费让我交给财务人员。
我说:“李主任,你这个也太较真了,我们只是吃了一碗臊子面,况且也是工作餐呀”他说:“我们是代表纪委下基层检查工作,更应该以身作则”我有点生气了,说:“你这不是教条主义嘛,你这个八元钱让财务如何做账啊,这不是给人家添麻烦吗?我们又没有吃特餐大餐,和干部吃得一样啊!”可事后他一直为这事耿耿于怀!直到现在,一提起还再不断埋怨我当时应该把伙食费付了。
李德明前辈就是这样一个是非分明、公私分明的共产党人。他敢于硬碰硬,敢于动真格,只因自己干净清白。我千阻拦万阻挡的一碗两元钱的臊子面,便成了他一生廉洁自律的心病和污点。
最近,聊到一个党员2014年吸毒,到了2020才处理的事。他说:“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纪检监察工作还是很滞后啊!”我说:“李主任,你好好安度晚年吧,再不要操心这事那事了……”他说子女也不让他再管闲事了,可他觉得一个共产党人这不叫管闲事!
5
李德明前辈任人唯贤,爱才如命,惜才如命。当时企业局下属企业二建濒临破产,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上门说情,托关系想当经理,说自己如何有能力,能让企业起死回生、重振旗鼓,实则是想在国营企业申报破产时趁机打捞一把。
李德明前辈看穿了这些自报家门而不辞的野心家们的嘴脸,概不答应。他打听到一个懂建筑,学经济的优秀人才,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恳请接管二建企业。虽说最终以失败告终,未能如他所愿。但他这种为了人才,不辞辛苦,亲自上门的举动也是感动了很多同行业人士和部分领导干部。他们纷纷效仿,形成了引进人才、重视人才之风气。
一个企业局局长,在当时也算是身居要位,万千一职的官,可他根本不看重自己的职务地位,只看重一个难得的人才。
他在位几十年,从没有为自己的仕途和儿女学业工作,求过任何人。但为了优秀人才选拔任用,他可以低头弓腰去求人。
一次,为了推荐单位一名优秀年青干部,他亲自带着干部拜见时任县领导的自己曾经的一名学生。老师给自己的学生弓腰屈膝,只为一个不沾亲带故的人。他说这不仅是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一个机会,更是为组织挑选人才,为党和人民负责。
他鄙视阿谀奉承极尽其能事的干部,厌恶不学无术溜须拍马会钻营的下属。因此,在他任职期间,一些不踏实工作,不辛勤付出,最终想在他这里获得一张引荐票,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枉费心机。
李德明前辈为官,明察秋毫,谁干工作谁不干工作,他都一本明晰账。多年来,企业局没有一次因为年终先进优秀而引起干部异议或不满,就连私下议论都是绝版。首先他自己每年都让出名额,退出争先评优机会。就是硬给他,他也坚决不要。
他是官,却又游走在尔虞我诈之外的官场;他不是官,却又握着企业局一支笔的大权。
他为人的高洁品质、为事的胸襟和才能,让上级折服,使下属惊叹!
6
没有无源之水,更没有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教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
李德明前辈的父亲从银行退休后,一直从事企业工程造价师工作,但每一笔收入老人家都自觉如数缴纳个人所得税。九十年代,狡猾的企业家和走穴的明星正在通过偷税漏税敛财积累财富,普通民众还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意识,而作为红色家庭,正于无声中传承红色精神,不得不义之财,不饮盗泉之水。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里,红白喜事中的礼尚往来也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可李德明前辈儿女结婚、父母离世,一律从简办理,且拒收亲戚之外任何人的礼金。那时还没有出台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嫁娶大摆宴席的严格规定,可他官位在身,用党章严格要求自己,拒绝一切人情往来。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父母病危去世,包括家里任何紧急事件,就是一时半会打不上车,他也绝无动用公车之一丝念头,公为私用在他脑子里时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在他家的红白喜事中,虽说大家都知道他不收礼,总有同事下属过意不去给他还礼的,这本应是理所当然之事,可他却如数退还,毫不留情。
当我从别人那里了解到李德明家的红色传承精神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想采访他,以搜集更多的素材,完成一篇建党100周年的献礼时,李德明前辈在电话里恳切地说:“小韩,你不要在我这里浪费笔墨,我父亲和我做的事都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做的,党章明文规定要求做的事,难道需要写出来宣传嘛!”
我只有把这些从当事人之外听来的片段故事,积累成这篇不成样的文稿。虽说不能完全表达李德明前辈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一生,只能是他冰山一角的一个写照。可就在这冰山一角处,太阳光反射的一道亮闪闪的强光,刺进每个共产党人的背面,让我们时刻惊悚警醒!
他不接受采访,不让任何人来写他。我拙劣的笔无法尽其意。文章有很多缺漏之处,难免让人感到遗憾!在这里,只有对他奉上深深的崇敬之情!
作为一个晚辈,想想他的一生,点滴之伟大,细微之高洁,再对比自己,前辈那双正义明亮的眼睛时刻悬在头顶、盯着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