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宝军散文《阿里看云》有感
我小时候在新藏公路起点喀什叶城县境内的零公里长大。零公里的风拉近了遥远阿里的距离,拉长了我对这块神秘土地的向往……
今日遇见高宝军老师的文章《阿里看云》,撩开神秘门帘,把我带进了向往已久的高原辽阔的景象中。我跟着老师《阿里看云》的脚步来到了魂牵梦绕的阿里,畅游阿里,拥抱阿里。
《阿里看云》看似轻描淡写随性的笔墨,写尽了天上地下之云,故乡异乡之云,高原中原之云,城市农村之云,山里山外之云,有情无情之云。一片云的飘逸,一疙瘩云的跌落,是作者内心深处或激荡或平静,或快乐或忧愁的感情抒发。一个陕北汉子对西藏人民的深厚感情,对藏西这片土地的执念追求,和着泪水流泻笔尖,和着欢乐放歌高原。透过阿里的云,看纯洁高贵的灵魂自由飞翔,看阿里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幅简单、朴素、纯洁、至美的高原画卷徐徐打开……
《阿里看云》托着你,飞到阿里。看阿里变化奇端的云,享受一份天籁之美。你完全置身于一个似曾相识又完全陌生的仙境中。
阿里的云顶在格桑花尖上,挂在班公湖柳梢,飘在冰川峡谷,荡在青稞田里,映在牦牛眼中……这样的描写真是神来之笔。让人顿觉飘然于高原之巅,神游八极之表,不是个事,只要你愿意,即刻到达。一个人行走高原,与蓝天白云山川草木为伴,累了,浑身酥软软躺在草地上,打个盹儿,醒来和某个牧民笑谈风声,也或是和某个姑娘拉拉情话,笑颜里全是阿里各色的云。
随着阿里变换无端的云,天地间升腾起丝丝灵性,悠悠然一种忘我无我之境的遐想,越过高山草甸、河流冰川,穿越千年万年、千里万里,抛却一切烦恼至九霄云外。红尘俗世的负累,顷刻间随着那飘荡游移的云,没了一点踪影。身子轻轻地跌落在绵软软的云朵中,心里是静静的、甜甜的,被一种无法描述的极尽之美围拢着、侵蚀着。《阿里看云》足以抹去世间一切的黑与暗。
阿里的云,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是天的一面镜子,映出湖的明眸皓齿,梳洗高原流年岁月。整个宇宙在这里停止转动,搁浅时光。这里才是世界最本真、最安详的样子。
“……她们一会儿翻滚成云山,一会儿聚集成云崖,一会儿奔腾成云河,一会儿定格成云树,把云的气势、云的厚重、云的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倏地,云举起手中的鞭子……”作者看似平淡的句子,一点一画,用笔不深,实则细致精巧,功夫尽在其内。
《阿里看云》每一笔都没有刻意着笔描写自己如何深爱着这片土地,如何割舍不下血脉情深的藏族同胞。说的是云,写的是景,却道出了西藏地域历史文化之厚重,民俗风情之淳厚。透过文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作者作为一名援藏干部的胸怀和担当。
《阿里看云》,把作者对阿里高原的深情回望,对藏族同胞的浓情厚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他与藏民同歌、共舞、共生活,那种自然景观融合了民俗风情的美,那种陕北汉子融合了苍茫高原的气质,更显文章格调高远,气象阔达。字字饱含深情,句句流露真情。阿里的云,是带着灵魂飞翔的云;阿里的人,是淳朴、亲切的,身上永远弥散一股高原诱人的味道。
西藏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阿里又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左右,被称为“生命之禁区”。而作者多年来,一次又一次行走藏北阿里,用爱穿越禁区,用心体验生活,用情帮助藏民,用文字留住记忆。生活孤寂平静,工作一丝不苟,文字放荡不羁。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高宝军老师在西藏工作生活的写真集。力透纸背的后面,是放大了的人格力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表达了藏民对援藏干部恋恋不舍的情义。因为感动,因为不舍,他夜夜泪水浸湿枕巾。梦里一张张淳朴的笑脸,月晕中窗前晃动的一个个身影,皆是那样可亲可爱,感动质朴。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啊!
“这一刻,我看到头顶上的月,是悬在家乡村口山腰上的月,是挂在老宅院外老槐树上的月,是藏在沟河湾小溪涝池里的月,是披在山坡糜谷叶子露珠上的月,是驮在山里劳作归来父母肩上的月……”这是《今夜阿里月》中,高老师在中秋之夜思乡之情的一段内心表述。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一个人孤寂地走在阿里高原的月夜里,没有风的干扰,没有云的遮挡,只有心的遥远与牵挂……
他在阿里牵挂故乡,在故乡心念阿里!
读高宝军老师的《阿里看云》,不能仅停留在优美文字的层面,更应看到一个新时代援藏干部的伟岸胸襟和高大人格。一批批援藏干部,抛下儿女情长,舍小家顾大家,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做出奔赴高原,跋涉高原,逐梦高原的抉择。他们为高原挥洒汗水,为高原走笔写生,托起高原洁白的哈达,为阿里人民献上一颗炽热红心。这是一种精神的跋涉,更是一种灵魂的信仰。
高宝军老师阔步藏北高原,情牵西藏人民,用极其朴素的文字书写人间大爱、世间大美。他把自己融入苍茫大地、巍峨高山、冰川河流、旷野草甸,才有如此沁人心脾的感人之作。
写于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修改于2023年3月1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