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昕的头像

胡昕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5
分享

厦门印象

1985年厦天,一列闷罐车将我们拉到厦门海军码头,从此,我在厦门一呆就是13年,厦门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初来乍到的时候,感觉这个海滨城市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比如说,厦门的雨季长,阳光多,海风猛,但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这座城市本身。

凤凰木

海军码头到中山公园的镇海路和公园南路两旁的行道树,是清一色的凤凰木。凤凰木属落叶乔木,树冠平展成伞形,由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故取名凤凰木。每年五至七月,街道两旁碧叶遮空、红花堆顶,在碧叶的映衬之下,树冠像着了火一样,因此凤凰木也叫“火树”。

据说,凤凰木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非洲引进的。此后,厦门开始大量种植,并将它作为行道树。听老兵说,厦门市的公园东路,曾经是有名的凤凰木一条街,后来因为道路改造,也因为很多凤凰木都存在根腐病,所以一些老树被砍伐掉了。但公园南路、湖滨中路、金尚路等一些主干道两侧还是将凤凰木作为行道树,总共大约有2600多株,最老的树已经有六、七十年的树龄,不过成片的大树已经不多了。镇海路上的凤凰木跟我最亲,因为我们的海军码头和驻厦门海军部队机关都在这条路上。

我到厦门的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凤凰木被确定为厦门的市树。从那时起,我便对凤凰木刮目相看。

每次从街上回营,都是坐公交车在思明南路假日酒店附近下车,再走几步拐到镇海路。相比中山路上的滚滚车流、熙攘的人流,镇海路清静多了,街道两旁的绿树红花,让人感觉好像是来到世外桃园,行人走在树荫底下,都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街道以一个不易觉察的由高到低的坡度直通海边,你一抬头就会发现,街道尽头的大海像蓝色的绸缎在楼房的间隙里飘动,而蓝色的绸缎的上方,连片的红霞烧着了天空。初来乍到的游人往往不经意间,惊讶得合不拢嘴,再往前走,你就会看得清晰明了,原来这燃烧的红霞是鹭江对岸鼓浪屿上连片的凤凰花。

凤凰木花期长,一般有三个月之久,鼎盛之后,树上锯齿般的羽叶,渐渐的稀疏了,枝头熊熊火焰也渐渐的势弱了。夏天的阵雨说来就来,下雨的时候从凤凰木下走过,感觉非同寻常。雨水仓促地梳洗着树冠,花瓣羽叶湿漉漉的,一阵风起,落英缤纷,绿的叶片,红的花瓣便纷纷掉落,头上脸上额头鼻梁上都可能黏上几片。遇到这种天气每棵凤凰树下,都会铺上厚厚的一层花瓣。

花落知多少的感觉,往往令人心旌荡漾。所以出门上街,我喜欢沿着镇海路一直走到中山公园,因为街道两旁凤凰木的绿叶红花,给我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六月里,你红硕的花朵

幻化成阳光下片片彩蝶

杜鹃啼血,叫断南国风物

我站在山的那边远远眺望

春意正浓

红尘巷陌,迷了多少归路

紫薇花

大同中学后门的新华路上,也种有两行花树,这种花树,我从未见过,也叫不上名字,每次上街,我都要拐过去,赏花闻香。这花树并不高,树干比凤凰木要细,只有碗口粗,枝条四面披挂,嫩绿的叶子密密匝匝,一棵树就像一盆盆景,盆景上开满了一串串紫红色的花朵。因为串挂一起,所以看上去像熟透的葡萄,更像流动的云霞。

这种花的花期也有两个多月,记得有一次,舰艇出海一个多月才回厦门,心想这花必定是谢了,看不到了,但蒙蒙之中又抱着一线希望,在街上逛着逛着,不自觉地就又拐到新华路。

远远的刚进路口,就看见一团团紫红的火苗燃烧在绿叶中,看起来是那么的壮观,那么的亲切。这是什么花啊,每次询问路人都是失望的回答。

1992年,舰艇开到上海吴淞口训练,有一天和朋友去公园游玩,朋友不经意地指着不远处的一棵花树,尖声叫着问,那是什么花啊,开得满树都是,那么的张扬奔放,那么的绚丽撩人。我循声扭头看过去,天啦,竟然是我仰慕已久的紫红云霞。

我们急匆匆地走到花树的旁边,举目观赏,这花树比之厦门新华路上那些花树,更加的芬芳夺目,你瞧,这整棵花树上的花串串要粗大好多,花色也似乎艳丽些。我们的赞叹声,引出花房里的老花工。急忙请教,老花工脱口而出,这是紫薇花。啊,我和朋友不约而同地惊叫失声,这就是“紫薇花对紫薇郎”的紫薇花呀。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恋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背诵着白居易的诗,想着这个紫薇郎在中书省丝纶阁里等拟诏书的寂寥,我仿佛感觉到钟鼓楼上的水滴已穿透时空,沉沉重重地落在我空旷的内心。

舰艇从上海返航厦门那天,天空正阴暗着,细细的雨滴飘飘洒洒,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上街,直奔新华路上的紫薇花而去。但我再次看到这一大溜一大溜恣意盛开的紫薇花时,内心忽然泛起莫名的涟漪,感情的潮水悄然冲出眼眶。我的感觉怪怪的,我觉得厦门新华路上的这些紫薇花比之上海公园里的紫薇花,有着不同风格的美,有着无法言表的亲切。

那天,我就让那无声细雨淋着,头发湿了,衣服湿了,心也湿了,我一直站在空旷的街头,想让紫薇花知道我怪怪的感觉。

蛛网小巷

厦门老城区,小巷像蛛网一样密布,四通八达,幽深绵长,巷子不宽,有的三、五米,有的一、二米,大多的巷子是青石板铺就的,走在像刨过光的青石板上,你便知道了小巷不言而喻的年岁。我至今还记得一些小巷的名号,像石坊巷、灵应殿巷、崎公巷、新河巷、青石巷、仙公巷、炉灰巷等等,每条小巷都有她的典故来历,每条小巷都有她的特色风情。

从厦门海军码头到厦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取捷径有两条大路可走,一条是沿同文路拐到中山路,另一条是经镇海路拐到思明南路再到中山路。当新兵那会儿,我每次上街都是规规矩矩地走大路,有时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碰上驻厦门部队的警备纠察,或者是驻厦门海军司令部的纠察,风纪扣没扣,军帽没戴什么的,只要是违反了军容风纪,轻的记名通报,重的要参加一周或两周的队列训练,再不行就要关禁闭。所以,为了逃避纠察,我摸索了几条安全的小道。

我们出海军码头到镇海路,步行五十米便有一条小巷可到达中山路,或者从隔壁的和平码头出去,跨过同文路也有一条小巷,七弯八拐的也通向中山路。走多了,便知道了,这只是两条巷口,巷子的里面犹如神经的中枢,又好似深不可测的迷宫。两边的楼房、墙院,夹巷而立,铺地的青石板,弯弯曲曲像是江南女子挥舞的长袖,又像是大师典雅恬淡的水墨笔划。因为每条巷子非常相似,所以常常迷路,转了大半天,还是在迷宫里,最后转出去了,却不是要去的中山路。

其实,我钟情小巷,不仅仅是为了逃避纠察,更多的是喜欢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幽静和褪去沥青之味的闲适。你看,前面是一面剥蚀粉墙,墙上缀满藤蔓丁香,而邻家的墙头上则招摇着三五枝粉红的三角梅。巷子这边是古色古香的木门,而对面人家是欧式风格的铁门,各自维护着墙内小小的人家。有时禁不住好奇,私窥其中,发现巷中人家的生活竟是如此这般的诗情画意。

半上午的时候,太阳泼洒一地的惬意,这家院中的白兰花开得正旺,花树下,老妇人端碗坐在石桌旁,有一句没一句的叨咕巷外之事,老大爷提着水壶悠然自得地给花草浇水,一旁的小孙子不声不响逗玩懒洋洋趴在地上的大黄狗。对面的院落,木门虚掩,长长的竹竿上,晾晒着花花绿绿的衣裙,滴落的水珠在地上积下汪汪的水渍。二楼的阳台上,一位端庄清秀的女子,坐在竹椅上,翘着二郎腿,一手往嘴里塞零食,一手举着本厚书看得入神。

这满院的闲情逸致,一巷的静谧安然,轻描淡写着与世无争的美好,内心不知不觉有被人敲击的震颤。

雨季缠绵而漫长,小巷举着灰蒙蒙的天空,沥沥小雨斜着身子栽进她的怀里,青石板小道油光满面一尘不染,行人举着雨伞彳亍而行,这样的情境,叫人不自觉地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之中。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个性骑楼

厦门的骑楼,如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湘西的吊脚楼、安徽的徽式民居,是这个海滨城市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当你走进这座城市,与之亲密接触,细细咀嚼,你还会发现骑楼蕴含着厦门人的个性,是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缩影。

骑楼在厦门老城区是比比皆是,像最繁华的商业街中山路,街道两边的骑楼保存得最为完好,还有大同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同文路等等,傍着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骑楼成了古色古香的异域风景。

闽南方言称骑楼为“五足骑”,其特征是商店前有一条约3米进深的走廊,这走廊既挡雨,又遮太阳,同时也让顾客,游人免受车辆干扰,安全自如地游览、购物。骑楼的下部由造型各异的排柱挺立连成走廊,中部为丰富变幻的窗、扶壁柱,上部为各式山花压顶,女儿墙、马头墙、亭塔等组合的屋檐。

在厦门的时候,有事没事,只要有空,总是不厌其烦地去中山路逛逛。走在骑楼下,太阳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所以遇着雨天上街,我们也不带雨伞,从同文路,或者从思明南路的骑楼下一直走到中山路,经过街道的衔接之处,只要一个箭步就可以了。中山路是20世纪初建成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骑楼式商业街。从西面的鹭江海口到东面的工人文化宫,总长有1100米,街宽15米,两旁的楼房多为3-4层,比例优美,尺度宜人。

骑楼又叫“外廊式建筑”,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当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尺、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在鸦片战争后传入厦门,接着又传到金门、台湾,尔后又在两广、海南等地陆续出现。

骑楼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据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天天光顾厦门骚扰,不时俯冲扫射扔下炸弹,出于自我保护,厦门人便把骑楼的廊柱连接起来,筑成胸墙,使之成为战壕,商家照样做生意,行人照样购物论价,骑楼居然成了安全的港湾。

在中山路上,骑楼里全部是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我们常常是从华联商厦开始逛北面的骑楼,走到工人文化宫,再跨过马路,逛南面的骑楼,因为经常逛,哪个地方有什么东西卖,心里非常清楚。走在骑楼里,经常可以看到厦门人原汁原味的生活风情,有些小商铺的店家,并不坐守铺子里,而是在骑楼一角摆一张小小功夫茶桌,和左右邻居围坐一块,喝茶、聊天、对弈。看到这别致幽雅的闲情,我们不禁心动,便停下步子,拽一个小马扎坐下,聚精会神观看楚河汉界上的拼争厮杀,看着看着,便融入其中,免不了助人为乐,几次下来,混熟了,冲茶的人就会给我们斟一杯浓香扑鼻的铁观音。

思明区中山居委会是我们的军民共建单位,居委会位于中山路的骑楼上,主任黄碧莲大姐看上我喜欢写写画画,常常请求我帮她们出板报墙报什么的,那些板报都挂在骑楼里,墙报更不必说了,每当看到行人停下步子,观看解乏,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反正交往多了,认识的人也多了,走在骑楼下,冷不丁就冒出一句带闽南口音的招呼声,虽然仅仅寒暄几句,但感觉自己与这个城市有了联系,有了一种亲近的情愫。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