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家里添丁进口,明显比过去两人过年热闹多了。除夕,虽然孩子还在值守基层一线无法回家,但我还是放下手里活,挤出世间赶去公墓,为逝去的老父亲送盏灯。
跟预计的一样,公墓绝对是当天最热闹地方。大家不讲身份,不分男女,不管大小,或开车,或步行,从四面八方,提着香纸或鲜花,带着子孙前来,只为祭奠先人,上行下效,传承文化。
除夕是个关键时间节点,为岁末最后一天夜晚,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为什么要选择除夕送灯祭祖呢?
记忆里,对除夕“接祖人”一直影响很深,也是我对过年文化理解之一。在很重文化传承的乡村,大家对年三十全家团圆饭前的“接祖人”很讲究。家里妇人把团年饭做好后,一定要再三阻止娃儿们提前偷吃品尝,会很严肃告诉孩子:不能先吃,要等祖人来了先吃。接着,会唤来家里很有威望的男人,有的家里会接来隔壁的大哥主持“接祖人”仪式。
一桌丰盛菜肴上桌前,主人会象征性挑几样好菜,用几个小碗盛了放桌上,很讲究摆起几双筷子在碗上,然后由主持人点燃三柱香,再蹲在堂屋下面,也有的在门外,开始边烧纸边念经一样,念叨着家里已故先人的名字或称呼。大意就是接他们都回来过年的意思。这个时候,孩子在一旁也没听懂什么意思,但绝对不准插嘴,否则就要遭打遭骂,这样的教训很多很多的。
我家因为母亲去世早,姐姐出嫁后,家里好多年一直没有女主人。父亲忙完厨房事后,解掉围腰,洗手更衣后再出来主持“接祖人”仪式。每次在一旁听父亲念叨先人名单时,总能听到“把杏林也带着,把青红也带来”,表情严肃凝重,也有一定悲伤情绪。多年后,我也在外成家立业,在跟父亲闲聊时问起才知道,父亲嘴里念叨的除了称呼外,那几位直呼名字的,都是父亲一直悲伤记忆中的几位很小就因病因饥夭折的妹妹。
父亲在念叨,我在一旁想,除夕夜,每家都在接先人回来过年,是不是路上全是回来过年的先人呀?这一想法很快得到证实,因为到了正月十五后,老家乡村李,每家还会举办仪式“送祖人”,意思就是过完年,送先人们回去。
除夕夜的天空漆黑一片,那么多的先人要赶路回来过年,难怪每家都会在门口整夜亮起灯。有的条件不好,无法在门口安装电灯,就在门口点燃一盏油灯,燃起一柱香,为的就是照亮先人的回家路。
来到异地成家后,发现大家对除夕“送灯”格外重视,再忙再困难,也要带着儿孙到墓地为先人送盏灯。通往公墓的路边,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灯可以买,但很多人为了表达心意,都会自己亲手做“灯”去送。当然,年轻人的思想很活跃,也许他们并不懂送灯的文化内涵,开始改送鲜花或电子灯到墓地表达心意了。
后来,为了方便,大家不再选择除夕去挤公墓,早晨开始就有人去送灯,也有除夕实在抽不出时间,正月初一再去。
大家明白,除夕送灯不是普通扫墓,除了常规烧纸钱和敬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点灯”。就是让逝去的亲人在天黑之后能够打着灯找到回家的路,来跟我们一起吃顿团年饭。
送灯,是后辈的事,为上行下效的文化和美德传承,送灯,表示后继有人,坟头才有送灯的。
终身无后的人常常在去世前表达悲观,悲观的理由就是死后连送个亮的人都没有。当然,无后的人不一定就坟头黑暗,如果死者生前人缘好,亲朋好友可以送灯,左邻右舍也会送灯。毕竟,人间美德存世间,文化传承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