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韩兆海的头像

韩兆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5/28
分享

读《一碗粥的故事》有感

读李亚明老哥《一碗粥的故事》有感

           韩兆海

当读到此乞丐跪地哀求女主人施舍他一碗粥时,眼泪顷刻间在心地里哗哗的流下来……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那一年,叔父们还小,爷爷早世(父亲27岁,二叔25岁,爷爷53岁),剩下守寡的小脚奶奶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我的四位叔父),饥荒马乱年月,父亲曾带四叔、五叔等在周边乞讨要饭……

父亲每次说到这里,就哽咽落泪了,父亲如今接近八十高龄,为了让他免少和少受刺激,我竭力安慰父亲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咱们日子还算过的去么……可后来一想,父亲不是在变相教导我们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么……

父亲只有小学二年级都没毕业的文化程度,好在他在农业合作化时期,在生产队(今天的农民小组或叫自然村)当了二十多年的记工员(专为合作社社员及犁地牲畜等劳动记工分的,比如一头驴早上耕地一个上午,记三分工,一个青壮年劳力今早担粪若干担,记五分工等等)-…

父亲之所以长期担任记工分一职,是因为他,一来忠诚老实,办事公道,正直无私;二来他个性温和,社员们的吹毛求疵及抱怨指责等压力,他都能够一一忍受;三来他对上级指示安排,能不折不扣的遵照执行,一度成为队长组长等上司的得力助手。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的序幕拉开,率先从农村突破,神州大地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又叫“大包干”。至此,父亲记工员一职随之结束。可他不会扬场,不会摆镂,耕地也不是很拿手,一句话,庄家行里的专业性较强的活儿干的很蹩脚,不免遭邻里乡亲的饥笑嘲讽,甚至有人公然预言,这下一单干,那谁谁还要饿死哩……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几乎在人前公众场合没露过几次面,他也在人前说不起一句硬气的话来,有人还指指点点的说,像父亲这样无能的庄稼人,吃智没智,吃力没力,啥本事都没有……

可不知为什么,我很小的时候,就认为父亲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无能,而是非常和蔼可亲,通情达理,且心灵手巧,比如他会编红柳条筐,特别精致漂亮,也常送给亲邻好友。

    闲暇时,当别的农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开小会,打百分(玩扑克牌的一种),下棋,喝小酒或谝闲干传时,父亲却坐在一旁一边静静地听着,一边手里忙着用拨吊子打麻线、搓麻绳,十分专注,拨吊子在手里悠悠地转着,麻线越来越长,缠绕在线杆(缠线的一种小工具,中间粗,两头细)上,一圈一圈,柔软均匀,以备以后合成较粗的绳子……

他还喜欢写字,记性也好,心眼更好,总是把家族老小的姓名及生日一一记在我写过的作业本背面,闲了拿出来翻看……

他还经常教导我学会吃亏,不占人便宜,不做伤天害理之事;学会为别人着想,学会忍耐,学会受委屈;他说,待人要真诚有礼貌一一人凭礼仪当先,树凭花果为园。他说,把钱财看淡些,人长钱短;还教导我们广交朋友一一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仇人多一堵墙,父亲的原话是,交下朋友是护身宝,攒下银钱是催命鬼;他还说,做人要有人情味一一重情重义;多帮助有困难的人一一难中之人不可欺;要热心助人,乐善好施……

总之,在我眼里,我的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最忠厚最正直最伟大的父亲。

渐渐地,随着年龄渐增,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邻里乡亲,见了面,总要问,这段时间咋没见你大(爸的方言),只言片语中流露出对父亲的挂念……

我尊敬的老父亲,也就是当年曾携弟四处讨饭的乞丐,那我和我的孩子,其实也就是乞丐的后代。而我这个乞丐的后代个,后来竟然还能吃上“公家饭”,成为国家的公职人员,谈何容易……

……

此致

2024.4.9农历三月初一周二下午三点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