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为的头像

无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12
分享

小城普兰店

这是一个慢生活的小城。

从石河高速出来,到小城普兰店这段公路,就进入了慢行的模式,不是限速四十,就是限速五十六十的。对此,外地来的司机经常由于控制不住车速而频频踩雷,而当地人早已经习惯了。

曾经有不少司机多次向当地交通主管部门建议提高车速。对方答复说,这条路虽然宽阔笔直,但公路周边都是村庄,不时有村民横穿公路或者是家禽从路边窜了上来,车速一旦过快,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这一点,笔者倒是见识过。曾经见过有附近的村民,开着农用三轮车,甚至是私家车,就那么反道行驶,与你迎面而来,丝毫不在意你愤怒的目光和尖锐的鸣笛声;也曾经见过有的村民慢慢悠悠背着双手横穿公路。你只能远远地降低车速,小心翼翼地避让着他们。

附近的村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对于交通法规实在是疏于了解,也懒得了解,更懒得遵守。你能拿他咋样?能罚款不?没钱;能抓起来不?双手一摊,来吧,你养着。实在是没有办法。所以,车速慢,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谁叫公路横穿附近的村庄呢!

不但是这条路,小城也是如此。小城里的马路只有双向两排道,有的仅仅是双向一排道,到处都是交叉路口,有的路面坑洼不平,有的护栏弯弯曲曲,而且到处都是私家车,你想开快了快不了。即便是脾气再火爆的,在小城里开上半年车,也服服帖帖的。时间一长,小城里的车辆几乎都是慢行了。这样也好,小城里除了小碰小刮这样小小不然的交通肇事,极少出现人仰马翻那种较大的严重事故,交警们为此减轻了很多的压力。

小城其实并不大,尤其是老城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即便是骑着自行车的话,也不过十几二十来分钟的路程。

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往往惊诧于小城车辆的众多。在他们看来,如此近的距离,如此平坦的地形,为什么不骑着自行车上班呢?即便是走路上班,从小城的东头走到西头,也用不上半个小时,这岂不是锻炼身体很好的方式吗?而且还节约了燃料,减少了尾气的排放,利于环保,何乐而不为?

其实,在多年以前,小城里的职工上下班,学生上下学,本来也是步行的;骑自行车的,在当时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我曾经记得,从住在电影院附近的老家,到铁西很远的泰山小区那一带探望一位老同学,就是步行而去,走一走,也就二十多分钟的距离。

但后来,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居民的生活也自然提高了,陆续有家庭开始购买私家车。于是,就像当年购买自行车一样,你买我也买,家家户户兴起了购车热,有的家庭甚至购买了两台车。

车辆逐渐增多了,但是,城市的马路还是那么宽。尽管城市的管理者绞尽脑汁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寸土地为车辆让路,比如在小城的外环扩宽道路,但毕竟是老城区,当年的城市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路口众多,车辆进进出出,车辆想快也快不到哪儿去。

小城的慢,不仅体现在交通上,更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处。

是的,这是一个慢生活的小城。

小城小,骑车十分二十分钟就可以从东头走到西头,开车更是几分钟的事情。所以,小镇的居民每天生活的节奏也很慢。他们每天可以不急不慢地去上班,中午可以不急不慢地回到家里吃上一顿饱饭,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再不急不慢地去上班;晚上再不急不慢地下班。即便是周末去个菜市场,也是不急不慢地起床后溜溜达达地走出家门到不远处就可以买到所想买的一切。如此的便捷,他们还需要急什么呢?!

多年以前,小城是没有早餐店的。除了住在档次比较高一点的酒店,酒店有为客人准备的免费早餐外,整个小城的餐饮店铺,没有一家供应早餐,本地居民习惯于在家吃着早饭后再去上班上学,外地来的客人,就只好吃着泡面饼干等充饥了。后来,一位商家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火车站对过开了一家规模颇大的早餐店,顿时吸引了很多客人,尤其是外地的客人。本地的居民也慢慢习惯了接受去家以外的地方吃早餐的习惯;再后来,小城的早餐店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而有了早餐店,家庭主妇们不用再早起为上学的孩子们做早餐了,小城的老人们,也开始逐渐习惯起床后到早餐店购买一些自己喜欢吃的豆浆油条之类的食品了。

小城的原居民尽管以城里人而自豪,但在快餐风靡国内众多城市的时候,小城既没有肯德基,也没有麦当劳。曾经有大老板级的人物想在小城开店,申请上去,结果没被人家批准。据说人家来考察之后,说小城规模小,人口少,不够开设条件。这对于满腔期望的小城居民来说,不亚于被泼了一头凉水。后来,随着普湾新区的建成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小城才逐渐开设了这两家快餐公司。这让小城居民深深地认识到,小城的经济发展和城建规模,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县市区了,小城,不能再慢了。

小城开始奋起直追。

这些年,在小城的北边,临近海湾的地方,又兴建了普湾新城。这座新城,具有了大城市的些许韵味,马路宽阔,交通标志齐全,座座高楼大厦里都有电梯,水电气暖等诸多设施配备齐全,居住在这里,自然也就有了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舒畅。

但新城里居住的,很多是后来进城的新市民,或者是外地迁徙而来的。起初,本地人很少搬过去居住。在他们看来,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看来,老城区尽管交通拥堵,停车困难,没有电梯,房屋老旧,但那里毕竟是主城区,是中心城区,周边菜市场和商店众多,下楼走几步就是菜市场,就是商店,就是药房,再多走几步,就是医院,火车站等等,实在是方便得很。更重要的,他们还有一种心理,认为只有居住在老城区里的人,才是正宗的小城居民,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也是建设者,他们以居住在中心城区为荣。

他们这一点,类似于住在北京三环内三四十平小平房和居住在上海浦西那些逼仄的小板楼里的原居民一样,条件艰苦,但内心又充满着强烈的自豪感。当然,他们愿意居住在老城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城区家里的邻居,甚至整个小区里的居民,几乎没有不认识的。他们习惯于开门下楼就能碰到老熟人,一唠就是大半天。这一点,对于那些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有好多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来作伴,这使得他们晚年的生活并不孤独。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城里陆续有老邻居离开了。这对仍然居住在老城区的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了一种冲击;新迁入的居民不认识,他们又没有经历花费一段的时间去了解和沟通,而老年人人生剩余的时间本就不多,他们自然更希望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是多年朝夕相处的老邻居、老伙伴。尤其是他们的后代离开了他们的身边后,相识多年的老邻居逐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依靠。

除了离开小城到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那些仍然居住在小城的后代们,如今也逐渐搬离了老城区,来到了新城区居住。因为他们发现,新城区更具有现代化城市的韵味,更具有引领城市发展的一种潮流。而他们的父母原来居住的老城区,就像一个逐渐落寞的小县城一样——其实不久前,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县城,叫做普兰店。

正因为有了孩子在新城区居住,他们家中的老人也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新城区,有的老人开始将家搬到了新城区居住。而那些至今仍居住在老城区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起新城区的一举一动了。比如,哪儿又开始新建楼盘了,哪儿的小区房价涨还是降了,等等,都会引起老城区人们的注意并在茶余饭后评论一番。

其实,至今在老城区居住的一些老年人,也包括年轻人,他们也并不是不想离开老城区,但多少还是苦于囊中羞涩的。退休早,退休金不高,指望着退休金和兜里那点存款,在新城区买一套房子,是很需要掂量一番的。他们心里多少也知道,新城区,是在引领小城的未来,是小城的希望所在,尽管,这希望或将是很漫长的一段历程。

小城当年仅仅是个县城,经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如今,政府在铁西一带设立了普湾新区,建起了高楼大厦,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众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入驻,大力加快经济建设,使得普湾新区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制造新城。小城里的很多年轻人,包括周边乡镇的年轻人,都来到普湾新城里的企业打工。每天,还有众多大连市内的员工乘坐企业大巴来到普湾新城工作。他们和当地人一起为新城的发展添砖加瓦,使得普湾新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在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同时,也带来了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使得小城里的上班一族渐渐改变了不急不慢的习惯,每天往返新城和老城之间,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

小城里的人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

小城里的人喜欢到大连市内购物,尤其是家境比较殷实的,或者孩子在大城市工作见过大世面的家庭,更是喜欢。

每逢周六周日,很多家庭,尤其是年轻一点的家庭,或者乘坐火车,或者自驾车,到大连购物,哪怕是购买一双袜子,也是这样。每当邻居问起,去哪儿了?对方则会喜气洋洋地回答说,俺去大连了。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小城这些年兴建了很多大型购物中心,比如万达广场等等,里面的货物都是全国统一供应,大连有的,小城里也有。但很多人的心理感受则完全不一样。尽管在小城购买,便宜很多,但他们更喜欢舟车劳顿,花更多的钱去大连市内购物。在他们的眼里,去大城市购买商品,就好像商品上沾染了大城市的气息,更具有一种城市味儿一样。其实这种心理,在其它一些小城的市民当中也同样存在。这是一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理,也可以理解。

这种心理,不但是小城的居民有。居住在农村的,喜欢到县城购物;县城的,喜欢到城市里购买;城市里的,喜欢到香港和国外购买。大多东西,当地的商店不是没有,但去大城市购买,去国外购买,图得就是心理上的快乐。花钱找乐意,谁也说不出来啥。

近年来,随着很多小城里的子女在沈阳、大连等大都市工作,在那边买房定居,很多老人也跟随着子女搬离了小城,有的甚至是远赴海外,告别了故土。但也有的老人,在跟随子女在大都市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小城,毕竟,老来怀旧,故土难离。

但小城里更多的人,选择留在了小城,无论是在老城区还是新城区居住。他们更愿意坚守故土,他们更期待小城越来越好。因为这里,有他们三天三夜讲不完的故事;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