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郇志奎的头像

郇志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0
分享

耕牛之殇

当时光的巨手把农历辛丑年撕扯得只剩下尾巴末梢最后一根毫毛的时候,我不得不说说关于耕牛的话题了。

村野有这样一个传说:人类起初刀耕火种,牛和马生活在天庭,隶属于玉皇大帝麾下的公务人员。玉帝念及众生饥饿辛苦,委派牛马下凡传令:凡我子民,不必昼夜劳作谋取果腹饮食,可日食一餐三次打扮,以度岁月。牛马得令,火速下凡。口谕传到人间,已被二位健忘症篡改为日食三餐一打扮,一时疏忽酿成大错。玉帝大怒:收益少而饮食多,无异于雪上加霜再降苦难。错传圣谕,罪不可赦,罚尔等去民间耕地拉车,助力养活民众。说完一脚将牛马踏下南天门。落地时,牛甩掉了上牙,马折断了犄角。从此,农人利用畜力耕种,食物才逐渐丰富起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意思是说,九九过完,再过九天,时令在春分前后,农民赶着耕牛开始下田播种。夏季庄稼收获了,牛拉着碌碡在场院转圈碾压,使子实与秸秆包衣分离,成为可以磨面的粮食;七月流火,牛拉着木犁在麦茬地里种上荞麦豆子等小秋作物;三九严寒,牛拉着铁犁再把收割后的空地深翻三遍,让板结的土壤变得透气疏松,便利来年再种。农活儿一茬接一茬,牛们几乎没有歇息的时间,就连吃草料都是大口吞咽,等到夜晚闲暇时候反刍回来重新咀嚼。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对人无所求,一槽青草足矣,却从来没有忘却养活人的使命。同相类比,人们把勤勤恳恳、敬业负重、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干事业的人比喻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根据牛的特性还衍生出了很多成语和俗语:说一个人厉害用“你真牛”;形容某人事业兴旺发达或者自负用“牛气冲天”;说大话夸海口叫做“吹牛皮”;把居领导地位或激烈角逐得第一的人称为“执牛耳者”。

烈马、鬼驴、乖巧牛——农人如此评价各种牲畜。牛对人百依百顺,能听懂主人发出的诸如上来、下去、嘚儿(前进)、昂(停止)、嗷(回头转向)等简短指令。偶尔也会发点牛脾气,怒目圆睁,两犄角直挺,把穿红衣服的人追赶得无处躲藏。牛的力气大,耐力极好,拉着犁走得不紧不慢,一天可以耕两亩多地,质量优于其他牲口。

农村人对牛是非常喜爱的,每个村都有名叫大牛、二牛、牛娃的男孩子。农业社时期,各村都有专职饲养员,负责放牧、铡草、拌料、垫圈、清扫粪便等饲养工作,还有兽医为牛除虫健胃治疗疾病。在粮食比较短缺的情况下,要按计划给每头耕牛预留足够的精饲料。不得任意虐待、宰杀耕牛,即使病得起不来身,老得下不了田,农人也舍不得谋其皮食其肉。曾经有对社会不满者,把铁钉投入生产队牛槽,法院以破坏耕牛罪将其入狱,以示惩戒。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更加爱惜耕牛。除了日常放牧,每晚还要给牛添一槽夜草。牛无夜草不肥,庄稼汉都知道这个道理。家家户户都会留下一块田地种植苜蓿,给牛补充青饲料,并每天在牧草中投放二斤麸皮或玉米面保证营养。到了正月初一,还给牛泡一盆子蒸馍,全天享受人的待遇。吃完后,在牛角上绑上红布条,拴在向阳处晒太阳。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过去式。曾几何时,种田不合算了,青壮年劳动力扔下农具,告别乡土赴城市务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一些良田退耕还林,边远山地直接撂荒。旋耕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耕种收割快速高效,使耕牛没有了用武之地。如今的村庄里,已经没人养牛了,不合算,就是终极理由。完成了使命,派不上用场,失去了蓄力价值,耕牛只有一个结局——进屠宰场、上餐桌,成为人类舌尖上的美味。

传统农业的结束,成了耕牛永远的殇。

若干年后,我们该如何给下一代解读“俯首甘为孺子牛” “革命的老黄牛”等牛之精神?只怕费尽口舌绕来绕去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人们穿着牛皮靴、系着牛皮带、喝着牛奶,啃着牛排,只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叫做牛的动物,仅此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