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春梦》的作者林文杰教授是世界眼科组织的创始人、主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视觉艺术家”,那笔者先从“视觉”上与读者一起走进《春梦》。
诗歌刚引人望向“白云深处”,又让人回首“雾中”;“忽相逢”,又“散怱怱”。《春梦》开头对再一次经历的场景的平铺直叙而起赋,以此意境为“发端”,歌咏对人生“经验”之“常识”的感慨。
诗中的“来自”与“飞向(往)”,是“来自成都,飞向重庆”,也不只是“来自成都,飞向重庆”的“来往”! 那时,林文杰教授“来往”于世界各地,在海外勤奋耕耘数十年,“生物科技的成就已经硕果累累”。他的人生“来往”获得了极富有价值的报酬——非同寻常的“经验”。当然这里谈诗歌,不谈林教授“事业”的“经验”,而是谈“人生旅途”的“经验”。“依然”这个词表明他有类似的“经验”,所以,“成都飞往重庆”,“忽相逢/聚散怱怱”之后的“常识”是非常明了的!
“常识”一词的英文是common sense。哲学上其中一个含义是,着重于该词组中sense 一词的“感觉”之意,指与肉体的视、听、嗅、味、触五种“外部感觉”不同的“内在感觉”。林教授的“来往”之中的“常识”在他的“翩翩思意”中:
“散怱怱”后留在他眼帘的总是“瓣瓣落花”,也许还有他那创意无限的“折光画”;“落花”充满“眷恋”之情地“呼唤”萦绕在耳畔;“惆怅”弥漫在人生聚散无常的空气中侵袭人心;“悲欢离合”有点苦涩亦尽尝;面对人生“无常”之“常”,也许只有矗立在“风中”……。诗人的“翩翩”让“思意”在“风中”起舞,恰恰自然地、逻辑地为全诗之“起”顺利地施展着“承上”的作用。
“聚散怱怱”的思绪还是让“风继续吹”吧! 诗中“他日重逢”的展望,使笔锋即“转”。 根据“经验”,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不外乎还是“旧地茫茫”,“貌合神离”的‘“凄凄惨惨戚戚”,哪里经得起“半丝追忆”呀?!此处让人深深体会到一位“科学家”也有“情到深处”难自拔的“弱点”。把对“茫茫”“旧地”的感受拟人化为“貌合神离”的状态,生动地反映了人生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有“再回到从前”,“再也”不会再出现曾经的“珍惜(动词当作名词用)”!
假如是“人生如梦”或许是消极的,而“人生如春梦”肯定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歌标题定为“春梦”正符合林文杰教授“快乐”积极的人生理念。记得林文杰教授曾经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寻梦者,我有无尽的理想,我最大的兴趣在于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实现彼此的理想与梦想。”由此让人联想到在诗中他感叹的“珍惜”:或许是他错过的可以“志同道合”的人,或许是错过的与他兴趣相关的事……。
诗歌《春梦》的创作灵感源自诗人“自成都飞重庆途中”,诗意由此旅途联想到他在世界各地的若干次旅途,从若干次旅途升华到到人生旅途的情境——人生如“春梦”。诗句“故梦重游/还痴还醉还新”统合全诗。全诗是一场“不忘初心”的情绪波澜(“还痴、还醉”),是一次对人生的反省与新(心)思考(“还新”),更是对“追梦”人生的警示。
如果诗人林文杰不是“林文杰”,也许“禅钟唱晚/醒来已是黄昏”就是表达“苏轼式”的感慨;可是诗人林文杰正是“林文杰”——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九九三年,正值壮年的他竟然感慨“禅钟唱晚/醒来已是黄昏”,显然是自我励志型的“故梦重游”。“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位有着无限理想的青年教授托诗言志,人生常有“再也不再珍惜”,那就应该珍惜当下——再也不“再珍惜”!
近年有关媒体曾经报导:林文杰,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一位视觉神经及基因疫苗的科学家,亦是眼科教授与世界眼科组织创办人,更是一位生物工程的企业家,最出乎意料的他还是一位神奇的现代艺术家。他成功的将科学、创富、艺术、慈善多项不同范畴的工作融于一身,也许这个世界上再找不出像他这样同样传奇的第二位出来……。林教授这26年来的事实证明,他人生春梦在“禅钟”昭示下,从来没有“醒来”过,一直在“春天”的“追梦路上”。
幸识林文杰教授,惊讶于他有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又有艺术家的“天马行空”——林文杰教授的“折光画”与“心灵书体”;他有逻辑思维的严肃认真,又有放荡形骸的天真活泼——我在林教授办公室发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书录他的诗歌《春梦》,特别邀请他投稿,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有坚定的信念与梦想,又有浪漫的生活情趣——就像有一天在香港万丽海景大酒店,兴奋之时特别从家里拿来红酒,与我们一边品酒一边听维多利亚港涛声;他有丰富主观“经验”,又深知客观的“常识”……(他的“经验”与“常识”在《春梦》钟竟然如此“诗意”与“哲学”)。 不得不说,真是惊讶于林文杰教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在理性科学与感性艺术领域自由游弋的“混搭”大家。
胡金全稿于2019年春
附:《春梦》
文丨林文杰
飞向白云深处
正如来自雾中
匆相逢
聚散怱怱
依然是翩翩思意
瓣瓣落花
在风里寻觅行踪
他日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