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并不是金洞乡境内唯一的溪流,但绝对是颜值最高、名气最大的一条。
“山高水长”,有绿色的地方就有水资源。地处崇山峻岭间,群山就是绿色屏障。山壑间溪流众多,或从泉眼汨汨冒出、或从树根草间浸润而生、或从晨曦映照的枝叶上一滴滴晶莹落下……它们以少成多,或成湖泊,或为水洼,为生灵们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
“山因水而灵动”,青山有了绿水作伴,人们眼里的风景就美美地旖旎起来。
山里人知道这些水来得不容易,给它们取的名字好听易记又用心。比如兰溪河、板夹溪、深溪河;还有的诙谐有趣,比如“汪大海”,“汪”是当地土语的谐音,意为“哄骗”,却无贬义,这“哄骗人的大海”自然只是山间的一个小湖泊,人们因为喜欢而给了它这样一个昵称。
再大一点的湖泊则会堂而皇之以“海”冠名,比如早就在国内旅游业小有名气的“小南海”。这些冠以名字的河流或湖泊成了那个地方的标识,而一条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河流就如品牌标签一样自带流量,同时又彰显了水的品质以及那个地方的品质。
记得多年前有位环保专家提出警醒:完全自然的河流几乎没有了。
这话让人听着有些不快,但又相信专家所言应是在大量统计后得出的结论,心里就有些五味杂陈。
“自然河流”泛指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水道,它们的面貌可以是小溪,也可以是大江大河。它们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流动性、连续性和自然形态。
“完全的自然河流”理念,名字听起来有些深奥,细一想却感受到了严谨中自带圣洁的高光。
而金洞这条河却以天生丽质得此殊荣。
但,听说这条河已被很多人窥视。又听说,是当地的有识之士的坚守,才保住了这条河的天然原貌。
于是,未曾见面心已所仪。
这次到金洞采风,并不是只为这条河而来,从山脚往高处走,路过的匆匆一瞥,瞬间就被它的颜值惊讶到了,虽然很多年前就听说过关于这条河的故事,心中早已暗暗描绘过它的倩影。
关于它的故事很多,其中一个特别有意思,家里的先生每每讲起,都眉飞色舞。那是二十多年前,他和许昌等几个文友下乡回来的途中,被细沙河沿岸的美丽风光所吸引,几个壮年人童心大发,欣然抛车步行,沿河走了十多公里。一路上,每每看见清澈见底的浅湾深潭,便齐刷刷纷纷跳进水里,畅游一番才肯上岸。
听的次数多了,羡慕中带点调侃说:真好呀,在山光水色中恣意了一把。这记忆,犹如初恋般浪漫吧?
金洞的这条河起源处并不在黔江,而在湖北。全长二十多公里,蜿蜒流过,在阿蓬江镇融入黔江的母亲河阿蓬江,“母子”相携,奔涌至酉阳的龚滩古镇处汇入乌江。
看着滔滔不绝的流水,心里暗想:如果在金洞的细沙河里放一只小小的漂流瓶,会不会在长江的浪涛里寻到它?会不会在大海的某处看见它正自由地随波起伏呢?
浪漫的想象总有出处,就像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其灵感或许就来自一个自然现象。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莱特兄弟的飞机发明,等等,莫不如是。
金洞的胡书记给大家分享了好几张这条河的照片。有近景,或波光粼粼,或碧水如镜;有远照,或丰水期的满盈,或枯水期的浅水映月;还有俯视的航拍,让人以鹰眼的视觉,将绵延数公里的细沙河尽收眼底。如银蛇游行在山的绿波里,如绿带缠绕在青山间,或粗或细、或放或收,以水能形成的各种美妙姿态,与这片群山、那些白云和绿树环抱中的青砖瓦屋上袅袅绕绕的炊烟,景与物、人与自然,动静相宜、联袂形成最美的乡村画卷,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
水流走了,白云飘到别处去了,但你对金洞,对这条河的印象却深深地烙印在心底了!
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水质好的地方,植被就一定好。与“母以子为贵”同理,这条河是以这些珍贵的植物为贵呢,还是正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存在,才成就了这条自然河流的美丽?
以前没有深究过这个问题,对水与植物的相依相存的奇妙关系也不甚了解。看到沿岸绿油油、茂密的植物中,相同的一个品种竟然占了大半。有识货的朋友指点我:这是珍稀植物,可是被挂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标签的,名字叫“中华蚊母”。
这个名字我熟悉,曾经无数次在央视的“人与自然频道”和一些资料上看到过相关介绍。
记得在2017年前后,我读师范时的地理老师黄健民为写《武陵山区地理》一书,为验证学界所传的“中华蚊母已近绝迹”结论,不顾近八十的高龄,多次回到黔江一带,亲自到民间采访并到实地查看,用大量的事实和资料,证明了这一濒临绝迹的珍稀植物在武陵山区被保护得很好。特别是在如金洞这样处于高山峻岭的地貌环境里,尤其在溪流淙淙的两岸,用当地村民的话讲“随处可见”。后来,这一区域被专家确定为“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长的中华蚊母带”。
这可是金字招牌啊!只有当地人才明白,得到专家的青睐可不容易,背后有无数人的努力付出。
离开人的保护,美丽的大自然也会如娇弱的婴儿一样。
物以稀为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保护,现在满河岸、满眼都是它们的身影。
所谓的“得天独厚”,不过是别人没有的你有,而这份全凭自然所赐的优势,并非永恒不变,如果不珍惜,它会锐减、消亡,甚至,优势变劣势,变成被人们口中怒骂的“败家子”。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唇齿相依,而是人类因生存的需要而单向的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对于人类,有无私的馈赠,但更多的是被动的“索取”。
有人说“发展即破坏”,也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只顾眼前利益的开发利用,更是伤了自然的“元气”,如此“杀鸡取卵”的项目早已被智者叫停。
传统优势怎样才能保留好?用什么办法将先天不足的劣势转变为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怎么做才能获得打开那扇既能保护好环境,又能让百姓致富之门的钥匙?
这样的问题从来都是为政一方的“领头羊”们所思考的焦点。
和其他很多乡镇一样,当地决策者也努力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一个地方的价值要体现出来,除了当地有发展致富的带头人做出榜样外,还要靠有识之士被当地潜在的价值吸引而来投资建设。无意间看见一帮年轻人正在电脑前直播带货。这几个年轻人是否也受杜牧那句“人道青山归去好”启发,放弃大城市的繁华喧嚣,选择返乡回村,用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创业,利用互联网将这个地处偏僻的深山与世界联系起来。与时俱进中,旧的会焕然一新,“土货”变“俏货”,变成装进老百姓口袋里的财富。这就是新时代新农村的魅力所在吧。
金洞既然有这条宝贵的河流,自然也有利用水资源的养鱼项目。但看了以后发现,他们并没有大兴土木,建的鱼塘外观看起来与环境也很协调。合理引水入塘,既避免了竭泽而渔,对上下游的用水也不造成影响,关键是还保留了这条自然河流自由流淌的天然。
这实属难得,让人欣慰。不由想起一首歌里所唱的“以你之名,以我之责,做你梦的守望者。”为官一任,位不一定高,但心可以系天下,系众生,系每一棵树、每一只飞鸟和每一条河流。
还记得初次到金洞,当时自己还在环保部门工作。职责所在,满脑子都是环保的各项指标要求。水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那年代,山里的人大多还习惯喝天然水。记得自己小时候,家乡的任何一条河流都可以任人弯下腰、捧起水来畅饮解渴。几乎每一条大路旁,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山泉眼,四周被人们用土和石头简易地垒起来,围成一汪泉潭,方便走过路过的人喝水解渴。但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也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民生、健康的重视,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特别是饮用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水也变得格外受人珍视,被视为“宝物”。
转眼已过二十余年了,这次到金洞,短短一天一夜的行程安排,并没有把想看的都看到,也没有多的时间好好地饱饱眼福。但就是这样的匆匆一瞥,所见景象让人欣慰,森林植被更好了,山路也不再崎岖难行,村舍房屋一派新气象,真让人不得不感叹“青山不老人易老”啊!
金洞的这个“金”字,冥冥中原来有如此美好的暗寓。
这里,风光迤逦、环境静谧,让你感觉宁静、安心;这里,古朴的百年老寨子、吊脚楼、村民的和谐友好,让你寻觅到传统的文化之韵;这里,有山间的淙淙溪流、林间的啾啾鸟语和田间地头的花香果味;这里,不一定是那些喜欢飞马驰骋、冲浪看海人的理想所选,但如“仁者乐山”所说,这里一定是喜幽喜静、喜登高望远之人所爱。
山的清风,可洗净一身疲惫。望星空、听风鸣,感人间百态,不过尔尔;观层峦叠嶂,近山暗、远山淡,“浓似春云淡如烟”,在如诗如画里,烦忧化为乌有,心境也随之阔朗起来。
在金洞的那条河里,梦也可以舒展地畅游。
于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