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霞的头像

黄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01
分享

一座山的厚度

一座山的高度往往引人注目,而一座山的厚度却少有人去探知。

金字塔若没有雄厚的底部,就难以支撑住让人们神往的层层拔高的塔尖儿。又如喜马拉雅,有了绵延的山体作沉稳的基座,世界最高峰才被稳稳地托起。

武陵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也才有了享誉世界、景观瑰丽的“神秘的北纬三十度”之说。

根据社会学家和健康专家们的研究,一致认为海拔一千米左右的环境最适合人居。有山有水、四季分明,自然的赐予,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可谓占了得天独厚的“天赋”。

而水市,就是这样一个“天赐”福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市的“仙”在哪里?一般人不以为然,倒是引起了一群文友的兴趣,在这个酷热的盛夏,这座山与这群人邂逅了。

(一)“红”“绿”兼具的旅游资源

早在十来年前,水市人就从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中嗅到了商机。研究、探寻自身优势,很快就摸准了脉络,理顺了思路,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企业,联手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创建,成为当地最早一批吃上“文旅饭”的高山乡镇。

现在这里已经获得了4A级景区金字招牌。旅游资源中“红”“绿”兼具的地方不多,他们在做足旅游业态的同时,用心挖掘文化资源并策划了经典的旅游线路。同时重视对乡村的民俗文化的开发培育。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这里良好的森林植被而来,也不只为独特的民风民俗而来,也是为重温红色文化而来。

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品质。旅游是惠民产业,只有干过旅游的人才深知其中价值。

尤其在盛夏季节,除了外地人会慕名而来,很多本地人也会在节假日奔着清凉而至。在林间落叶铺就的“地毯”上或卧或坐,孩子们嬉笑打闹、大人们聊天喝茶,头上有树冠遮阴、林间有微风拂过,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我们一行人在路过山顶的一个垭口时,看见几家人在一块林间空地上“安营扎寨”,孩子们乐得凑在一起,玩什么都开心。大人们趁机放松下来,席地而坐的、带了躺椅舒服地“葛优躺”的,让人看了心生羡慕。其中一个中年男子指着垭口上的一块大石头热心地介绍说:那是“金蟾献瑞”,也是最好的观景台。

走近一看,居高临下,延绵起伏的群山尽收眼底。不难想象,在朝云暮霭或晨曦晚照,尤其雨过天晴时,浮云万千,像薄纱、像白绸,忽浓忽淡;像仙女的飘飘衣袂,轻柔地舞动,变幻无常。令人神思遐想,有置身蓬莱仙境的感觉。

一帮文友走进水市这片被山环拥的人间仙境,便高呼:我们与美景,与清凉撞了个满怀啦!

水市的夏天,让大家美美的感受了一把舒心的清幽清凉,听说若冬天来水市,又是一番有如“北国风光”的晶莹世界可以欣赏。而春秋两季自不必说,因为哪里的春秋,风光都是养眼、养心的。

在山弯的一个僻静处,藏着被冠以“土家千年藤王”之称的一树老藤。这棵巨蟒般盘桓在崖壁和大树间的古藤伞盖如巨,让人震撼。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数十家刊物以“土家藤王”为题进行了广泛报道。民间流传的故事也很有吸引力:相传在民国年间,土匪猖獗,本乡有数百群众在藤树的遮掩下躲避匪患。从此以后,就被当地人奉为“救命藤王”。每逢佳节,乡民自发而来,藤树上挂着的一条条红挂彩,都是在祈求“藤王”的护佑。

看似柔软的藤蔓,却占据了这一片土地和空间,让原本高大于它、强壮于它的几棵大树渐渐地被它“委屈”的遮盖,甚至萎缩、枯竭。在欣赏这“独藤成林”奇妙景观的同时,也暗自感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逻辑。无意间,倒也上了一堂自然的哲学课。

坐山观景,每一个时辰、每一处风景都让观者心生愉悦,感受到凡身肉体沉浸在自然中的美妙意境。

向山而行本来是件辛苦的事,但人在对待“登山”这件事上却违背了趋利避害的本能。人大都善戏水更喜登山,登山一呼以展雄姿,登山一望为阔视野。山高人为峰,人从山为“仙”。现代人的登高早已不是为了羽化成仙,但传说中的羽化成仙却一定要选最高之巅。

有多高才能得到“高山之巅”这个称谓?有的山仅几百米海拔已被当地人高山仰止;有的虽然高达几千米,也只是世界高峰的“小弟”。

(二)有故事的老街

这里的老街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名——水车坪。它的“闻名”不只在建筑,也不只在民俗,而是因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曾经来过这里。

这里地处川黔要道,也是黔江通往彭水、酉阳的必经之路,使水车坪成为商贸集镇,曾是云、贵、川、黔一带贩卖骡、马、牛、羊等牲畜的集散地之一。

史料记载,这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一生中多次来过水车坪,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人们自发地在他曾栓过战马、召开攻打彭水誓师大会的皂角树旁立起了高大的纪念石碑。

在老街的一个石板铺地的院子里,我们围着一位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津津有味的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

这位八旬老人不仅思维敏捷、记忆力好、表达力也完全不像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的人。让大家惊呼“好厉害”的,是他还擅长绘画。他绘画纯属完全自学,对纸和笔也没有什么要求,一张废纸、一支小学生用剩下的半截铅笔,或者一支别人用秃了毛笔,他都能把脑海里构思好的画面栩栩如生地画出来。有时得到一些彩墨那就更好了,笔法和用色全凭与生俱来的感觉。傲雪的红梅、昂首的花公鸡,他都能画得很传神。大家情不自禁地“啧啧”夸赞,只能用“天赋异禀”来解释他的无师自通。

有故事的老街,故事全凭深情厚谊的口口相传。讲故事的人和故事里的人都充满了活力,死去的活在故事里,而活着的让老街变得更加活色生香。每一条老街,似乎都会因其文化的底蕴而生机蓬勃、流光溢彩。

老街,带着睿智又安静,等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听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老”故事。

(三)“非遗”里的美味

没有想到在这个并不盛产麦子的地方,却能把面食做得如此精细,而且在本地非遗名录里榜上有名。

这就是水市的杠杠面,远近闻名,凡来水市的,必品尝一碗不可。“杠杠面”的制作过程有点像广东的竹升面,一人、一案板、一竹杠和两根小柱棍,繁杂的工艺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慢工出细活,自然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定才能买得到。

看着两鬓已经染上风霜的老板,问他:“家里孩子中有想接班的吗?”

答复让人有些失望。

“这么苦、累的活,现在哪个年轻人还爱干哦!”

是感叹,也是问句,这个问题也无法展开去聊。虽然已经有相关的鼓励、扶持政策,但难以和快速发展的市场洪流抗衡。“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让很多美好不一定就能成为当下的“强者”。

顺应市场需要而生的,不仅有在本土传统菜系基础上创新的“非遗八大碗”,还有在美食上展示红色故事的“红军饭”,这些都体现了水市人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的敏锐。

每上一道菜,漂亮的厨娘都要绘声绘色地讲一讲这道菜背后的故事,比如“胜利会师”其实就是当地的家常菜“腊菜汤锅”;又如“红色胜地”则是当地喜宴上必备的一道“红扣肉”。把菜谱变成故事书,激发了用餐者的食欲不说,顺便也对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进行了讲述,增加了对这方水土历史底蕴的了解。

就这样大家一边听着一边吃着,饱了口福的同时又饱了耳福。

内心也充实了很多。

(四)李子树下的农家菜

来过水市的都知道,最早看准乡村旅游发展商机、首批挂牌营业的几户农家乐之一的“永秀农家乐”,以其女主人名字命名。乡村女子普遍爱取个“秀”字,或许大家觉得不足以代表其特色,干脆以院中有几棵标志性的李子树为地标,只要说“院子里李子树那家”,对方一般都会答道“哦,晓得了。”不用导航,熟客生客寻树而至。

只要不下雨,天气也不太冷,客人大多选择坐在树下享受女主人拿手的家常菜。席间,如果毛毛细雨飘然而下,客人也不急于端菜入屋避雨,因为枝叶茂密有如伞盖般的树冠,完美地充当了雨伞的作用。如此这般,又让城里来的客人享受到了乡村也不常有的雨中树下吃饭的乐趣。于是,酒又多喝了几杯,柴火灶煮的洋芋饭又多吃了半碗。

另一家名为“云上故乡”的民俗客栈老板,则是被水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而来。他看中了这块未来有发展潜力的高山之巅。舍得投巨资历时三年多的时间才建成。

老板眼光果然没错,开业的第一个夏季,生意好得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当我们担心高山只适合避暑,夏季生意好是正常的,其它三个季节怎么办时,身板结实、性情敦厚的老板憨厚一笑说:“已经考虑好了冬季的赏雪需要,每一间屋子都安装了地暖。”

这条件,在当地的农家乐中算得上有档次的。

四季皆宜的旅游打造,这样的理念已经不再是专职干旅游的人所能想到的,随便问一个普通人,谈起旅游来也能掰起手指说个一二三来。只是,说来容易做却难,这和民间歇后语所说的“弹花匠的女——会弹不会纺”一样,仅有好的思路是不够的,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唯有如此,也才会出现“独树一帜”的靓眼效果。

思路决定出路,敢于尝鲜的和敢于创新的人,永远是走在致富道路的前面。

(五)触手可及的乡“情”

没有物质哪来精神?一个地方的经济好不好,可以先去看看他们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的产物,经济是文化的支撑。我们都暗自点赞一个不大的乡镇居然也有自己的“乡情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林林总总汇聚展示了其乡的历史文脉、特色文化、风物特产等内容。所展示的特色农副产品实物,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品尝,还可以现场购买或线上订购。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这大山里的乡村并不落后,而是与时俱进地在紧跟时代步伐。

文化站负责人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作了介绍,他见这群文化人听得津津有味,越说越带劲,激昂的情绪和掩饰不住的兴奋表情,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爱这里的山水和人文”“这里的人文和山水值得人爱”。他介绍着“乡情”,我们却看见了一个人对职业的尽职尽责和对家乡的满怀热爱之“乡情”。

“乡情”不再是笼统的统计数字,也不是枯燥的、长篇累牍的文字介绍,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个朴实的普通人、由内而发的真挚情感。

这样的“乡情”,触手可及,有温度,更有力量。

(六)山中有个“长寿村”

其实,这个村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雷家坡特色村寨”,因为这个村长寿者多,人们干脆就叫成“长寿村”了、

我们一行人进村入户后,在鲜花满院的雷家老院子里坐下来,喝了茶,吃了水果,又兴致勃勃地聊了会儿天,被领队催着要赶往下一站,才依依不舍起身道别。一路上大家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一致认为,美好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榜样般的家风家教,是长寿的重要因素。高龄老人的

健康状态又引发了好一阵羡慕的感叹:这个村实实在在就是一个“长寿村”。

在这里,我们一行人有幸巧遇了一位正坐在屋檐下绣花的长寿老者。

看见老人家的那一瞬间,我们就情不自禁地围拢过去。老人家的绣法并非像传统绣法那样,要么把绣花底稿粘在绣布上、依样画葫芦地绣上去,要么在绣布上用笔描了线条后,再绣上丝线。而是放一张全家福照片在旁边,老人家看一眼照片,再低头绣一阵,全凭超强的记忆和构思,用一双巧手飞针走线直接用彩色丝线绣出来。绣品已经快完工了,颜色搭配与照片上相差无二不说,全家近十口人每一个人物以及背景景物的轮廓、颜色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连最不容易把握好的五官比例和细微的高光、暗影之处,也挑不出什么瑕疵。

老人家被我们夸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连连说“上九十以后,眼睛没有以前好了,手指也没有以前灵活了。”

这一番话说得大家又是一阵称赞和感慨。我们一行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比老人家小二十多岁呢,但早已需要戴老花眼镜才能读书看报了,耳朵也已经开始耳背了。就尤其羡慕老人家的耳聪目明,行动也不需要借助外力。

“这样健康的老年生活就是我们的奢望呀!”“她就是我老了想要的样子”。大家一边感叹,一边对如何才能长寿展开了讨论。之后,不免又对居住在这里的长寿老人所处的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以及家庭和谐带来的好心态等等优势,又是一番艳羡。

获得健康长寿的道理都好懂,但要寻得如此佳境、求得如此母慈子孝和睦的家庭氛围却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

吊脚楼、老木屋,村寨因人而建,符合“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而眼下,很多地方“空心村”现象让人唏嘘不已。村寨因人而活,有老人的笃定、孩子的玩闹和壮年人的力量,村寨才有了活力。

一天的寻访,没有遇到“仙”,似乎又处处遇见“仙”。

在这个酷夏里,水市就这样让人的心情平复下来,波澜不惊、微风不燥,无端的感觉到了别样的安适。

“此心安处是吾乡”,明年的明年,以后的以后,来或不来,水市的山与人,都住在心里了。

我禁不住这样想:一座有高度的山固然让人仰视,但一座有深度和厚度的山,却会让人叹为观止又意犹未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