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深秋里的周末,我们奔石家而去。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城市到乡村,犹如走进了秋景的画卷里。
(一)
出发前,一个念头一次次固执地向我寻求答案——那里的人都姓石吗?石家究竟是谁的家?
答案当然不会是简单的“是”或“否”,就像其它地名一样,有的只是简单的字面意义,有的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更多的,却是历史源远流长的地理标志。
一路上,脑袋晕晕乎乎的,干脆戴上耳机听音乐,单曲回放着民谣《乡村路带我回家》,或许,音乐里有未得的答案。
石家非我家乡,但初相识的山野、集镇和村民们憨厚的笑脸,却有迎故人归的亲切。
无需过多的寒暄,只一句就能听出真诚和热情。
无需长久的凝视,只一眼就看见了坦诚和淳朴。
放眼望去,秋风吹过的田野里丰收的踪迹随处可寻,刚刚出土的花生粒粒饱满,挂在树梢的瓜果颗颗溜圆。漫山遍野仍以绿色为主调,展眼望去,偶尔有几点红和一块黄点缀其间,仿佛看见自然之手拿起画笔宣告:多彩的深秋画卷已经着墨了!
即将是“枫叶千枝复万枝”的深秋景象,绿的枝干、黄的叶片和火红的枫叶,丰富又厚重,这与人们对幸福的美好期待是一致的,这样一想,在秋天的凉意里就少了落寞,而多了一份期许。
不觉间,天空淅淅沥沥飘起雨来,不急不缓,伴随着我们走走停停的脚步,驻足时在思考,行走间在观望。
秋雨中的山野变得水汽氤氲,重峦叠嶂处,一阵阵白色的水雾轻盈升起,仿佛朦胧的白纱在刻意为青山装扮。那些雾忽而变成一群奔跑的精灵,忽而又幻化成一位舞蹈着的蜂腰仙女,不及细看,它又变幻成了别的形态。忽然,一朵浓浓的白云竟然以青山为背景,扮成一颗写意的“心”形,仿佛在向我们说“青山爱你、白云爱你,石家欢迎你!”
不禁莞尔,心里明白这只是我自作多情的遐想,它们的变幻不过是秋风的杰作罢了。
不由想起陆放翁的“饱将两耳听秋风”诗句,禁不住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微微闭上双眼倾听,但两耳里满是细雨滴落在伞面的声音,或“嗒、嗒”,或“沙、沙”,没有听见秋风的声音。我明白,此刻不是没有风声,而是生性随和的风早就悄然融进雨声里了。
转念又一想,或许是秋雨声躲进了秋风声里了吧?
不禁暗自笑自己傻,秋风秋雨中是愁还是喜,不在秋风秋雨,而在其人的心境罢了。
又想起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曾这样写道:“秋天,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
说实话,初读这句时不太明了为什么在名家的眼里,秋天就与我们常人不一样了?
秋天是五彩斑斓的、融合丰富的,怎么会有如金属般色彩不易调和的坚硬?
直到读了欧阳修的《秋声赋》,才觉得答案似乎在文中找到了。
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是这样描写秋雨声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鏦鏦铮铮,金铁皆鸣”,难怪散文家张晓风会那样说秋天。
但,石家的秋天却是柔和、深沉和丰厚的。
(二)
在清朝末期,黔江最后一位知县张九章来到石家,面对山水人文感叹不已,提笔书写了几个大字,并令人雕刻在一面巨大的石壁上,作为他警示自己勤勉为政的誓言。时至今日,岁月风雨似乎也懂得人间风情,格外爱惜着这块警示石壁,当我们拨开封路的野草藤蔓寻路而来, 抬眼仰望,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仍然清晰可见——“砥砺廉隅”!
“砥砺廉隅”,这不仅仅是清朝那位知县的为政之想,其实,在两天行程里接触过的,从镇领导到村官到驻村扶贫干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不忘初心,坚守职责”。只怪我言拙,不知道这样说,是否能够把这些基层干部的优秀品质概括到位。
镇干部引路,我们沿路参观了好几处农牧业产业基地。一群黑白花奶牛,奶子被丰盈的奶汁鼓得胀胀的,小乳牛把小小的身子紧紧地依偎着母牛,嘴里衔着气球似的奶子吸吮着,顾不上对我们这群陌生人“哞哞”叫几声。
一群土鸡在桑树间奔走觅食,一只漂亮的花猫舒适地躺在石磨上打盹。人群中有人喜爱地“喵喵”唤它,它却敏捷地翻身而起,不屑地扭身朝鸡群间隐身而去。那条长着豹纹斑点的长尾巴美极了,即便在宠物中,这样漂亮的尤物也是少见,这样高傲的精灵也是少有。
越看越开心,心里盘算着虽然今年错过了吃鱼鳅、喝土蜂蜜和黄秋葵茶的季节,但秋冬季却是猕猴桃、南瓜等农作物的盛产期,还有喝山泉水长大的优质肉牛呢。
在农牧基地墙上的公告栏里,看到至上而下关心民生的信息,或是一张照片,或是一条报道,都让人感觉欣慰又安心。执政为民,田间地头有了干部们的足迹,老百姓才会安心种田耕地,这绿水青山也才有希望变成金山银山。
路过一个村的服务中心,这是将原来的村小学改建的,村委会办公室、村民图书室、老年村民休闲娱乐室、医务室。设施设备之全,竟然不比城市里的社区差呢!
院子里旗杆上飘扬着的红旗格外醒目,让这个山洼里的小村顿时有了精气神,有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听同行的一位当地负责人介绍说,村长和村支书虽然工资不高,却尽职尽责的每天坚守岗位,没有准点的上下班时间,没有节假日,只要村民需要他们就上班。
我笑着说,今天是周末,你们镇政府的领导也没有休息呀,看来是表率做得好。
这位常年在田间地头奔走皮肤晒得又黑又躁的镇干部腼腆的笑了一下说,是的,我们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值守。
望着眼前这几位朴实的汉子,这些可爱的基层干部,石壁上那四个大字所蕴含的力量仿佛正在他们身上熠熠闪光。
(三)
顺道,我们还拜望了一位退休后将家建在学校附近的老教师。这位已近百岁高龄的老教师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和他交谈丝毫不费力气,几乎感觉不到代沟。因为他一直保持当乡村教师时的良好习惯,每天坚持练书法、画画和看书。
诗书养人啊!
来到他的书房,墙上挂满了他的画和书法。其中一幅“九十抒怀”,字里行间透着满满的精气神和正能量。
老人每天坐在这间通透敞亮的书房里读书写字。一抬眼就能将他从前工作过的学校尽收眼底,学校上下课的铃声清晰可闻。学生们从书房的窗前路过,孩子们看到了“老骥伏枥”,老教师望见了幼稚生命的朝气蓬勃。
不禁感叹,这世外桃源般的深山小村里,基础教育也跟着四季更换延续,生机盎然。深山里有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英才人俊在这里成长也就有源可溯了。
屈指一数,市文联主席、市摄协副主席、区作协主席等几位在文化艺术方面表现不凡的人物,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有人说,秋是一种轮回,秋风起时,生命从此沉睡。但石家的秋里却没有丝毫的低迷和黯然。
石家是谁的家?如果一个外地人都喜欢那里的山水,爱上那里的文化,享受它的安静和润泽,那它,就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家”了。
你去了,那里就是你的“家”。因为,“吾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