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幸幸的头像

何幸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0
分享

北环之地

望着这片由黄土堆积而成的苍茫大地,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

也许你也在迷茫,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的荒凉。那绵延起伏的山峦,早已凝聚成了画卷中的波涛,在历史的洪流中激昂澎湃。暗黄的肌肤,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出了动人心魄的美艳,或是孤傲,或是寂寥,总有一种摄心夺魂的魅力在勃勃地招摇。沉迷在黄土峁梁上的岁月,恍如姑娘的玉手,把黄土高原的梦梳理成了一条条深邃的沟壑,百折千回反复地勾勒,最后,给人们留下了雄宏傲然的、厚重的展望。

这片饱经沧桑的黄土高坡,萧索着数千年的忧伤,它在坚持,用苍劲有力的躯干,坚守着大自然留给它的唯一居所。它也在期待,期盼着有人能够撼动它彪炳的舒颜,从而改变它干旱的命运。因此,它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从一片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开始,到逐渐有人类居住、发展,这块版图的变化让我感到了磅礴的震撼。

我是一个深深扎根在黄土高原的人,我的家乡陕北也是一块荒瘠的土地,但经过多年的时隔变迁,到如今已然改变了以前的面貌。和之前相比,说成是葱蔚洇润的绿水青山也毫不为过,但与脚下的这片黄土大山一比,顿时感觉逊色了许多。这里的山,大到了让我难以想象的地步,山形饱满丰韵,每一座都紧紧相依,干燥的气候使它看起来像是枯木朽株般,让人心生怜悯。濯濯童山,环江横穿,这就是甘肃省环县。

 

 

  当我第一步踏进环县境内,就感受到了脚下这片土地所渗透出来的荒寒,荒寒得能生出悲悯,悲悯得让人忍不住流下酸泪。它没有江南山水那般清绝,也没有草原那样的辽广丰茂,亦没有沙漠的冷淡与枯燥,但它有一种美,美在亲和,就像投入母亲的怀抱,让我温暖如春。浑厚的黄土给与了它超凡脱俗的情怀与独特的韵味,纵然高傲如烈日,也会被它的亲和温化。若你走进它后,定然会被它浓烈的亲和所感染。那一眼望不到边沿的群山,突兀地摆在你面前,将一条条幽幽长长的沟壑衬出了刀砍斧劈般的印痕,看似凄凉贫瘠的土地下,实则蕴藏着赤裸裸的热诚。干旱,仿佛是它与生俱来的牵绊,无论怎样奋力挣扎,依然无法摆脱靠苍天吃饭的宿命。我目睹过一个绿色时代的变革,也同样体验过葱郁背后的艰辛,我想过若将这里过度成下一个植树造林的标本,是多么的唯美,但在这山大沟深的群山里,虽有宽宏大度的心,又怎敢有夸大其词的妄言。日月匆匆,多少文人墨客对着这块土地呜呼哀哉,褶皱的纸张已不能曲折它的命运,行色于笔尖的锋芒,也无法阅尽这旷远的悲凉。

  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边沿,与宁夏盐池和陕西定边毗邻相接。但与盐池和定边的地形地貌却大不相同,虽然有星罗棋布的大山,但并不能避免风沙无情地肆虐。受北边宁夏与鄂尔多斯平原地脉以及经纬度差距的影响,处于挡风口位置的环县,只能接受草原上直灌而下的北风的困扰。日以继夜的狂风从北方蜂拥而至,你可以想象得到那种被大风欺凌的场景是多么的让人无可奈何。因此,当地居住的劳动人民以紧靠山体的坑洞式窑洞栖身,用以安然地躲避大风的干扰。

   不得不说老祖先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早在先周时期,环县一带的劳动人民就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利用黄土特殊的地质结构取穴构屋。诗经里称其为“陶复陶穴”。并有史料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璮父就是依穴居住,此种地穴便是窑洞的先驱。陶穴,是下沉式的地坑庄院;复穴,即坡崖半敞式庄院。而这两种窑洞的构建在后来被人们结合利用,就如环县人独特的构建方式一样,在半山腰挖出一个巨大的坑槽,把窑洞建在山体之内,左右都有山壁遮挡,既可以防止风沙,又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地坑小院,细一品,则是一玄妙洞府。在西汉时的窑洞造型发展和内部结构就有了更适合人们居住的特性,烟洞、灶台等也有一定的讲究,为了避免窑洞内被烟尘熏染,将烟囱安在合适的位置,完美的把烟排放出去。后经过一代代的体验与多年的改善,将这种一面开口的陶复穴式窑洞改便进成了现在的样子,既美观又实用。

  聆听着如龙吟般呼啸的风声,我激荡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即将坠落的夕阳,将天际浸染成了一片恍寒的血色,茫茫大川,高天厚土,在夕阳的余晖下尽显苍凉。眼前横穿而过的环江,仿若陈诉着年轮流淌过的悲伤,把岁月滞遗下的痕迹,讲述得不动声色。暮色迷茫,蹉跎着一抹动人的涟漪,浮荡在辽阔的天幕之上。干涸的环江,早已失去了它名字般的那种阔绰,只有一条小溪在眼前凝固。但在静夜的疏导下,依旧有湿润的气息在两岸环绕。我从环江所在的这条沟壑间一路走来,身边略过的古堡、废墟、墓地等古迹不停地刺扎着我的灵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一个个村庄在眼前一划而过,历史沉积的纹理与现实的喧嚣同时交替呈现,使模糊的时光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环江,链接着老百姓的命脉,也伸缩进了高原的梦境,用慈母般的乳汁,哺育了老百姓的生命,她所散发出的光环,是一种仁慈的符号。

环县一带,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最早的繁衍生息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在人们多年的努力下,县城、乡镇,包括村庄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走进庄子茆,完全找不到了荒芜的景象,葱蔚洇润的绿意一下子就填充了我的视野。这里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浓重的田园风气,与其他山村相比之下,要好了不知凡几。虽然不时有大风袭来,但风中所夹杂的尘土显然少了许多,并有大片大片的苜蓿地在山上铺展了开来,将整个村庄包围的水泄不通。苜蓿,是西汉时从西域引进中原的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量优,还能改良土壤,一经种植后,根须便会深扎于土下,任人如何收割,它都能再次生长而出。也印证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苜蓿本就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植物,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并且含有丰富的维他命等元素。成分之高,凌驾于一切蔬菜之上。而用苜蓿喂养的牲畜,肉质往往超越了其他牧草喂养的效果,这也是本地黑山羊名声在外的其中一个原由。环县黑山羊肌纤维细,硬度小,肉质比别处的山羊更加细嫩,味道也极其鲜美,更重要的是膻味很小,有着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这与当地所种植的苜蓿和小麦有着密切的关系。小麦秸秆本就是食草动物的一道美食,加之高营养的苜蓿草,再加上山间野生药草的调和,让黑山羊的肉质渐渐提高成了餐桌上的一霸。

环顾四周,能看到勤劳朴实的庄子茆村民正穿插于田间劳作。那一个个被烈日熏陶着的身影,正全神贯注的在庄稼林中忙碌,将一片汗水挥洒仓促而含糊。只见那头上戴着一顶泛黄草帽的佝偻老者,用一把锄头慢条斯理地扒拉着麦林间的杂草,宽松的红色背心在汗水地浸渍下已经湿润了大半,但他却浑然不知。紧攥着锄头的大手粗拙黝黑,看不到一丝血色,就连指甲边缘都有着一层厚厚的、泛着淡黄色的老茧,唯有握着锄把的手心能看到被岁月磨砺后的些许光滑。力能胜贫,谨能胜祸,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老农劳而不怨的形象深深触动了我懒怠的灵魂,然我辈蓬蒿散人,何以能配此等崇高意境。这日,我们遭到了热情好客的庄子茆村民的盛情款待,黑山羊肉、荞剁面、燕麦面柔柔、米面糕点等一系列特色饮食,加上醇烈的马岭黄酒,让我醉在了庄子茆的温情中,久久难以醒转。随着一串鞭炮响起,朦胧中,我被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呐喊与激烈的锣鼓敲击声所吸引。顺声而去,不由得喜上眉梢,终于见到了早就心弛神往的神剧“皮影戏”。

挤入比肩接踵的人群,悦耳的鼓点声和皮影匠的呦呵声不断地轰敲着我薄弱的耳膜,时而柔软轻快,时而粗犷豪迈,如黄莺出谷、乳燕归巢般清爽动听,又如龙吟虎啸般气壮山河。皮影戏是流传在中国的一种稀有的民间艺术。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庆阳市环县、庆城各县、西峰等地以及平凉市部分县区。其中发展较为完善、戏曲种类较多、工艺制作精美、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当属环县为最。环县皮影选用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的年轻且毛色黑的公牛皮制作,看着干净、透明,裁剪精妙,颜色绚丽,关节处灵动自如。在演唱之时,影帐内设有酒祭拜皮影子,影帐前的烧香祭神也一直在延续,让我愈加好奇。经打听后得知这里的皮影戏也叫神戏,每次开戏时第一场都要给神唱,前来看戏的村民们会在皮影台前祈福祝愿,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护,保佑天气能风调雨顺,保佑家人平安健康。戏台内,皮影匠的头顶上方挂着三条大小不一的细线,而线上挂着的是形状各异、琳琅满目的皮影。大线上挂的是蟒袍、官补、卦衣、文武净、花披等,靠子、马褂、衬衣等便于武打的皮影子挂在中线上,小线上挂的则是女式影子。皮影匠在演唱时如需哪种人物,可顺手选取。

在灯光的投射下,皮影匠把卓绝的演技发挥到了极致,不慌不忙地操控着皮影摆出各种姿态动作,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演绎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加上唢呐和锣鼓声的搭配,霎时将看客们的情绪带入了一个沸腾的高潮。动听的道情曲调,古老的吆喝唱法,《蛟龙驹》《紫霞宫》《剪红灯》等每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都饱含深意,让人听后如痴如醉,回味无穷。荡气回肠的历史典故,坦然直率的豪放性情,紧紧环扣着看客们的心弦。一张白幕下隐藏着流年的辛酸苦辣,隐藏着人生的喜怒哀乐,隐藏着繁杂的人情世故与跌宕起伏。

庄子茆能从一个小山村发展到现在的生态农庄,是村民们的先进的思想与辛勤付出所得的艰苦成果。不断走向商业化的村民们各司其职,每家每户都拥有着自己的食品、物品产业,其一家一品的独特生产风格,是一种值得广大民众学习的楷模,为先进农业事业做出了领衔的表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片蓝天遗留一片情。这里有着独特的黄土高坡文化,有着厚道、淳朴且好客的劳动人民,他们不畏艰辛,用勤奋的双手与智慧,打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环县境内文物古迹遍及山川,县城有汉代萧关古道、唐肃宗即位的灵武古台、宋代城墙、砖塔等古迹。灵武台公园便是依托宋代砖塔、灵武古台遗迹、宋城墙、烽火台等遗迹和灵武庙修建的综合性公园。里面仿古牌楼、文化商业步行街、艺术花梯、演艺广场、八景长廊、灵武古台、董福祥雕像、孙万福诗作园、民俗文化展馆等应有尽有,处处透着历史斑驳的痕迹,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映衬着旖旎而和煦的繁荣盛景。县城东边有东山相守,西有文昌阁相望,时刻镇守着这座兴盛的环洲之城,福泽着一方百姓。

自从隋朝置县以来,这片浑厚的高原地区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包括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的。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长征北上的红军在洪德乡河连湾建立了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前线指挥,在宁夏海原、预旺及环县山城乡马掌子山、断马崾岘、哨马营一带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行了围剿,从而奠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础。而当时八珠原一带的当地进步农民李凤存,把自己家提供为红军的秘密联络点,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翻越过一条险峻的盘山公路,我们终于走进了鸡鸣闻三省的道教圣地东老爷山。瞭望前方,青山苍翠,绿树葱茏,仿佛是看到了沙漠之中的一片海子般让我眼前瞬间一亮。这座闻名于世的东老爷山立于陕甘宁交界之处,四面环山,南北两边的山脉像是两条游龙般向西蜿蜒,尾部几乎相接,而祖师峁山顶的中央凸显成圆形之状,有着二龙戏珠之称的美誉。山顶之上分三座大小各异的峰头,玉皇峁、魁星峁、祖师峁三座大殿分别坐落在三个山头,可谓是各自独占一鳌。山上殿宇嵯峨,隐匿于苍松翠柏之间,青石台阶陡直而上,大小庙宇比比皆是,处处隐藏着道家特有的玄机。这里,有轩辕黄帝升天、周太子降生、金公鸡叫鸣、关老爷显灵、林道士成仙的神奇传说,还有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带领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足迹。元、明、清三代修葺的庙宇楼阁错落有致,陈旧的碑文、浮雕、壁画等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让前来朝拜之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到这里曾经所发生过的种种往事。

   拜仰兴隆山,我的谦卑疏远了宿命。在神的面前,我的肉身已沉沦虚空,饱受五谷杂粮的凡心变得脆弱不堪,轻盈的脚步不敢逼近香案,浑浊的灵魂也无法寄心释梵。向前,踩不出任何足迹,向后,没有撤退可言,一炷香已焚烧殆尽,一张黄纸才进入佳境。敞开紧闭的心胸,我虔诚地接受着仙神的教诲。闭上双眼诚心祈祷,愿人间不在苦恼。

  惜别环县之时,那苍凉如水的山上又刮起了大风,望着那干旱的山峁上飞扬起漫天尘土,我的双眼不由得盈满了清泪。万籁俱寂的天空行云仓促,安闲于环洲高地上的群山静默无语。而那环江依旧恬静、安谧地流淌,和我的泪水一样清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