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何幸幸的头像

何幸幸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6
分享

平步青云上九霄

春风得意,碧草葳蕤。随着步履的推进,青云禅寺的面貌愈加明朗了起来。

大概是看久了城市里霓虹灯点缀出的繁华,内心积压的躁乱早已深深侵入了骨髓,越是针扎,就越无法自拔。一个即将横渡中年的人,早已断了青春的退路,与五谷杂粮同居,却无法品鉴山川河流的卓阔。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但却从未进入过青云寺朝拜,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大的憾事!尽管时常会在青云寺旁仓促路过,可因繁事缠身,总也不得清闲,也就没有过多停留。直至一次偶然,也许是对前路的迷茫感到不安,或是对生活的压力感到太过繁重,让我拖着孑然的身影,肩负尘世冰冷而沉重的铁轨,凝望向青云万佛塔尖的一抹初贞。那一刻,禅意伴随着优雅的素风款款而来,洗涤着我多年来沉淀在内心深处的污浊。跟随着禅意的牵引,万佛塔无形中散发出的佛光,顺势照亮了我久居内心深处的一片黑暗空地,让我刹那间感到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舒适袭满全身。

许是我并没有理解自下而上的神路走法,竟跟随着万佛塔的牵引,横冲直撞,闯到了一座巨大的白色观音像前。观音如玉,洁白无瑕,脚踏一座九品莲台,手持装满仙脂露的玉净宝瓶,正欲将慈悲的甘露撒向人间。观音塑像安详地矗立在一潭鱼池之中,周围的一切都在佛地渲染下显得分外寂静,就连池水中的锦鲤也仿佛置身于大慈大悲之中,接受着观世音菩萨的点化。我本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饱含凡尘悲凄的眼泪而无处安身立命,在没有摆脱宿命的枷锁之前,卑微的眼眸不敢与观音菩萨直视。而万佛塔紧闭的大门,犹如一片横栏在面前的苦海,硬生生阻隔了我对禅意的追溯,菩提门径虽触手可及,但苦海无涯,回头或许是一种省悟。

拜别观音塑像与万佛塔,我怀着悲悯的虔诚,穿过一棵棵苍松翠柳,冒然从青云寺的大雄宝殿后方冲出,眼前一座座紧紧相依的宏伟的建筑震撼了我的双眼。庑殿式穹顶上黛瓦斜披,犹如被梳理过的秀发般倾然而下,脊边上的龙头雕刻得栩栩如生,似乎只要有雨水滋润,它随时都会向上腾飞。墙壁上的浮雕壁画与廊前朱砂涂抹过的圆柱构成了显明的视觉幻象,一不小心就会被错觉所沉迷。而一条条横陈在院落中的青石阶梯纵横交错,时刻充实着我迷离的视线。就连护栏都是石板雕制而成,显出一派仙宫丹院才有的辉煌气势。最惹人瞩目的当属那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楼阁,一个个窑洞口式拱廊被打造的惟妙惟肖,若不是有其他殿堂的存在,还真以为是身处在了欧美的某一皇家小楼。

很难想象,仅靠青砖与石头居然能够堆砌出如此唯美的建筑,让人不由得叹为观止。院中庙宇林立,让我一瞬间感到了有种与世隔绝般的清幽。香客熙来攘往的身影,仓促而过,见惯了蹉跎凡事,经历过岁月的洗礼,纠结在内心的悱恻之念,在络绎不绝的众多香客的眼中看来,又何足挂齿。在这里,让我放下了心中残余的执念,有过故事的人何其之多,摆正姿态面对人生,又何来忧愁之说。

四月的青云,宛若绽放在荷塘里的莲花,处处透着让人着迷的神采。周围绿树环绕、鸟雀欢悦,有着接连不断的香客前来朝拜,终日烟雾缭绕,尽显神仙府邸别具一格的殊荣。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有着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对于陕北最大仿古建筑群的青云寺来说,它的历史变革有着相当传奇的色彩。

青云旧名曰骟马川,顾名思义,“骟马”一词是来源于蒙古。蒙古人先将幼马阉割后再驯养,这种养马的方法,让人听着感到匪夷所思,但经阉割后的马的确与常马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矫健勇壮,还出奇的温顺,不会咬人,也不会踢人,更重要的是,不用喂太多的草料,马儿也长得比一般马健壮。骑马的人在被骟后的马背上能感到非常的平稳,就连下马后也不必用缰绳拴马,马不会自行离开或走远。即使奔跑很远的路程也不会流太多汗,并且还能耐得住长途跋涉和耐得住寒冷的气候。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蒙古铁骑”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名字,竟是经历过如此不堪入目的人为操持。当年成吉思汗挥缰南下之时,麾下的战马就是用这个方法驯养而成,这种被骟过的战马在战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青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辕,与上郡驼城相依,东临葭州,南靠绥州,北上为夏州蒙古草原。而上郡作为当时的边关重地,显然是蒙古人的后路所在,地理位置特殊的青云,则成了蒙古军队训养马的场地。直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遇刺后,驻扎在这里的蒙古人撤军,这一片适合马儿生长的地方便成了明朝延绥镇王总兵家的卧马草场。据说王总兵家有一匹烈马,不服管禁,每天都要到山上跑上一圈。烈马回来时总是汗水淋淋,看马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报告王总兵,得学蒙古人的办法将烈马骟掉。可毕竟马已长大,不比幼马骟后好驯养,第二日,被骟的烈马同样跑去山上,但却再也没有回来,众人寻觅了多时,才发现烈马已被山中的老虎所吃。前有蒙古人训马,后有王总兵家这匹颇具传奇色彩的烈马,前后都与马有关,人们便把这里改名叫骟马川。

青云寺观,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相传: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微服巡访榆林时,在榆林城南门口被几个泼皮无赖围斗,幸好遇到骟马川农民王勋的相助,才替武宗解了围。武宗皇帝因王勋救驾有功,封王勋为“救驾总兵”,并赐建府邸,同时由朝廷拨款修建寺庙,以彰其德。这座庙,就是青云寺观的初型。多年后的一个夏天,骟马川大旱,得不到雨水滋润的庄稼日渐萎靡,村民们无计可施,便跑到了武宗修葺的这座寺庙中祈求天降甘露。神奇的是,当村民们刚祈祷完毕,天空瞬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连绵不绝地下了数日,沟壑间竟然发起了洪水,肆意的波滔居然冲出了一尊巨大的真武祖师的塑像,停留在了庙宇的下方。真武大帝是北方之神,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降魔祖师、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中国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村民们发现真武大帝的塑像后,认为是老天降福于此地,将真武祖师爷的塑像搬上了山上的寺庙之内,开始了日日烧香,虔诚地供奉。自从把真武祖师爷搬上山后,真武大帝频频显灵,前来朝拜的人也是越来越多,庙宇所在的小山上还常常伴有青云缭绕其上,后来人们索性就把骟马川改为了青云,冲出真武大帝塑像的河流也命名为青云河。因河水几次泛滥,这座供着真武大帝的庙宇进行了三次大搬迁,才到了现在这个位置。

民国八年,国民革命军86师进驻榆林,在师长井岳秀、旅长姜战奎等人的倡导下,对青云寺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并邀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陕西著名教育家李业址先生、陕西著名水利学专家李仪址先生、陕西美术学院院长王余军先生规划设计。经过二十三年的修葺,把青云寺观扩大成了占地面积四十多亩的集道教、佛教与儒教于一体的大型寺观,整个寺院呈“東”字形,也印证了毛泽东东方红的崛起。观内建了殿堂厅阁二百八十九间、大小神像两千多尊、彩绘壁画一千多幅、石刻石碑石雕两千多件,还有钟鼓楼、木牌楼、戏台、清风楼、万佛塔等众多殿宇,气势磅礴的寺观被雕琢的庄严肃穆,又以“全神庙”而著称,但凡民间能想到的佛、道、儒等各路神仙都被齐聚此地,堪称为全国之最。每年的农历四月八,青云寺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庙会,各地前来拜佛烧香的游客也是比肩接踵,在各自需要的神像前祈愿膜拜。

青云寺观,犹如攀爬在榆佳公路上的一只神鳌,将一条委婉的玉带,素裹在身边的毛谷川腰间,时刻保佑着一方子民的安宁。

经过一座古迹斑驳的院落之后,我终于找到了青云山的神路。神路,为敬神之路。民间有着神路走一走,灾难都没有的说法,意为只有有历经艰难,才能遇见真神。正如爱因斯坦曾说的那句话: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道路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神路的台阶以干净的青石沿山体层层叠压铺排,幽幽长长的阶梯从青云河的一座拱桥边陡直而上,两边虽有粗壮结实的锁链相连,但那崎岖的山腰处处透着险峻,让人看着瞬间头晕目眩,不由得心惊胆颤。两边郁郁葱葱的林木掩映着一道道历史残存的印痕,春风轻浮着新翠的枝稍,把一丝丝命运的纹理慢慢揉进了碧绿的海洋。一座非常宏大的脚踏玄武的观音石像,安逸地耸立在一旁的小峰上,对着下方的青云河展望。她的高大,足以比拟万佛塔的高度,说成是一座小山也毫不夸张,让我发自内心的震撼。在观音面前,一切事物竟显得那么渺小,就连我卑微的命数,也开始变得迷茫,仿佛流年的云卷云舒在这一刻空灵了起来,比远方阔绰,比沧桑慷慨。粗茶淡饭,蓊郁了荒杂的心境,肉身虚空,饮不满无际的欲望,唯有顿悟听禅,才能解脱这一世的困惑。河畔古迹斑斑的青云村,早已与释道儒三教的意境结合,欲将大善与大爱的传统美德散播于世。

拜谒青云山,我的每一步都尽量抵达谦卑。虚幻的脚步走不完凡世蹉跎,许下的愿,却不知天高地厚。归宿是一道漫长的征途,沐雨栉风,彼岸苍茫,肉身只是一间临时的客栈。一花一落叶,一草一尘缘,静中有空,空中有禅,禅中有意。我漫着阑珊的步履寄心释梵,游于禅境之中不舍离弃。暮色之后,青色祥云又一次朦胧了道观,如同将这座太虚幻境般的神山置于九霄之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