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家风的头像

高家风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2/02
分享

豆绿色·误会

——《边城》导读

高家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就是《边城》的故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作者说,在《边城》里,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所以,在他的小说里几次用“豆绿色”来写那里的水。其实,细心阅读,那里的山水是“豆绿色”的,那里的人情是“豆绿色”的,那里的风俗是“豆绿色”的,那里的人性是“豆绿色”的。“豆绿色”就是纯天然无污染,有原始之美。

小说开头便写道,“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孔”者大也,既然是川湘两省往来的大道,却没有桥,只靠一艘人工撑渡的小船,不是原始吗?再说,那水不论多深,其中的鱼儿可以“计数”,不是清澈无杂质吗?再有两岸葱绿葳蕤的草木、头上的蓝天倒映其中,汇积起来,更是纯天然了,“豆绿色”便是最恰当的表述。文中处处写景,却又不像西方作品中的洋洋洒洒,但精短如诗歌一样的写景,无不闪着“豆绿色”的诱人之光,需要细心品读,此不赘述。

文学评论中经常说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如无聊冷漠的小酒馆里就只能有冷漠无情的人去拿孔乙己的不幸做笑料,等级森严的沙皇社会只能出现变色龙那样的可恶可怜的走狗。当然这里说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后文我们将要谈到,这里先接着上面说的“豆绿色”的山水自然里长养出“豆绿色”的人们。

也在开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美丽的山水给了她美丽的外表,更“长养”了她纯美的性格,作者不急不忙地展示她的美丽,咱们也不急,慢慢读。

还有她的祖父,那个撑了一辈子渡船的贫穷老人,怎么那么美好呢!“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用都市世俗眼光看,他不是傻吗?又不是自己索要的,人家硬塞的,不拿白不拿,再说自己辛辛苦苦撑渡,家里贫寒,得点额外的,贴补家用有何不可?他都是坚决拒绝,不惟如此,还倒贴上烟叶茶叶,在第六章里为了一名乘客扔下钱便跑而大喊大吵呢。“豆绿色”的山水让这七十多岁的老人仍有赤子一样纯美的心灵。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顺顺可以算是当地的名人富人,却没有上流社会富人的为富不仁,即使因为大儿子死了而不满翠翠祖孙,在爷爷去世时马上带人来料理事情,安慰翠翠说“不要发愁,一切有我”,仍然是那个仗义的船总。因为湘西的风水不允许人变坏。

以上只以小说开头所写为例,可以算是老中小的代表,他们的人性是美的,没有大都市里的铜臭市侩势力狡诈,只是“豆绿色”的原始美、淳朴美。正是生长在那里的这样美好的人们,构成了那里美好的社会,于是小说同时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社会淳朴原始和乐的风俗和古朴善良淳厚的人情,反过来看,又是如此美好的风俗和人情构成的社会环境,影响塑造着那里每一个人,所以,小说里的人物无一不是美好的,天保、傩送、杨马兵、送翠翠回家的用人、每一个过渡的人、甚至妓女,阅读时认真体会。

风俗美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美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

当然,人情美里面更有爱情美,不论天保傩送对翠翠的爱,还是翠翠对傩送的爱,都是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尤其是傩送,绝没有被人人羡慕的磨坊诱惑,宁愿做个辛苦贫穷的撑船人,那是怎样纯粹的爱情!当然还有翠翠父母的爱情。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要引领着我们读懂两个字:美、爱。但是,这两个字又是很难读懂,他《在昆明的时候》中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人却很少。”

在情节展开上,小说巧妙运用误会法,一连串的误会产生矛盾,推动着情节,人物因为误会或喜或悲,使这篇诗意小说情节上有了波澜。阅读时要加以关注。

所谓误会法,作者有意造成人物之间的理解或不理解、信任或不信任的误会,以形成对该人物的有利或不利环境,以此来展示人物、事件的性质,造成文章的波澜。误会有悲剧性的、喜剧性的两种。

小说中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始于误会,那是在第四章里,天黑了,翠翠在河边等着爷爷,等得心焦,傩送发现了,好心邀她到那边点灯的楼上——他家里——等着爷爷,翠翠却误解那地方是妓女的地方,更误解傩送让她去做那事,不怀好心,所以很生气,从不骂人的她第一次骂了傩送,等到后来知道拿着火把送她回家的人是傩送派的,才恍然大悟,而且知道傩送怕她再次误会,还让人说是她爷爷让人来送她,多么细心!多么温暖!这让她突然产生好感,或者说因为刚才误会心生怨恨的她更加感激傩送,种下了爱的种子。这是喜剧性的误会,当他们误会解除了,我们也会之欣慰的。

后来,翠翠听到关于有人家要陪碾坊给傩送,也许又误解了傩送,或者是出于情窦初开的小女孩的羞涩,两次都没回应傩送的表达,甚至还躲避傩送,又给傩送造成了误会,以为自己只是单相思,赌气出走,翠翠的爱情悲剧产生了。这是悲剧性的误会。

还有爷爷,对孙女有误会,更表现他对翠翠无微不至的疼爱;对天保傩送的误会,小心翼翼的为孙女物色可靠的女婿。同时,他也被顺顺父子误会,他们误认为他耍心眼,恼怒了天保,造成了天保的死亡,很是瞧不起他,冷落他,甚至嫌弃他;天保傩送都误会是他不让翠翠接受他们的爱,等等。在因为被误会而遭到顺顺父子的一再冷落之后,爱孙女心切的爷爷最后去见顺顺,可能想解释清楚,一方面换回他们对他的信任,因为人们的信任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他去城里买肉,付钱时,自己先数好,“又嘱咐屠户再数,屠户却照例不理会他,把一手钱哗的向长竹筒口丢去,他于是简直是妩媚的微笑着走了”,多么开心!为什么呢?肯定不是少给钱而没被发现而窃喜,而是因为被屠户们信任。现在,不被信任了,他难受得要死,只能“搓着手”,尴尴尬尬,手足无措,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另一方面,是想挽回孙女的爱情,因为顺顺和他的儿子都是很好的人,将孙女托付给他们家,他一百个放心。

可是,“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情的关心处,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船总不让老船夫再开口了,就语气略粗的说道:‘伯伯,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酒了,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你的意思我全明白,你是好意。可是我也求你明白我的意思,我以为我们只应当谈点自己分上的事情,不适宜于想那些年轻人的门路了。’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机会,把他拉出到牌桌边去”。这样的误解彻底摧垮了这个善良的老人,随即在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去世。

一个个误会,使小说染上了悲伤的色彩,读起来总是伤感。“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总觉得悲从中来。

也许我有一种偏见,美总伴着悲。汪曾祺曾说《边城》背后有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作者自己也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纯属个人阅读体会,愿与大家分享与切磋。

2023年1月17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