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泾河的头像

泾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2
分享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占祖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记得读中学时,地理课考试常会给一张空白中国地图,让考上们填写各省名称,并描写它的地理特点。拿到题,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地图西北部最大的空白地带,填上“新疆”两个字,同时,我会将区域特点的核心词:蓝天、白云、沙漠、戈壁、雪山、草地、河谷、圣湖、牛羊、骆驼等词汇赋予这个地方。

新疆地大物博,壮美辽阔,民族众多,风情迥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我和新疆的情缘还得提及几年的一场文艺演出。二零一六年,我所供职的大学,举行建校八十五周年庆典,联系到了喀什地区某县的文工团,请他们到我们学校进行助兴演出,一场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大型歌舞套曲“木卡姆”表演,让师生们看得如痴似醉,上万人的演出现场,引起轰动:神秘的乐器,弹奏着天籁之音,十几个维吾尔族男子,穿着民族服装,头上戴着超高的筒帽,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件乐器:或羊皮手鼓、或萨他尔、或弹拨尔、或独它尔、或热瓦甫、或艾捷克……所有的演奏者都倾情投入的演奏着手里的乐器,管乐、弦乐、打击乐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曲调朴实,风格豪迈,婉转动听,把听者带入了一个遥远神秘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一样,无一处不附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一样,无一个不畅快。”及至一群着装艳丽的维吾尔族少女姗姗登场,在舞台中央载歌载舞:高歌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遥远缥缈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低吟时,又如花坞春晓,百鸟归巢,软语呢喃;裙袂和小辫儿飞舞,歌、舞、乐珠联璧合浑然天成,一下子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次近距离地观赏新疆本土艺术,给我留下来难忘的印象,到新疆去看看,成了我的夙愿。

                                                         地窝子

        多年来,忙于俗务,新疆之行,在二零一八年的暑假才得以实现。飞机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起飞,飞行长达三个多小时,才到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地窝堡机场。到达乌市时,已是晚上九点多,这在内地已属于夜晚时段,然而乌鲁木齐的夕阳依然挂在天上,接机的刘师傅告诉我,新疆和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每年夏至前后,晚上十点钟太阳仍然挂在天上,也是常事。

乌市的机场叫地窝堡国际机场,我和司机的交谈是从机场的名字开始的。他说,从地名就能知道,这一带在建机场之前,就是一个地窝子较多地村镇。地窝子是沙漠化地区拓荒者发明的一种简陋的居住方式,建造方法比较简单,成本也低:先在地面以下挖约两米深的坑,形状如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约十个平方左右,坑四面边沿的地面上用土坯垒起约一米高的矮墙,墙上搭上几根椽子做骨架,骨架上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没有筏子,把芦苇打成小把也行,再用泥巴抹在筏子或芦苇上面,新疆雨水很少,上面也不用覆盖瓦片,泥巴干了,地窝子就建成了。地窝子有一面装有门,出门上台阶通往地面,冬暖夏凉,可以抵御沙漠的风沙和严寒。新疆最早的屯垦戍边从西汉就开始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建设兵团,这种地窝子每朝每代的拓荒者都使用过,足见地窝子在这个地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每年秋冬季节,新疆风沙施虐,几年下来,流沙常常把地窝子露出地面一米高的矮墙掩埋。在新疆建设兵团成立初期,一些团场常常地下住着上千人,地面看到的却是一片沙地。地窝子里除了住人,还用作食堂、会议室、菜窖、库房、马厩等。

司机刘师傅是兵团二代,他说早年在兵团流传着一首的打油诗:“地窝子呀真是好,冬天暖来夏又凉,看去一片荒凉地,不知脚下是营房。”他给我讲了一个以前发生在他们团场的小故事:说有一年,驻扎在哈密的新疆建设兵团某团场,有个外号叫“大个李”的职工,一天,“大个李”一家三口正在吃午饭,突然地窝子顶上往下掉灰土,接着就伸进来四只马蹄子,一家人吓了一跳,赶快躲到了房角。房顶上传来马的嘶叫声,马显然受到了惊吓,疯狂地挣扎着,地窝子顶是筏子做的,根本撑不住一匹二百多公斤的马在上面折腾。马稍微挣扎了几下就重重地掉了下来,激起满屋子的灰尘,饭桌也被掀翻在地。当时,许多人看到“大个李”家的地窝子里尘土飞扬,急忙跑过来看个究竟,只见“大个李”家的地窝子顶开了一个大天窗,里面站着一匹浑身是土的马,大家急忙上去抓住马缰绳,拉得拉、赶的赶,一阵慌乱之后,才把马从地窝子里拉了上来。原来,这匹马平日没来过这个团场,今天被人骑着来这里走亲戚,人去亲戚家的地窝子里喝酒了,让马在沙地上吃草,误踩到地窝子顶,才出现了刚才惊险的一幕。

思想还沉浸在司机所讲的故事里,车子已经进入了乌鲁木齐市区。乌市的街道很宽敞,绿化也很好,正是八月份,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以玫瑰花和波斯菊为盛,与我出发前的想象,大相径庭。越往市区走,一幅现代化都市的气息扑面而来。高层建筑很多,一个个新建设的小区,从车窗外一闪而过,和内地的大城市,毫无二致。窃想,乌市的房价一定很低吧,询问了司机,被告知均价早已过万,和最近的大城市西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进入乌市中心,建筑的民族风格逐渐显现,许多建筑明显带有中亚和伊斯兰风格:建筑顶上有高高的穹隆或小塔楼,宏伟古朴,华丽肃穆,建筑上的图案,多用金色、土黄色、绿色、白色等颜色,极具西域特点。

我们下榻的酒店是乌鲁木齐西域国际酒店,它是国家二类边贸口岸西域轻工基地的五星级酒店,来来往往的多是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客商,前台接待的维族小伙子和姑娘,长相和他们仿佛同种同源,说着我们听不懂的维语或是俄罗斯语,转过脸又用熟练的普通话,热情的接待我们,我们恍惚不是在国内,仿佛有身处异域的感觉。在这个酒店印象很深的是,到处是俄文做的广告:房间的广告册、电梯间广告墙均是俄文,以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工程机械广告居多。显示出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对我国此类商品极大的需求量。

                                                三号矿坑·可可托海

       天刚蒙蒙亮,我们的“纵横新疆十二日游”便开始了。导游小马是个哈萨克族姑娘,自己说父亲是哈萨克族,母亲是回族,但我的感受是她更多的基因来自母亲,因为她的言谈举止更多像我最熟悉的回族朋友,她讲起新疆的景点和故事,条理清晰,饱含感情。

我们的新疆之旅是从小马对新疆的“疆”字的拆解开始的,她说,新疆的地理特征和新疆的“疆”字是相符的,即三山夹两个盆地,正如疆字的右侧,上面一横是最北部的阿尔泰山,中间一横是天山,下面一横是昆仑山,两个田字分别是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疆字的左侧的“弓”字是新疆56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弓字外面的“土”字,代表着我国被沙俄侵占的土地。我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美。整个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划分为南疆和北疆,居住着47个民族,两千多万人口,这里囊括了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的所有地形地貌,有看不完的山川美景,了解不完的风土人情……导游的话,让我对本次旅行的收获充满了期待。

在旅行社报名时,工作人员就告诉我,新疆太大了,在新疆旅行,和内地不同,要有长时间坐车的思想准备。因为在新疆,城市与景点之间,景点与景点之间,动辄就是几百上千公里。果不其然,我们第一天的旅游目的地是六百公里以外的可可托海,途中参观三号矿坑。从乌鲁木齐出发,沿216国道北上,一路上除了村镇和检查站,大部分时间是在戈壁滩上行走,一级公路上车不是很多,但新疆对旅游车管理的很严,车速不能超过每小时80公里,每行驶两个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因此,大部分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坐得人腰酸背痛,终于在下午两点到达第一个参观点三号矿坑。

三号矿坑,位于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这片矿区从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的高度机密,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三号矿坑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它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研究地质学的专家把来这里研究考察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

可可托海,哈萨克语的意思为"绿色的丛林"。出发前想象可可托海是一片水域,到了才发现,这里是一个国家地质公园,由额尔齐斯大峡谷、可可苏里湖、伊雷木特湖、卡拉先格尔地震断裂带等四部分组成。额尔齐斯大峡谷,是可可托海风景区的主景区。激越的额尔齐斯河从峡谷深处发源,奔流西去,它是中国境内唯一一条自东往西流去的河流,也是一条国际河,出境后首先进入哈萨克斯坦,然后向北折进入俄罗斯,最后注入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两岸,分列着神钟山、飞来峰、骆驼峰、象鼻峰、神鹰峰等无数个极具个性的奇峰怪石。野生白桦树林生长在额尔齐斯河河岸的沙滩上,湛蓝的天空下,白桦树妩媚婆娑,柔软的枝条舒缓下垂,伴着清风纤纤舞动,绰约若处子,曼妙无比,林间花草铺地,蜂蝶流连花间,百鸟啼转枝头,鱼儿翔游浅水,山清林绿如诗如画。

神钟山是额尔齐斯大峡谷的门户,它的形象好像一个倒扣的巨钟,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一座山就是一块完整的巨石。如果说额尔齐斯河是一河一天地,滋养创造了一方生机勃勃、姿态万千的河谷气象,那么神钟山便是一石一世界,它独石成山的气魄,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大自然的敬畏。

神秘的喀纳斯湖·图瓦人

喀纳斯湖是我北疆之行的重要景点,它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北部的友谊峰和奎屯峰的脚下,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接壤。相传,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途径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时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这里的湖水,觉得特别解渴,就问手下将领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的将领答道:“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可汗之水的意思)于是,成吉思汗就将这里定名为喀纳乌斯。

在喀纳斯景区入口,我们换上了景区的旅游车,沿着喀纳斯河逆流而上,弯曲的山路就像一条巨龙盘卧在山间,车走景变,空旷处有成片的草地,有牛、马、羊群在悠闲地吃草,狭窄处有陡峭的山崖突兀地出现在眼前,挺拔的云杉在眼前一晃而过,幽静崎岖的山路,景色显得格外秀美,层峦叠嶂,烟云缭绕,在阳光的映照下,明暗交错,相映成趣。

去喀纳斯湖,要途径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三道湾,一路奔腾的喀纳斯河水,在三道湾里,就像柔顺的绵羊,沉静平缓地流着。河水因受到泥石流的阻挡,成为一个个小小的湖面,远看湖中露出的水草滩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卧龙湾就是河中央一块形似卧龙的沙洲,远看像一只张牙舞爪的巨龙行游在水面,整个龙身或跃出水面、或沉于水中,活灵活现。月亮湾则是一段状如弯弯月牙的平静的湖水,湖水里露出两片草甸,好像两个大脚印,传说是成吉思汗西征途中留下的。神仙湾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了,整个河岸的山坡上,开满了黄色的金盏花和不知名的野花,把整个山谷装点成了花的海洋,我们同行的几个年轻人,在花地上留完影,忍不住在草地上打了个滚,沾了一身的花香味呢。

来新疆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知道喀纳斯湖周边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的延伸带,也是中国唯一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的地区。来自大西洋的湿气团长驱直入,给这里带来了大量降水,造就了这片新疆最湿润的绿色世界。由于千百年来一直人迹罕至,整个区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站在喀纳斯湖湖边,碧绿的湖水,倒映着雪山森林,犹如仙境。传说喀纳斯湖有湖怪,并且有人曾用摄像机记录了湖怪出没时的影像,但是根据科学工作者的理性推断,那不过是湖中一种叫哲罗鲑的红色大鱼,身长有2-3米。据说,喀纳斯湖湖水颜色会随着季节变幻不定,以“变色湖”著称,我们来时正值夏季,当然只能看到碧绿的湖水。

站在游船上,环湖眺望,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翠峰倒映,心旷神怡。这么美的景色,藏在这大山深处,千百年来难道无人欣赏吗?问了问导游,她说当然不是。导游说,这里有三个“图瓦人”的村落,一会儿我们的旅游项目,就是去“图瓦人”家去拜访。

据说,“图瓦人”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又不同于蒙古人,他们说着一种与蒙古语截然不同的古突厥语,住着不同于蒙古包的木屋,周围有一圈木栅栏围着,倒是和北欧的村落十分相似。目前世界上图瓦人约有二十多万人口,分散在三个国家,约十八万人生活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图瓦共和国”,约有三万多人生活在今天蒙古国的科布多地区,只剩下不到三千人,生活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区喀纳斯湖周边的布尔津县禾木、喀纳斯、白哈巴三个村庄,他们也是这片美丽湖水的世代守候者。

我们来到图瓦人的木屋,屋正中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墙上挂着几张兽皮。主人热情地用奶酒、奶茶、奶疙瘩招待我们,在访问中,我们感受到图瓦人是一个善良、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主人给我们表演了他们特有的乐器“苏尔”,那是用芦苇管做的一种乐器,有一尺多长,管上有几个小眼,吹奏时和笛子相仿,可以模仿出水声、风声、鸟鸣声,惟妙惟肖。但是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儿子给我们表演的舞蹈《鸿雁》,我们感觉仿佛来到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看着天高云淡,看着鸿雁在蓝天下,或奋力冲向云端,或舒展着双翅在太空中翱翔,优美的舞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天籁之音更是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当音乐戛然而止时,我们还陶醉其中。

                                   薰衣草·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

 

     十几年前,被台湾偶像电视剧《薰衣草》迷得神魂颠倒,若干年后,剧中男女主人公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已经记不太清了,然而花语为“等待爱情”的薰衣草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紫色灌木、散发着高雅迷人的清香,以前只能在欧洲、北非种植,以法国的普罗旺斯种植的薰衣草最为出名,倘若要一睹薰衣草芳容,是不容易的。然而近几年新疆伊梨河谷经过试种取得成功。不巧的是,来的月份不对,只好参观了一下收获过薰衣草的一望无际的花田,还有加工厂生产线上的干花和薰衣草精油成品,无缘一睹薰衣草盛开时的芳华,也算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新疆博乐市境内海拔两千多米的天山山脉中,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高山湖泊。在昏昏欲睡中,导游说赛里木湖到了,睁开眼,车子已经开到了湖边,撞入眼帘的是一片蔚蓝清澈的湖水,那种蓝、那种画面的震撼感,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因为这里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能够眷顾到的地方,来自大西洋的充足水汽,到了这里想要进一步向亚洲大陆扩展时被天山山脉阻挡,形成大量降水,造就了赛里木湖,也造就了赛里木湖周边水草丰美的草原。诗人艾青游赛里木湖时,留下了“你宝石兰的湖水,一见便教人心神荡漾”的诗句。从此,这片纯净的高原蓝,便走进了所有向往高原之旅的人们的梦里。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是我国第二大草原。我们来到这里时,正是这片草原上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我们中午时分进入草原,放眼望去,千里牧场一望无际,偶尔有几块白云在头顶飘过,在草原上投下云影,就像绿缎上绣上了几朵墨绿色的暗花,辽阔的草原上,宁静蜿蜒的河流流向了天边,远处白皑皑的雪山,映衬着高远的蓝天,蓝天下丰美的酥油草簇拥着星星点点的野花慵懒地生长着。当你静静坐在草原之上,感觉微风中飘过一阵阵如醇的清香,在微醺中,仿佛听到了二百年前,那东归英雄们曾经的马蹄声、战鼓声,仿佛看到了那东归烟尘中、猎猎战旗在迎风飘扬。

巴音布鲁克是一个有故事的草原,这里是东归后裔休养生息的的地方。二百多年前,蒙古土尔扈特部落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为了摆脱俄国沙皇的民族压迫和恐怖统治,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抱着不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誓死不回头的信念,在凛冽风雪中,十七万人从伏尔加河流域向着太阳启程了。一路艰辛,一路血雨腥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大清乾隆帝让伊犁将军将土尔扈特部落安置在了巴音布鲁克这片草原上。

巴音布鲁克的蒙语意思为“丰富的泉水”,这里水草丰美,辽阔平坦,开都河玉带般蜿蜒曲折地穿过巴音布鲁克草原,犹如给绿毯般的大地穿上了一条银色的丝带。草原上遍布着众多的湖泊沼泽,栖息着我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这里是全国第一个天鹅自然保护区,站在天鹅湖边,眼前的白天鹅有的三三两两在湖里嬉戏戏水,有的在湖面上展翅起舞,有的茕茕孑立独自游荡在湖面,有的成双成对脉脉含情地独处一隅,诉说着它们的爱情。

导游说,人一旦走进了巴音布鲁克草原,便觉得蓝天很近、白云很近、雪山很近,草原很近,站在天地间,一念心净,人与自然是如此和美,时光静好、岁月无恙,还需要去寻找什么天堂吗?我心有戚戚焉。

早就听说过,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日落是最美的,我们今天正好在日落前赶到了最佳观赏点“九曲十八弯”。到了日落时分,金色的夕阳从云层中慢慢走来,绮丽的万道霞光倾泻而下,刹那间草原上的湖泊、沼泽、河流、牛羊、万物都笼罩在了金色的光芒之中,夕阳霞光下金色的草原光芒四射。开都河九曲十八弯如梦如幻,撼人心魄让人流连忘返。有幸邂逅这个美好瞬间的人们,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无不感叹光影变幻色调之和美,这是任何画笔都无法调色出来的,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画师,“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现”。今天,遇见过了,艳丽绝美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便永远镌刻在了心中。

                                                      致敬兵团

 

    我们在新疆旅行,兵团这个话题是每天都会提及的。新疆有很多兵团城市,除了最早成立的石河子市外、2004年后又相继成立了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昆玉市、胡杨河市等十四个师市合一的城市。每当走过一个个兵团城市,听到的每一个兵团屯垦戍边的故事,我常常被这些前辈们的故事所感动。

新疆建设兵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和平时期化剑为犁的典范。早在三国时,王肃所著的《孔子家语·致思》中,就有“铸剑习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是古人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新疆和平解放后,进疆部队和新疆起义部队中的一部分官兵,根据中央政府的命令,刀枪入库、放马南山、铸剑为梨、解甲归田,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以粮食自给、改善民生、减轻当地人民负担、巩固边防为目的生产建设之中。以后六十多年来,先后有多批次的支边青年、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加入,在大西北亘古戈壁上开辟了一片片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城,为巩固国家边防、推动边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我们每走过一个兵团城市,导游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兵团的故事。一个小故事至今令人动容、令人难忘:兵团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大家缺衣少吃,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一天到晚劳动强度非常大,紧张的时候一天三顿饭都在地里面吃,平均每天开荒都在十二个小时以上,但是吃的都是白菜、萝卜,后来连这些蔬菜也断了,就只能吃咸菜,咸菜断了以后就吃干馍泡开水。吃了几个月之后,这些开荒造田的战士们因极度缺乏营养,好多都得了夜盲症。得了夜盲症后晚上回驻地看不见路,团领导就以班为单位召开会议解决夜盲症的问题。那时一个地窝子里住一个班,团里要求一个班必须要保住一双眼睛,把班里所有的菜给一个人吃,让这一双眼睛不得夜盲症,晚上回来的时候由他领着大家,手牵手一块回来。班里通过了这个决议,那么保住谁的眼睛呢?谁又能荣幸得到保住这双眼睛的机会呢?按照常理,人人都会抢着说保自己的眼睛,但是他们却刚好相反,人人都推说保别人。班长一看解决不了,就说:这样吧,谁岁数小就保住谁的眼睛,现在开始报岁数。可是,一些战士明明25岁,他却报30岁,明明30岁他却报35岁。兵团战士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里大放光芒,照亮了地窝子外漆黑的夜空。班长没办法就从团部拿上花名册,点到了一个最小的,就给他传达命令:从今天开始这些菜我们都不吃了,只给你一个吃…

“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更是感人,在国家“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感召下,湖南八千女青年报名参军,西上天山,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扎根屯垦,并组成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史上的第一批家庭,此后,来自山东、四川、北京、天津、上海、陕西、甘肃的一批批女兵相继加入,在那里生儿育女,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女兵们把自己的青春、爱情和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军垦事业,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当沙漠变成绿洲,当年的妙龄少女已变成满头白发的老人。

如今,新疆的面貌已远非昔比,这里边,有多少兵团人的血泪与汗水?“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是这一代兵团人的真实写照。我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会和我一样,记住兵团先辈们的无私奉献,把这一英雄群体的伟大精神传承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