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泾河的头像

泾河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2/06
分享

 对“乡土灵魂”不竭地探索

                                         对“乡土灵魂”不竭地探索

                                 ——读高鸿的中篇小说《继母》

                                                  作者/泾河

 

   陕西著名作家高鸿的中篇小说《继母》在《延河》2020年第5期首发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关注。一向以推介华语文学精品著称的大型文学刊物《海外文摘》也很快在2020第6期进行了转载,海内外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了这部优秀作品。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是这样评价高鸿的:高鸿是近年来活跃起来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影响较大,散文写得也很有味道,不扎势,不做作。他是搞工艺美术的,文字色彩感较强,阳光饱满,温暖和蔼——这为他增色不少。高鸿的中篇小说《继母》就是这样一部“文字色彩感较强,阳光饱满,温暖和蔼”的佳作。

《继母》是从高鸿的成名作——长篇小说“陕北三部曲”(《沉重的房子》《农民父亲》《血色高原》)中的《农民父亲》中节选出来的,又通过作者重新的改写和艺术加工,成为一部独立的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在读《继母》之前,我已经多次拜读过高鸿老师的《农民父亲》。由于《继母》和《农民父亲》的一脉相承和枝蔓相连,在赏析这部中篇小说时,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农民父亲》这本巨著。《农民父亲》是一部描写农村乡土文化、民间伦理和经济巨变的长篇小说,时间跨度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作者用生花妙笔,全景式的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北方农村四十年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的巨幅画卷。小说时空跨度大,作者以“父亲”的逃荒经历为主线,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坚韧、有情有义的农民父亲的形象。勾画了中国北方农民在时代潮汐牵动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坚韧意志和奋斗精神。小说讲述了在特殊年代,当严酷的自然灾害和险峻的历史风浪把一家人逼到死亡边缘时,年少的父亲毅然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离开沿海向西逃荒,从胶东半岛流落到陕北高原,几乎横穿了整个中国。当历史的风浪远去之后,父亲又带领聚集在一起的逃荒人,开荒种地,建立起一个随父姓的村落梁家河,父亲从此停止漂泊叶落陕北,安定下来重建家园。《农民父亲》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故事催人泪下,全书无论是对中国农民朴实面貌的真实描写,还是对农民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细腻刻画,都极富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时代色彩。《农民父亲》中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经历了不平凡的命运,小说从一个人的历史来写一个国家的历史,警示后人:一个人年少无知,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或许并无大碍,可是一个国家“年少无知”,山河动荡,民不聊生,其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是很渺小的,谁也改变不了随波逐流的命运,命运让平凡的生命都变成了传奇。那些带血带泪的脚印,都是一步一步印在大地上的,那些触目惊心的关于饥饿的记忆,那些生存的不易、创业的艰难、无私的奉献、悲壮的牺牲都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我觉得,小说中的这个“父亲”二字,既是具体的,也是象征性的,它象征像父亲一样的男人,勤劳勇敢的品质和顽强韧性的生命力,也象征他们大山一样的心胸和气魄。父亲从大海之滨走向陕北高原,最终让自己成为后辈们心中的一座高山,民族的脊梁难道不是这一座座无形的山挺起来的吗?《农民父亲》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写法有一种家族史和自传的意味,感觉就是真人真事,因此一下子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小说鲜活的故事素材,超强的真实感,加上作家高鸿超一流的塑造人物的能力,把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北方农民、一个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每一个读者是,尤其是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农民父亲》曾获陕西省第二届柳青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2015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推荐上榜,进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入围名单。

中篇小说《继母》保持了《农民父亲》厚重的风格,是这部史诗般巨著精彩部分的浓缩,也是这部为中国农民画像的小说的点题之“凤尾。”《继母》中的故事,从那年秋天继母嫁给平刚(我)的父亲讲起。继母因为年轻、身体好被家里最有发言权的奶奶相中,奶奶拍板给儿子定下了这门亲事,父亲在半推半就中,娶回了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继母是受苦人家出身,结婚后又遇到无赖丈夫的家暴,离婚后改嫁到这个家。一进家门,她就尊老爱幼、勤劳贤惠,而平刚和姐姐因为思念逝去的母亲,从继母一进家门那天起就不接纳她,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抵触,认为继母对自己的好都是虚情假意装出来的,因此对继母百般刁难。然而继母把这一切都默默地忍受了。房漏偏逢连阴雨。一个大雪纷飞的的早上,在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来了两个讨饭的孩子,继母惊呆了,讨饭的孩子竟然就是他离婚时留给前夫的孩子中的两个男孩。大孩子说父亲不管他们,他们兄弟两个出来边讨饭边寻找母亲已经快一个月了,今天恰巧遇上了。母子仨人以这种方式相见、哭成了一团。孩子吃饱喝足后死活不肯走了。继母说不行,她知道这个贫困的家庭养活不起这么多的孩子,然而善良的父亲却一锤定音,说:“让娃先住下,以后再说吧!”于是继母的两个孩子健健和康康就走进了平刚家。继母听大儿子说,女儿黑女被前夫送人了,她急得不行。天晴后,平刚的父亲带着娘仨去找黑女,继母的前夫死活不肯告诉他们黑女的下落,无果而返。后来费尽周折才打听到孩子的下落,原来黑女被亲生父亲卖给了东原上的一户人家,最后父亲花钱将孩子赎了回来。不久,继母又生了个弟弟,这个家变成了六个孩子、三个大人的九口之家,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在艰难的日子里,继母待平刚和姐姐视如己出,以一颗慈母般的心对他们百般呵护。平刚上了美术学校后的冬天,继母去学校看望他,下车后走了几十里路给他送去了棉袄、棉鞋和小米、绿豆,平刚见到继母后眼睛湿润了,终于叫了一声“妈。”继母也激动得哭了,娘俩终于冰释前嫌,拉了一宿的体己话。家里的人口太多了,父亲和继母实在顾不住这九张嘴,继母就把黑女送给了没孩子、条件较好的姑姑家,給姑姑当了女儿。黑女的亲生父亲刘山汉属于好吃懒做的无赖二流子,他多次去平刚的姑姑家要钱花,姑姑家不堪其扰。有一天,黑女放学时被刘山汉绑架,借此向姑姑家敲诈要钱,姑姑报案后,刘山汉被抓后判刑,关进了监狱。生活还在继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母上中学的大儿子健健得了尿毒症,每月一万元的治疗费,压得这个贫寒的家庭,债台高筑喘不过气来。能借的钱都借过了,能想的办法都想过了,治疗费缺口还是很大。没有办法,救人要紧哪,父亲不得不把全家赖以生存的耕牛给卖了。这么大的病,牛卖了也是杯水车薪。平刚结婚后,因为健健的病,四处替父亲借钱,为此和妻子多次吵架后离了婚。亲戚、朋友、熟人的钱都借遍了,再也借不到钱了,父亲只能出去另想办法挣钱。他去河滩挖砂卖,掏砂石时,砂坑坍塌被掩埋,被人救了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后来,政府不让个人挖砂了,父亲就另寻它路,他听老乡说挖药材能赚钱,就去后沟的山上挖药材。挖了一个月,父亲就有了收获,钱供上了,健健的病情也稳定下来了,靠着父亲挖药材的钱已基本可以维持治疗。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一个雨后的下午,父亲在采药时坠入沟底,因伤势过重与世长辞。故事的结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令人心情压抑如鲠在喉,只能扼腕叹息——父亲为了这个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东奔西走、受尽磨难,最后献出了生命。

《继母》延续了原小说的叙事风格,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了特殊年代陕北高原严酷的现实和普通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讲述了一串串带血带泪的乡村故事,读了令人惊讶、感动、揪心和唏嘘。同时,把一对高原上的农民父亲和农民母亲(继母)憨厚朴实、正直善良、吃苦耐劳、牺牲自我、坚强宽容、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通过“我”的讲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父亲,为了给全家遮风挡雨,为了撑起一个完整的家,为了一声父亲的呼唤和依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的担当,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大爱,难道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称颂的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父子之情不也是这样的吗?

虽然《继母》这篇小说,是《农民父亲》节选出来的,但细细研读会发现,它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已经赋予它一个完整的作品架构,具备一部完整作品的所有要素,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它的前世今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它的故事和内涵。从作品的文学性来赏析,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作者继承了陕西作家从柳青以来延续下来的现代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语言朴实,无雕饰痕迹,人情冷暖,家长里短,娓娓道来。把严酷的 “真实”,粗砺多彩的乡村故事,原汁原味的呈现在你的面前。

其二,超强的刻画典型人物的能力。小说虽然以继母为题,但父亲始终是这部小说的男一号,是故事的主角。作者不吝笔墨地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纯朴、坚韧、有情有义的农民父亲的形象。在村里,他作为支书在荣誉面前不伸手,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家里,他是一家的主心骨,他收留了继母流浪的孩子,爱如已出,并替她找回被拐卖的女儿,直至为了救治继母的孩子,献出自己的生命。父亲的身上不仅具备了中国农民与生俱来的宽厚朴实、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其品德更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其三,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作家艺术风格的重要载体。高鸿作品的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作者写人写景,用方言土语编织语句,五光十色、准确形象。秉承了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一贯接地气的文风,语言精短,出奇别致,遣词造句,万千妖娆,许多方言俚语的熟练运用,使小说语言更生动,人物塑造更准确传神,有巧夺天工之功效。譬如:

——继母个子不高,但身体很壮实。奶奶大概正是因为她的身体好才看上的。听说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就体弱多病,药水不断,最终还是撒手而去,奶奶因此在选择儿媳的时候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奶奶说人不管有多大本事,如果身体不行,一切都是枉然。——要那么好看能咋?天天看能饱吗?庄稼人图个实在。

——“你爸那个死不了的,绝死鬼挨炮子还是歪熊样子,可怜你们咋就逢上这号老子啊!”继母边哭边说。显然,孩子的惨状让她很心疼。

——女人一听是孩子的母亲,口气松了一些,说:“哪能想咋弄就咋弄?都成了你们的世事了!这女娃你们甭想领,这事情怕弄不成!”

“弄不成也得弄!孩子的父亲是个无赖,没钱花了把娃卖了!这叫拐卖人口,是犯法的事情!我们已经给公安局报案了,你看着办吧。”父亲看软的不行,于是口气就硬了起来。

女人到底经不住诈,父亲这样一说她就蔫了。女人说:“好他叔咧我五个光葫芦小子就是没女子,好不容易才领养了黑女,我们给她好吃好穿好带,你就不要让她回去了啊!你还年轻还能生养,我做了手术生不成了。这女子你就不要带走了,啊?”

——“——把你的臭钱拿走!你以为我稀罕那俩糟钱?我稀罕个女子娃哩!”女人生气了,脸涨得绯红。

——“都是娃她爸个瞎熊不是东西,造孽哩,把我娃可怜的给人了。我娃不懂事,给你们添了很多麻烦。这些钱你不要嫌少,先拿着。等娃长大了我让她来感谢你。”继母诚恳地说。

“你看你说的歪话,好像我们收留你的孩子就是为了钱哩!你门缝里看人,也太把人看扁了!我不稀罕歪熊钱!这娃你要就带走,权当我几个月白费了功夫……”女人说着眼圈发红,鼻子一缩一缩地颤抖,眼泪就下来了。

……

其四,拙中藏巧、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继母》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貌似笨拙,实则呈现出一派以拙为工、拙巧相济、拙中藏巧、大巧若拙的自然美来。这种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生活鲜活的状态,让你身临其境。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均隐含在细节中,直冲人的泪点,让你含着热泪读下去中。譬如:

——两个孩子二话没说,当着全家人的面脱下了裤子,撅着小屁股边哭边说:“妈妈,你打吧!你打得再狠也没有我爸打得狠……妈妈,你下手重些,我不叫,只要不让我们回去就行……”孩子可怜巴巴地乞求着。

孩子们的屁股很瘦,尖尖的骨头包裹着一层皮。那屁股上青一块紫一块,伤痕累累。

“——我的娃啊……”继母长叫一声,把两个孩子又搂在怀中,娘仨哭成一团。

“快把裤子穿上,可怜死了!再不要折磨这两个娃娃了!”奶奶泪流满面,一双布满青筋的手在孩子的头上抚摸着。,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一下子把读者带入故事的情景中了。再譬如:

——“——妈呀,你不要哭!我们长大了养活你!”两个孩子见母亲这样,也哭了起来。娘仨哭成一团。

——看着她在这样的风雪夜里,一个人带这么多的行李来看我,扛着几十斤重的东西走了几十里路,我的眼睛湿润了。想起这些年继母待我如亲生母亲一样,我含着泪喊了一声:“——妈!”继母愣了一下,因为自从她到这个家,我还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我看见继母的眼眶也湿润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她颤声说:“刚刚,走。”我扛起小米和绿豆,带着她来到宿舍。

——那一夜,父亲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一想到第二天就要卖掉自己心爱的黑牛,他的眼睛就开始湿润。黑牛已经长大,山上几十亩地需要它去耕,更重要的是黑牛已经成了这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员,它跟父亲的感情如同父子一样。父亲抹黑爬了起来,走到牛槽跟前,黑牛看见他来了,忽地站了起来,伸长脖子着看他。父亲舀了一升黑豆倒进槽里,黑牛咯嘣咯嘣咬开了。父亲又用手摸了摸它的头,然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父亲紧握着那棵荆条跌了下去。山崖很高,有一百多米,父亲感觉到耳边有呼呼的风声,这种从未有过的飞翔感让他很惬意,真想一直就这么坠下去,永无休止。这时父亲突然听见一声巨大的声响,身体重重地撞击在地面上,紧接着翻了几个跟斗……父亲眼前一黑,只觉得心口一热,一口鲜血从嘴里喷了出来……

浓缩的都是精品。中篇小说《继母》诞生于名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作家高鸿已经深谙小说创作的秘籍,《继母》无论从主题的提炼、人物出场的顺序,人物的进一步刻画,人物灵魂的进一步探索,叙述进程的把握,都已经驾轻就熟,做得非常到位。再加上作者独特的目光,深厚的艺术功底,使故事写得感人肺腑,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作品中,无论是体现在平凡继母身上的、还是体现在伟大父亲身上的人间大爱,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使作品的境界卓尔不群,应当说,这是著名作家高鸿又一篇相当出彩的好小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