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泾河的头像

泾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1
分享

那时的供销社

那时的供销社

/泾河

 

彬州新民镇是新民塬上的一个大镇,也是新民塬上烟火味最为浓郁的地方,就连艰难困苦的人民公社年代也不例外。到了彬州,渡过泾河,爬上红石咀的坡,一个平阔的黄土台塬就展现在眼前。塬上的风很溜,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似乎有一种食物烘焙的香味,愈向北走,香味愈浓,等到香味浓得化不开的时候,新民镇就到了。这浓郁的香味是镇上数十家石子馍店里飘出来的味道。

我小的时候,镇子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只有两条不足百米的街道,成丁字型排列,那一横一竖的交汇处,自然就成了小镇的中心。中心处是一所学校,就是我上学的新民街小学。学校有一座气派的大门楼,钢筋水泥结构,宽阔高大,傲然耸立,气度不凡,正面看像一座拱形的牌楼,侧面看,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大门楼一年四季铁青着脸,但脸上的表情却不单调,建筑的边缘上,有着精心浇筑的卷草纹,拱形的上部是一个平面,呈现着大大小小几朵莲花,只不过莲花的颜色不是纯洁的白色,而是泛着令人生畏的青冷色。大凡新入学的小学生,即使平时再顽皮,一旦跨入这座庄严的大门,便会不自觉地收敛起乡野少年顽劣的个性,小心翼翼地当起学生来。小学位于镇子中心,所以学校大门的另一功能,是张贴镇上的各种海报,小镇上一年四季的风云际会,你能从海报中看出个大概,有交流会的秦腔演出海报,有最新电影的演出广告、有人民法院的判决公告、有寻找孩子的寻人启事等等,好多陈年海报已经被风吹日晒侵蚀得看不出颜色了,依然贴在上面,如同过去的岁月留下的记忆。

供销社是镇街上最大的单位,起先叫合作社,镇上百姓刚叫顺了,有一年的夏天,突然换了招牌,叫起了供销社。老年人不管这个,还叫它合作社,青年人脑子灵活,就叫起了供销社,这样老百姓就把合作社和供销社两个名字混着叫,言语间谁都懂得对方的意思。解放后取消了私有经济,全国城乡商品流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商业,供销社则是农村小镇上一家独大的国有商业,供应着周围几万人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那实力不可小觑。前面说过了,新民镇是丁字型街道,丁字那一竖的位置,基本上全被供销社的下属门店占领了,由西往东,依次是:国营食堂、收购门市部、生产资料门市部、五金交电门市部、副食门市部、百货门市部、针织棉布门市部等,商品涉及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供销社的食堂是镇上最热闹、最聚人气的地方。一个镇上,几万人,就一家国营食堂,这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普遍现象。新民镇上的唯一的食堂就是供销社的国营食堂。食堂位于小学对面的拐角处,由两座宽敞的青砖瓦房成直角状组合而成,拐角处便是食堂的大门,大门上方的横匾上写着“国营新民食堂”的招牌。学生每天放学要从食堂门口经过,那里成天散发着烹制肉食的香风辣雨,直冲鼻腔,令人馋涎欲滴。那时候,老百姓都穷,一个硬劳力,一天挣10个工分,这10分工价值两毛钱不到,谁有钱进馆子。食堂是来往商旅、煤矿工人、过往司机、公干人员等歇脚吃饭的地方,本地人也常常选这个地方请客说媒、定亲见面,在当地叫做“过事”。常能见到塬上几个著名的媒婆和月老的身影,媒婆常常一身新衣,打扮得姿姿棱棱,油头粉面,月老则脖项插着烟袋锅,戴副茶色石头眼镜,骑辆新的“飞鸽”车,学生娃娃们见了,常起哄说“媒婆婆,皮嘴吃得油嚯嚯!”媒婆和月老也不生气,笑着回嘴道:“这伙碎怂街溜子娃!”食堂门口,常年站着几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夏天时常常袒胸露背,有的甚至一丝不挂,尴尬得女生和妇女们都绕着走;冬天时常常薄衣单衫,在风中哆嗦。镇上的善良人常常送些衣服给他们,但这些人半痴半傻,衣服很快就不见了踪影,第二天依然如故。乞丐懂规矩,别人请客吃饭时一般不去讨要,别人离席后,厨师老吴招呼他们“哎,过来,吃去——”他们才跑过去,争先恐后地抢食桌上的残羹剩饭。

民以食为天,食堂的热闹自不必说,各门市部平日里也是人头攒动、络绎不绝。如果遇上逢集赶会的日子,店里头那简直就是摩肩擦踵、人山人海。对于生活在贫困乡下的农村人,货架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一种都是他们生活中的奢望,看得眼花缭乱,眼睛发痒,只怨口袋里钱少。

供销社在那个时候是个显赫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谁都离不开它。供销社有五六个门市部,有十几个营业员,营业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十几个人自然也就成了小镇上的明星人物。记得百货门市部有个营业员,是位漂亮的姑娘,她身材匀称,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由于长期不晒太阳,皮肤也比当地人白皙,惹得镇上的小伙子有事没事就爱去百货门市部里闲逛,进去了要这要那,就是不下手买,目的就是和营业员姑娘聊天。镇上有个小伙子在西安某工厂上班,人也长得排场,算是见过世面,回来探亲,发现镇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说他在西安也少见,便天天去百货门市部里搭讪,死缠烂打,并扬言XXX是我媳妇,谁都别跟我抢。此话一出,平日里镇上那些惦记她的小伙子便失了锐气,不再想入非非,觉得这尊女神已经有了庙堂,再去踅摸,那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会耽误挣工分。

作为小学生,百货门市部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那时小,还不懂得欣赏营业员的漂亮,那时是冲着几样东西去的,那里有我需要的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我上学时特别费铅笔、圆珠笔、钢笔、毛笔、墨水、墨汁、纸张等,越是没钱,东西用得越快,也许是一种心里作用吧!墨水、墨汁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用完的,而是同学玩闹时打碎或倒掉的。那时东西也便宜,只要手里有几毛钱,就算计着能买些什么文具,一支铅笔三分钱,一支圆珠笔九分钱,问题是没有钱。记得那时候一直喜欢一支一头红色一头蓝色的所谓红蓝铅笔,因不常用就没舍得买,便一直在心里留下了遗憾。后来有了美术课,我才理直气壮的向父亲要了一盒12色的蜡笔,算是补偿了这一遗憾。新民镇上没有书店,百货门市部填补了这一空白,里面有几节柜台专门用来卖书,书的种类很少,主要是学生的工具书、还有小说、连环画之类的书(我们叫娃娃书)。连环画价格很便宜,一本三角钱左右,小学生你买这个,他买那个,互相交换着看。印象很深的连环画有《闪闪红星》《小兵张嘎》《渡江侦查记》《小布头奇遇记》《英雄儿女》《红灯记》《沙家浜》《白求恩在中国》《西沙儿女》《敌后武工队》等,我买了一本《闪闪红星》,换着看了别的同学几十本其它书。到了小学高年级,同学中流行看小说,但小说的价格很贵,我是买不起的,只能从别人那里借着看,一旦借到,便如饥似渴、通宵达旦地看,希望早一点看完,按时归还,有信誉了下一次还能借到。看小说要静下心来看才过瘾,我那时候常常去麦草摞旁边去看,麦草被撕走后,留下的麦草洞,既松软又安静,一看一个下午,没人干扰,看书速度很快。那时候,我们村的年轻人中,有一批回乡知识青年,生产劳动之余喜欢读小说,这些人简直就是书虫,一天到晚,除过劳动和吃饭,就爱看小说,不拔猪草,不干家务,常常惹得母亲或者媳妇把书从手里抢走。我大哥、我小叔父就是这类人,他们对小说的痴迷,对我影响很大。那时候他们正传阅的是《东方》《昨天的战争》《红岩》《林海雪原》《激战无名川》《第二次握手》等红色题材的小说。

收购门市部的全称叫“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平时冷冷清清,只收购一些废铜烂铁、废旧纸壳、烂鞋碎布、女人头发等。到了秋季,这里也有几天红火的日子,新民镇盛产花椒,这里出产的大红袍花椒又麻又香,是调味中的珍品,那时非常畅销。每年秋季,花椒红了的时候,供销社的收购门市部前,交售花椒的农民会排起长龙,每斤六元的好价钱,令那些每月才挣三十元工资的干部们都羡红了眼,可谁知道农民们每产出一斤干花椒,要付出多少艰辛。

副食门市部是除过国营食堂外,香味最浓郁的地方。货架上摆放着各种油盐酱醋、罐头食品、茶叶饼干的瓶瓶罐罐,最吸引男人眼球的要数白酒货架了,品种不是很多,以西凤酒、太白酒、秦川大曲、城固特曲、柳林春等陕西名酒为主,各种款式摆了几个货架,让酒鬼们眼馋得吐火苗子。低处的食品周转箱里,装满了焦黄的饼干、松软的面包、香脆的江米条、花花绿绿的水果糖。那时的水果糖真便宜,一毛钱十颗,比现在几十元一斤的好吃多了,一颗糖入口,让你能吃出满满的幸福感来。柜台离顾客最近,柜台里摆放着各种香烟,群众最常买的要数羊群、金丝猴、大雁塔、延安、宝成、花果山等牌子的香烟。小孩子们常常趴在柜台上看里面那些漂亮的烟盒,也捡大人丢弃的烟盒收集,那时没有收集烟标的概念,只因有人说收集够一百张完整的烟盒,就可以换一辆自行车,于是孩子们就起劲地捡,最终也没有见到谁用烟盒纸换回来过自行车。

副食门市部里有几个能装几百斤酒的大酒缸,里面盛着散白酒,酒缸上有软木裹着红绸子的盖子,盖子一揭,满屋生香。镇上嗜酒者甚众,常见老叟要半斤散酒,站在缸前,几口喝下,这种喝叫干喝,说干是因为喝时不用佐酒之菜。营业员也见怪不怪,甚至柜台上还放了十几个酒杯,几个嗜酒者相遇,要一包花生米,靠墙脚圪蹴一排,当场叮叮当当地推杯换盏,一袋烟的功夫,几斤散酒喝下,几个人面红耳赤、东倒西歪地扶着墙出门而去。

作为男孩子,棉布门市部我是不常去,但常常买文具时,被隔壁“嗖嗖嗖”的声音吸引过去。棉布门市部把收款台和柜台之间,用铁丝连接起来,扯布的营业员开好票,夹在铁丝上穿行的夹子上,“嗖”地一声传送过去,顾客去收款台交完钱后,拿条子来取布。节省了传递的时间,据说是从大城市学来的经验。有一阵子,镇上的孩子流行穿白蓝相间的条纹T恤衫,俗称海军衫,穿着显得精神抖擞,有货的时候我没攒够钱,等暑假采药材(茵陈和蒲公英)攒够了钱,准备买时,门市部里又没货了,对这件衣服我只能留下了遗憾。

现在的超市是开架售货,所谓开架就是顾客可以直接接触到商品,无论什么东西,无论你买不买,你都可以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一番,而那个时候的供销社里,顾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买东西几乎是隔山打虎,这个山就是商店里的柜台。柜台一溜排开,把门市部分隔成了两个区域——商品区和顾客区,顾客只能在限定的区域里活动,顾客要买什么东西,只能隔着柜台呼唤营业员:“哎,同志,我要xxx!”营业员拿来货物,顾客在营业员的注视下,挑选商品,交钱拿货。营业员随时要提防有人不付钱顺走东西。大伙都在众目睽睽下挑东西,显得异常局促和尴尬。时代进步后,超市的出现,让人才有了尊贵而又舒适的购物体验,但我时常会想起在老家供销社购物的那些日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