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泾河的头像

泾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08
分享

桃曲坡水库游记

我一直好奇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成的,是在文联的大院里,还是在双仁府街的旧宅里,看了《废都》后才知道,它诞生在西安城百里以外的一座水库旁,这座水库就是位于铜川耀州区的桃曲坡水库。

都说文章是千古事——文章并不是谁想写就谁写,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它是属于世间早有定数的,就像古典名著《红楼梦》、《西厢记》、《镜花缘》一样,自有老天钦定的写作者,自有它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废都》诞生在桃曲坡,那故事多少都会与桃曲坡有关系的。就这地名的字眼而言,桃色、桃花多象征女人,桃花是文学创作的常用素材,其花语为“爱情的俘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等名句,更是把桃花描写成了红粉佳人。而曲本身就是一种文体的形式,自不待言,离文就更近了。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废都》,着墨点就在庄之蝶与六个女人的故事,那诞生在桃曲坡,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暑期里,想找个凉快的地方度假,因为有三十年前,贾先生在此著书立说的由头,我们一家人就选择了桃曲坡水库。从西安北行一个多小时,一路高速,看到“锦阳湖”出口的指示牌,我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下了高速,首先映入眼帘的却是“马咀村”的指示牌。望文生义,你可能想象这里一定是北山里一个寻常的山村,但眼前的景象,能让随行的4岁的小孙女大呼小叫,那一定是看到了她喜欢的东西:一个比较宽敞的场地上,停放着一架银色的波音747飞机,似乎还标着“空军一号”的字样;不远处,一艘轮船静静地泊在港湾里,这便是广告上宣传的“马咀欧洲风情小镇”了,在这里稍作歇息,给孙女照了几张照片,我便迫不及待继续驱车前行,去探访桃曲坡水库。

马咀村在渭北高原一个不大的塬顶上,桃曲坡水库在村子下面的半山腰,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下行,几次转弯时,已经远远地看见了波光粼粼的水库,它现在有一个很耀眼的名字,叫“锦阳湖”,大概因为这道沟叫锦阳川的缘故吧!正是赤日炎炎的八月天,路边的田地里,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可能是今年雨水丰沛,玉米棒长得像棒槌一样,妻子情不自禁地说,这该是平凹老师写《废都》时,偷玉米棒的地方吧!看见洋芋株长得有半人高,白色的花,黄色的蕊,演绎着“洋芋花开赛牡丹”的俚语,她又忍不住地调侃:这可能就是贾老师写《废都》时和景平一起刨洋芋的地方吧?我知道她说的是什么———贾平凹在《废都》后记中写到:夜里,这里的夜特别黑,真正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就互相念着写过的章节,念着念着,我们常害肚子饥,但并没有什么可吃的。我们曾经设计过去偷附近村庄农民的南瓜和土豆。作家安黎是贾平凹在桃曲坡水库写作的牵线人,安黎是耀县本地人,他在一篇杂文中写到,贾平凹曾绘声绘色地向我像讲段子一样,讲起那年他和景平合伙“行窃”的过程:他们利用晚饭后的散步之机,钻入农民的玉米地里,偷掰几个玉米棒儿,拿回房间里烧着吃。他俩事先做了分工,贾平凹装出一副意欲小解的样子,磨磨蹭蹭地步入玉米地,而景平,则在田间旁的小径上踱步,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神经紧绷地放哨,一旦发现敌情,比如有村民从远而近地路过这里,景平便会大声地咳嗽,并哼起了某个约定的小曲,这样的剧情,多次上演,有时是“二人转”,有时是“三人剧”,有时还是“四人剧”——贾的妻子和女儿来水库看望他,也常常参演其中,“赃物”有时是玉米,有时是土豆,有时是几个白萝卜,回屋后,几个人“咔嚓咔嚓”地吃着生萝卜,贾平凹感叹说:偷来的萝卜吃着真香啊……

这些都是笑谈,言归正传,贾平凹先生当年在这里写作的时间,是一九九二年的七、八月间,和我们探访的时间完全一致,那山川景物、那庄稼成熟的程度和我们那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车子在山腰间转过几道弯,经过一片片玉米地、洋芋地、南瓜地后,一座宽敞的大院,出显在眼前,从悬挂的牌匾知道,这就是桃曲坡水库管理局了。原以为,水库是一个开放的旅游地,到了大门口一问,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了——桃曲坡水库是铜川市的水源地,是不对外开放的。向门卫说明了来意,他歉意地说:进来看看,喔有个撒呢么,问题是大门口是装了摄像头的,领导随时会调看,若把你们放进来,我光害怕丢了饭碗么!陕西人说话直来直去,他说的是实情,我们不为难他。他说平时来参观的人很多,所以局里专门修了个观景平台,在门外的高地上。在门卫的指引下,我们登上了观景平台,果然把水库的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桃曲坡水库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隶属陕西省水利厅,农业灌溉涉及渭南市的富平县、铜川市的耀州区、咸阳市的三原县等地,也是铜川市新老城区的城市供水水源地。站在平台上,透过树干看远处的库面上雾霭蒸腾,阳光下,水天一色,泛着一片片或金或银的光。搭眼北望,乔山丛莽,一湖碧水,如天空之镜,把一衣带之沮水,尽收于襟怀。向管理局院内望去,贾平凹写《废都》时,所住的地方依稀可见,砖窑总共上下两层,下面一排是窑洞,窑洞之上是楼房,他写作时就住在一层的砖窑里。站在观景台的高地上,四下望去,傍坡依水,远离村舍,人迹罕至,闻不见犬吠鸡鸣,唯一能听到的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青蛙的聒噪声,淳朴的乡村风光,真有点儿“桃花源”的意味,是个写作的好地方。

贾平凹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这一称号是以千万字以上数量的作品做注解的,古今中外,号称文学家的,有几个作品的数量能超过这个数。文学奇才是惊雷闪电,文学大才是四季轮回,贾先生不但是大才,而且是奇才,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写作速度之快,在中外文坛都实属罕见。他的长篇小说就多达十几部,近些年更是以每年或每两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从创作数量和频率上来说,贾平凹绝对算得上作家中的劳模。《废都》初稿完成时,贾先生曾担心:“我也不知道这部苦难之作命运又是怎样,我每日坐在书桌前,注视着那四十万字的书稿,这一部比我以前的作品更优秀呢,还是情况更糟?是完成了一桩夙命呢,还是上苍的一场戏弄?”一切都是茫然的,但他坚信这是在他生命的苦难中,惟一能安妥他灵魂的一本书。

桃曲坡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也是贾平凹的代表作《废都》诞生的地方,尽管后来这部作品命运多舛,社会和读者褒贬不一,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呢?三十年后的今天,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没有人能够绕过《废都》这部作品。有评论家曾断言,贾平凹在《废都》中的艺术雄心,已经达到那种《红楼梦》式的境界。《废都》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内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灵魂,是近百年来长篇小说中,能传世流传的仅有的几本书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几百年后,桃曲坡水库也许会成为文人墨客凭吊和寻找灵感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