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安化县大富坪社区云贵总督罗绕典旧居前,我和清溪文苑的艺术家们很是诧异。
龙年的湘北,初冬如夏。暖阳下,这仍然让人感到瑟瑟、几乎只剩下黝黑四壁、残缺如老旧锈蚀圆规支撑着的破木屋顶,风一吹,似乎随时就会倒塌。
这,真的是云贵总督罗绕典出生并长大到三岁的旧居?
相对大清建制或影视节目中所呈现的,晚清高官威严奢华、气势逼人的府邸,驰骋官场数十载,曾任云贵总督高官的故居,不应该是富丽堂皇,虽经岁月的洗礼,仍可一窥它昔日的风华吗?
业务讲解员名温怒云,是罗绕典七世外孙。他一边提示我离木屋架远一点,避免什么东西掉下砸到,一边很是耐烦地告诉我,罗绕典在这住到三岁时就搬走了。
我又问,他另外的住处豪华吗?
他回答道,罗绕典死于云贵道路总督任上。逝世前,他没有建造“总督官厅”。逝世时,兄弟俩仅有父亲遗留的五间破屋、五十亩低产田。逝世后,盗墓者盗其墓,仅得一串朝珠,经鉴定,为木质,不值几文。
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取他的字苏溪:“小苏”“小溪”。
小溪曾经担任广东盐运使,子嗣多在广东;小苏经营茶业,颇有名气,子子孙孙也都留在大福。
据《罗绕典年表》记载,道光二十二年,罗绕典任山西按察史、布政史。任上,他想到家乡的边远落后,许多孩子因家贫失学,甚至许多优秀学子因无盘缠无法赴省、赴京应考,以致失却改换命运报效家国的机会。于是,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安化县老县城(今梅城镇),买良田18亩,作“科举田”,捐献给母校崇文书院(现安化一中)。
“我本耕田夫,戴笠湘山曲”,先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夫之子。
穿越历史的尘埃,潜移默化的家风家训,鞭策我辈后人,继续实现先祖“何时十亩间,稳古三间屋。稼圃日潇洒,农书夜披读。言师苦县师,知足可无辱。”的祖训与期待。1935年,受先祖义捐科举田的感召,正在民国政府工作的罗氏后裔,应大福镇教育所需,将罗绕典小儿子罗勋所修建的“上罗家大屋”的一半捐献出来,设立为“大福中心国民学校”(现大福中学)。
温怒云不无自豪、历数家珍。
进得社区,我仔细阅读相关史料:罗绕典,清安化县大福坪人。字兰阶,号苏溪。乾隆五十八年(1793)生。少就读岳麓书院12年。道光八年(1828)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京数年,与军机大臣曹振镛、东阁大学士王鼎过往甚密,十四年,得荐外任。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山西平阳知府,陕西督粮道、署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职。二十四年任贵州布政使,力陈黔省鼓铸制钱“五难”,改革铅厂章程,清查库款,增加库储30万两,购备荒粮5万石,深为云贵总督林则徐所称赏。二十九年擢升湖北巡抚,拒收盐商贿赂银数万两。旋丁忧回籍。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入湘,罗绕典服阕,奉旨帮办湖南军务。五月抵长沙,督工筑土城于南门,北起白沙街、南迄大椿桥,未及就绪,太平军骤至。与前任巡抚骆秉章、新任巡抚张亮基等,率兵勇数千登城拒守。于城内修筑月城,开挖内壕。时提督鲍起豹建议以重金驱使兵勇焚烧城根外民舍,罗“惜屋太多”,未予同意,但终于焚毁民房以数千计。及长沙围解,他奉旨驻防襄阳,镇压荆襄人郭大安、杨连科等响应太平军的起义。
著有《罗苏溪奏议》六十五卷、《判牍选粹》四卷、《蜀槎小草》四卷、《霹雳山房诗文选》二十四卷、《知养恬斋诗集》二十一卷、《黔南职方纪略》九卷,《玉台赞咏》及《湖南团练条例》各1卷,其奏议编入《罗文僖公遗集》中。
站在地势高耸的大富社区水泥坪里,极目远眺,暖阳下,青山如画。随山峦起伏,苏溪环绕前行,清澈得沙石可数。
两百余年前,深隐崇山峻岭之中的大富,车马不通、舟楫难行。
家境并不富裕的十二岁少年罗绕典,就是从此涉过家乡的苏溪水,踏上起伏的山道,硬是用双脚,跟随学长,一路走过虫鸣虎啸,走进岳麓书院琅琅的书声之中。
他廉洁自律、公正廉明,尊祖之道,规章恪守。一直奉行“臣以廉为本,君惟俭是图”并以此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中进士进京为官后,不忘在岳麓书院吃了十二年的腌菜的艰苦生活 ,每日仍粗茶淡饭,被人们誉为“干腌菜子官”。
道光二十九年,湖北巡抚,盐商送来5万两白银,被他严词拒绝。实现了他曾经的立德立言: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当他回乡省亲,遇见家乡饥荒,一力承担责任,让安化知县开仓赈灾,又掏出数年积蓄白银万两济济乡邻。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的四间瓦房价格为70两白银。如果以此为参考,一万两白银可以购买约140套这样的四间瓦房。而罗绕典亲族,仍居住在五间简陋木房之中。
透过历史的尘烟,我仿佛听到四川应试秀才群体,异口同声发出的“不怕青毡穷十载,只愁难映遇四维罗”的应试期待。罗绕典在任四川乡试正考官时,任人唯贤,培养和启用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在云贵高原总督任上,他培养和提携了湘军重要首领、晚清中兴名臣之一的胡林翼,任贵州镇远知府,徐兴煜任黄平县牧,为平定贵州苗乱、培养湖湘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晚清动荡不安的年代,罗绕典秉承“食为民天,敢不念诸”“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如手如足,痛痒关之”家训,以“剿抚并用、抚重于剿”的策略,体察民情,惩恶扬善,积极化解社会尖锐矛盾,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重要思想为军事才能。
纵观罗绕典一生,他为官勤政爱民,运用刑法则严明恰当,布施教化则以德服人。指挥军队,有桴鼓之威,治理地方,则盗贼绝迹,上盛称其扬历有年,实心任事。“优贤扬历,垂声千载”。躬身实践了自己亲撰的一副楹联:“真能与物同其适,唯有进德当自强”。
察楹联来源,其上联来自王安石,下联来自陆游。
此时,我感觉到了一种以苍生、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共有的精神特质的时空交织,一种华夏文化精神的不懈追求,一种中华民族之所以赖以生生不息,抵御外侮入侵、遑论朝代更替而魂魄仍存的恒久流传。
此时,我想到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抱着必死之心抬棺收复新疆的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想到了军事家、思想家,湘军主要代表人物、程朱理学学术大师,立德、立功、立言“三立完人”的曾国藩,看到了被张之洞誉为“实心任事,不避嫌怨”的“干国良臣”陶澍。 这些闪耀在晚清历史的天空,产自湖南、源自潇湘的灿烂群星。
他们给湖湘人留下了:“若要中国亡,湖湘人尽死”的铁血性情,留下了“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精神。
我想,罗绕典忠于国、恤于民,勤于政,也应是璀璨群星中熠熠发光的一颗,而不应因巨星闪烁的光辉而埋没其应有的光辉与景仰。
他残破不堪的木屋,是历史授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勋章,是盛开在晚清腐败官场的一朵青莲,是大富之骄傲、安化之骄傲,湖湘之骄傲。
作为益阳人,站在这破旧的木屋前,清溪文苑的艺术家们为之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