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九贞的头像

蒋九贞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10/17
分享

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大书

——读陕西作家关中牛先生长篇小说《天藏》

蒋九贞

 

最近欣赏了关中牛先生的长篇小说《天藏》。对于这个书名里的“藏”字,这里究竟怎么读,作者没有注明读音,因为这个字是多音字,有时候读cang,有时候读zang,难免有些读者会读错。前些日子听一些朋友议论,有的人就读作了“tianzang”。我以为大约这样读法是不对的。我上网查了一下,就这两个字的字义讲,有如下几个解释:1. 天然之府藏。指盐。《魏书·食货志》:“盐池天藏,资育羣生。” 明杨慎《艺林伐山·天藏》:“ 北魏 元雍奏云:‘盐池,天藏也。’宋人四六‘私盐私茶’以‘天藏月团’为对,本此。”2. 谓皇家之府藏。《南齐书·张敬儿传》“谓其大收宫女,劫夺天藏。”3. 佛教菩萨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近佛画中有天藏菩萨、地藏菩萨。”4. 指人的躯体宋范成大《问天医赋》“起死回骸,斡旋天藏。这四种解释里的“藏”字,读音各异。仔细分析,觉得《天藏》里的“藏”字,还是读作cang最为合适。当然,关中牛先生的“天藏”,既不是盐,也不是皇家府藏,而是指富户把财宝隐藏起来,以防盗抢。具体到本书,就是那个叫党贾圪崂村(崂,本为土字旁,可惜我字库里没有,只有用这个字代了)村的地方,那一帮子“陕商”中的佼佼者,为了防范官府和匪类而挖坑筑堡,把银子和粮食埋藏起来。

弄清了书名的读法和意思,我开始谈论这部书了。

 

一、关于故事

 

《天藏》讲述了一个满载华夏农耕文明的富有村庄,几年内今非昔比、万户萧疏的过往的故事小说从贾二太爷“疯了”开始,回头写贾二太爷年轻时候的遭遇,写他受尽磨难终于发迹的经过,写他三十多年后携得美人“荣归故里”,继而写他病中“大权旁落”于二夫人,由此而写了二夫人如何发号施令,写了二夫人力排众议、力主建新堡以藏银避乱,写了建堡过程中的勾心斗角与诸多不顺,写了官府的强征暴敛以及官员的中饱私囊,最后重墨写了党贾圪崂村毁于官府而不是捻军的详细经过。小说开头的“楔子”是“牛觉寺断瓦残垣无香烟,圪崂村丹楹刻桷有门脸;老布政倏发怪病破乩语,卧牛僧初刻拍案话因缘”,说的是“乌飞兔走,岁月如流;立谈之间,光阴千秋”,壮阔的背景下,如《红楼梦》里的空空道人和疯跛道人引出千古热门的大观园故事,《天藏》则以野僧光头和尚初访党贾圪崂村引出古怪、跌宕且有深意的今古传奇。

党贾圪崂村,顾名思义,这是个以党姓和贾姓为主的村落。这两个姓氏都是当地大户,他们历来以生意为业,他们都有各自的族长,并且合二而一,又有一庄的“掌门”。德高望重且富甲一方的贾二太爷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头领,连“乡约”党姓族长十三爷也屈居其下,不能不考虑他的意见,哪怕他已经疯掉。

毋庸置疑,故事是小说的基本要素,是赖以成书的载体,是情节的发展史。而在《天藏》里,作家关中牛先生把故事讲得风生水起,曲折起伏,特别好看。贾二太爷病了后,已经不能具体指导村政了,在官府强征和匪患严重的情况下,加上害怕捻军抢劫,建新堡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和所有事情一样,意见总是不能完全统一,关于建新堡也是如此。当时的争论比较激烈,二夫人一条条陈列厉害,终于说服了两姓族人,大兴土木。在新堡建设中,与苏村的矛盾突出出来。新勘的堡址要占苏村一点土地,圪崂村想用地置换。结果,双方和气大伤,知县张文举却捞了两三千两银子,拜金鼎也趁机夺了苏大镛的乡约。此后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官与民之间、匪徒与乡民之间、强征与反强征之间等等多方的斗智斗勇,拉开了逐渐白热化的帷幕。

新堡建成后,正值灾荒之年,而捻军活动频繁,梁山匪徒也蠢蠢动作,县府不敢怠慢。张知县一次次摊派“义捐”“借款”,弄得民不聊生。圪崂村为了保住辛苦挣来的银子和赖以度荒的粮食,与官府展开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搏斗。他们凭借有利的地势和几门大炮,抗击着官府与清军的进攻。十三爷在这次抗捐中决倔跳崖,英勇牺牲,激起了党贾圪崂村的群愤,二夫人暗中调来从年轻时就追求她、且从扬州跑来找她而落荒梁山为匪的假樊懋功、外号“小河南”、羊栓儿的杨三,协助圪崂村度此难关。杨三本与捻军相系,虽然白面书生样,却也心狠手辣,亦有些身手。他带来的几个人个个能打善战,都是不怕死又忠诚于他的角儿。可是,以卵击石,后果可想而知。也由于二公子贾怀辀擅自出城抓药给官府请来的亡命之徒以可乘之机,新堡被攻破了。圪崂村一片狼藉,有死有伤,也有妇女被奸污,银子、粮食被抢劫一空,还放火烧了堡寨,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红楼梦》语),所有的煞费苦心皆付之一炬。第三十八回即本书最后一回“投捻军大义灭亲图大事,起藏银千金散尽救乡亲;看天朝稀里哗啦宫阙倾,望长空徒留一片火烧云”,讲的是数月后,一支竹竿队人马来到圪崂村。为首的二人揭去蒙面的黑布,原来正是二夫人、“八段景”崔莺莺和杨三。二夫人一脸泪水,她为圪崂村而痛,也为自己的失察而痛。她先是把藏在炕里的七千两银子交给党贾圪崂村的新领事人党发潮,用以安抚死了人的几户人家,又叫过来二公子贾怀辀,严责其罪,欲“就地正法”,幸有党发潮挡着,用力抱住了二夫人,众人救下了受伤昏死的二公子。二夫人又把党蛮蛮叫来,把假嫁给他的小女梅香亲许他真做了填房,并令二人当着众人的面“跪下,给娘磕头”。“二夫人原本好看的眼睛,此刻正汩汩地向外淌血……”,在她眼里,女儿梅香和党蛮蛮都是“艳艳红装”,而“太清之上,独留一片好看的火烧云”。这是结尾。面对圪崂村的变故,面对贾二太爷在乱世的死亡,面对大公子出家和二公子如此不堪,面对眼前一切的一切,二夫人百感交集,眼里流的不再是泪,而是鲜红的血。此后,她一定是和杨三一起义无反顾地与捻军共存亡了。

《天藏》的故事是震撼人心的,它岂止一个“好看”了得。作家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中国大地,是这个古老的大地上发生的事件。

重复一下大家重复一千遍的话:“小说不是讲故事,但小说必须有故事。”没有故事的小说难以打动人,特别在中国小说语境里,“好看”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关中牛先生深谙其道,他的故事波澜壮阔,却也涟漪成趣,情节、细节都恰到好处,让人读之而欲罢不能。这是他的本事,也是所有小说作家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关于人物

 

当然,小说的主要任务还是写人,是塑造人物形象,用人物命运引起读者共鸣。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故事为人物命运铺设了舞台,为人物活动创造了时空可能性。

书中的很多人物都具有传奇性。贾二太爷的传奇性在于,他一出生就疾病缠身,十三岁时溺水幸存,遭遇短短十天内父亲暴病身亡、母亲撞崖而死的厄运,自己又被逼债,无奈扔下新婚不久的媳妇出走他乡,再后来经过无数灾难,经过奋斗,成为富豪;又在于,四十多岁的他纳妾扬州美女,与人竞争,一掷千金,终于赢得了赌注,领得美人归;还在于,他突然莫名其妙疯了,他的疯话无不是时局箴言,具有奇妙的预见性;也在于,他在短暂的清醒期,安排有序,指挥若定,几乎完成了他应该完成的一切。贾二太爷是在新堡即将被攻破的时候去世的,当然,他的丧事必是非常简单,可是,书中似乎没有写,我想一定是时局太差,主家连出殡的大事也顾不上了吧?这好像也是一奇: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就没有出殡的场面呢?这其中的原因必然会让人深思,戛然而止的生命绝不会把所有因果也终止了。

贾二太爷在《天藏》中固然重要,但是,我不认为他是本书的一号人物,我以为他只是个“线索”人物,他的一生,特别是三十多年后回到家乡党贾圪崂村之后的二三十年,无处不与村庄的沧桑联系在一起,直至他的死,也预示着村寨的败落和新堡的无存。《天藏》里的一号人物应该是二夫人,不仅仅“女一号”的问题,而是整部书的一号。二夫人一与贾二太爷结合,就死心塌地服侍贾二太爷,与贾二太爷一样,时刻关切着村政,关切着村子的财富和发展,关切着村人的生生死死。她是善良的,贤惠的,大气的,想作为也有所作为的;她也是沉稳的,成熟的,有智有勇图谋大事的;她知书达礼,一心保村却受到官府迫害,也受到某些村人的猜忌,然而她不在乎,依然不改初心,到最后决定随杨三而去,也没忘记这块土地,这个村庄,这里的人们,她把自己所藏全部捐给村人。在贾二太爷逝世后投奔捻军,扯起反清的大旗,那是她的理想所在,她要实现的是一个光明的天地,一个赤色的世界。她指挥全村人抗击官府的进攻,那是何等的大丈夫!她是女中豪杰,其形象之伟岸,绝不是一般男儿能比。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十三爷。十三爷是党姓族长,在贾二太爷病了以后,实际上执掌着党贾圪崂村的大权。为了村庄的安全,为了来之不易的银子的存藏,为了能够保住村人的粮食和财产,他舍生取义,不惜一死。诚然,他也有失误,也有谬错。如在二夫人问题上,他亦怀疑她与捻军有关联,与山贼密切,十三爷似乎还和张知县沆瀣一气,默认了官府对二夫人实施抓捕。但是好人就是好人,后来他意识到二夫人为村庄安全考虑的良苦用心,依然和以前一样相信二夫人,遇事与其商量,共同面对复杂的局势。他最后的死是悲壮的,他的死揭穿了官府的卑鄙和贪婪,以及清朝必然灭亡的不可逆转的下场。

杨三为爱情千里北上,被苏大镛救下后则做了山匪舵主,后来又从打家劫舍走上反清之路。杨三是赤诚的,忠贞的,真心爱着崔莺莺,为了就近关注崔莺莺,他暗上梁山,替代了山贼樊懋功,做起了“文”舵主:不轻易下山扰民,不打杀无辜人等,不怎么抢掠百姓财物。他出手只在不得已时,比如对官府追剿的报复,对袭击者的反杀,等等。他爱憎分明,如苏大镛救过他的命,他自然要感恩,可是当他知道身为其“岳父”的苏大镛强奸了二夫人,为了心上人,他在呵斥苏大镛又有心放过苏大镛而苏大镛却欲置他于死地后毫不犹豫杀死了苏大镛。苏大镛先后把三小姐和四小姐嫁给了他,但是对她们,数年如一日,他只把她们作好妹妹看,从未行夫妻之实。作家是赞美他的,也赞同他后来走向扯旗造反的举动。估计他在贾二太爷死之前,与二夫人是没有床笫之欢的。贾二太爷死后与二夫人崔莺莺结合,是合乎道德规范的,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无可指摘。

《天藏》人物众多,个个有其特点:知县张文举的贪婪成性、苏村乡约拜金鼎的自取灭亡、蒋五干的见财忘义、苏大镛的阴谋诡计、党蛮蛮的憨厚诚实、大夫人的朴实贤惠、党自箴的聪明善辩、二公子的善良软弱、大公子的笃信忠厚等等,都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读了有一种“在场”感。

人物塑造的功夫是作家的真功夫。关中牛先生在这方面是“老手”。这个“老”字是稔熟和成功的意思。我们读《天藏》,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眼前,像电视银屏上电视剧里的人物,一点点演着他们自己的戏。

 

三、关于语言

 

关中牛先生在本书中使用的是讲述式语言,讲述式的语言能把人物写到这种程度,可见其古典文学功底之深,也可见其语言功夫之强。

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语言的淬炼,小说也不例外。在一定程度上,小说更是如此。小说是要塑造形象的,是用文字、用语言把场面写活,把人物写活。这就必然生出一个关系,即语言与形象的关系。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语言的功能。语言是做什么用的?按照有关解释,“语言功能是语言在实现人的具体目的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地说,语言有三种基本功能:(1)从人与文化的关系看,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保存、传递、领会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艺术成就的手段;(2)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看,语言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人们既用语言进行思维,又用语言调节行为;(3)从人与人的关系看,语言是交际方式和交流思想的手段”(见网上词条)。在文学作品里,语言表现的直接形式是文字、词语,是一串串符号。

而文学形象是什么?“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这句话有点理论性太强。通俗一点说,文学形象就是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或物或情景或其他有灵性有行为有意象有情绪的文本里的存在物,他们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物化表现。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的基本特点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历史的或客观现实的生活。

要达到“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历史的或客观现实的生活”这个目的,文学文本自然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与文学形象就构成了既相统一又相区别、既相辅相成又有所剥离的矛盾关系。写到这里,我想说,这是文学作品中一对真实存在的关系,迄今为止,大概还没有人从理论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研究它。我诚然没有这个深究能力,可是我想提出来请文学理论工作者好好研究研究,它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非常重要。语言如何转化为形象,它不单单是个技术性的问题。

语言与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时候,它们是一体的,不可分的。试想,没有语言的展示会有文学形象的出现吗?哪一个文学形象在文学文本里不是语言表现的?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描述语言,这些语言完成了塑造形象的任务。反过来一样,文学形象是作家用语言表达的结果。当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语言大于形象或者形象大于语言的现象。但是,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往往会说,作家塑造的形象不佳或者使用的语言不佳。它们的分离总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不足。

关中牛先生的《天藏》一书,其语言与形象之间基本是平衡的,相粘的,不可分的。这里的所谓平衡,是指相当,相一致。作家的语言恰能表现人物形象,描写各种场面,烘托各种氛围,包括形象的细节,内外因果,诸多逻辑。如第三回里,疯了的贾二太爷说着不连贯的疯话,那天直到饭时,在几个祠堂门下的搀扶下,旺财才把他驮回家:

 

谁知道进了大门,老汉却依然闹腾着要人搬梯子上自家房顶去看看,是不是那莫须有的“流寇”队伍已经跟屁股向村庄杀过来。

一家老小千说万劝好不容易把老人家扶着躺在了炕头,他嘴里还在那儿不住地胡乱喊叫:“快嘛,点火绳,‘劈山’‘罐子’‘九子连环’……”且自己在那儿煞有介事地磕火镰、吹火绒,摆弄着那些莫须有的“大炮”上的机关,最后,嘴里少不了还得咕哝一声,活像将石球般的炮药丸终于从他那缺了牙的瘪嘴里抛了出去。

 

这段文字的语言是十分精炼而准确的。我们知道,语言必须表达准确,不说废话。准确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作家关中牛先生在短短的文字里把一个疯了的贾二太爷表现得活灵活现,形象鲜明凸出。同时,疯了的贾二太爷也需要这样的语言表现,没有这样的语言,他的形象可能会黯然失色。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语言还要求形象化,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个性鲜明的人物。上面的例子即是这样的。你看“活像将石球般的炮药丸终于从他那缺了牙的瘪嘴里抛了出去”这个句子,其中的比喻、描述、意象、动词的运用,是多么贴切,多么形象。

关中牛先生营造了他适合表达的语境,并且以最为脍炙人口的语感,书写了他的大书《天藏》,他给我们奉献的,是一份历史大餐。

 

四、关于知识性

 

小说是形象的“盘子”,所有形象都在这个“盘子”里有序排列组合,一个作家一个花样,大家都在进行着花样翻新的工作。那么,是不是说就不要重视其它方面的功能了呢?不,不是。小说还有宣传的功能,传播文化和见识,传递信息和能量,传达情感和思想,以及林林总总的人类关切。

小说也是知识的“盘子”。这点恐怕被很多作家忽略了。我们读《红楼梦》,读出了多少知识,比如诗词写法、菜谱、药方、建筑和园林艺术、皇家省亲规矩和民间习俗;我们读《西游记》,也读出很多知识,比如佛家文化、道家讲究、世态炎凉、智慧和勇气;我们读《儒林外史》,读《金瓶梅》,甚至读《列国志演义》,等等,都感到里边有许许多多知识往脑子里钻,给我们的“知识库”充电。它们打动我们的,不仅有形象,也有知识,各种各样的知识。

我想关中牛先生一定深得其真谛,所以在《天藏》里,处处显示着他的知识的丰富。也正是这些知识性的东西,使这部书更有价值。

梳理起来,《天藏》的知识性内容大概主要有如下诸种:

一曰历史知识。小说的历史背景是清朝进入末年之际,西方列强的工业革命取得长足进步,科技发展迅速。而朝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政治不明,吏治不严,上上下下陷于腐败的泥沼,最终引发内忧外患,捻军趁势起事,清廷摇摇欲坠,各地风云骤起,下层自相残杀,同室操戈,整个时局进入乱世之秋。从本书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作为中国腹地的陕西渭中大地,此时虽然商贾发展,资本主义景象显现,但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几乎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党贾圪崂村是中国农村当时的缩影。这就是中国十九世纪的现状。书中不时有其中人等对当时形势的描述和分析,这些描述和分析可能不尽恰当,却也比较符合历史真实。本书中更有许多历史典故,这是值得好好阅读的。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清朝基层政权建设方面的知识等,也多多少少裨补了我们对那个时代认识的不足。

二曰地理知识。陕地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开辟门路,于是经商就成了他们的选择。经商需要出去,到各地去,比如贾二太爷贾盈,就跑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扬州城里发达起来。他们所到之处,作家差不多都有一些地理情况的介绍,如对云贵地方的介绍,“云贵一带,自古不通马车。无论走到哪里,放眼望去重峦叠嶂,遍地荆棘丛生。”之后对于道路的艰难做了很详细的描写。再如对扬州城池特别是东圈门一带繁荣景象的描写,对于西坊塬和圪崂村及其周边地理形势的描写,等等,都是,恕我不再一一列举。

三曰民俗知识。书中多处写了西坊塬一带地区的风俗民情。如第十八回里,贾府置办酒席为二公子娶二房,这时候二公子的大娘大夫人死了,当地习俗,先娶后葬,把大夫人的尸首藏在家中。尔后,为大夫人出殡。出殡之中,下棺之时,讲究颇多。如酒席上少上一道菜,书中对此有详细介绍;下葬要挟,书中也有详细介绍。这些知识,包括起居规范,充满全书。

四曰生活生产与经商知识。这方面内容比较散乱,但是却充满全书。其中有药膳、美食、春种秋收以及生活常识等。如第三回里先生(医生)给贾二太爷把脉问病,其中对于饮食和用药方面的讲究,就很有知识,没有专门研究好像写不出来。

还有其它一些,如风水学知识、建筑学知识、军事学知识、宗教学知识等等,就不一一细述了。

马克思曾经说过:“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5页)。文学创作不应该忽视人在劳动中、在科学进步中、在整个自然界中所应得到的实现。这就是说,知识也应该是文学包括小说文本中的内容,在一定情况下,还是重要内容。

纪众先生在《浅议小说中的知识性蕴含》中也说到:“在文学作品中有机地融进一些知识内容,这原是文学对生活关系的必然。荷马史诗中就不乏有关地理、植物、建筑、金属加工、造船等方面的描写;《诗经》中对农耕、农具、除草、灌溉、用抛荒的方法恢复地力及田猎、养蚕,也都有具体涉及。人类精神发展,精神发展获得自由的程度都要靠知识来实现和确证。知识,社会科学方面的也好,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好,它们作为通过劳动认识必然的结晶,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不但具有审美的性质和价值,而且也显然无法为任何别的审美所能替代。”

“文学是人学”,我们不能狭隘的把“人学”仅仅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其实它的内涵大得多,他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还应该包含人所面对的一切,包括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自然界。小说要表现“人”,除了写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外,也不能忽略在必要的地方写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

 

五、关于形式

 

用中国形式讲中国故事,是目前中国作家面临的一个课题。我提出这个问题,绝不是否定“引进”外来形式,更不是拒绝吸收西方文化。但是,我一直认为,中国作家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也主要书写这块土地,写好后基本给这块土地上的人看,这里的确有一个用何种方法吸引自己土地上的读者的问题。毛泽东曾经提出文艺作品要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我以为至今依然如是,并没有过时。

这里,我想引用《学习时报》20181026日丁静、丁卫星、丁雁文章《把毛泽东说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中所讲的一个“典故”,说明我们应该提倡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作品:19384月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晚会上,在观看秦腔《五典坡》《升官图》等戏时,向工会负责人齐华说:你看老百姓来得这么多,老年人又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拥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就是内容太旧了。如果加进抗日内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戏了。齐华指着身后的柯仲平说:文协的柯老在这里,他是专搞文化工作的。在谈到秦腔改革的时候毛泽东说: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柯仲平明确回答:“应该,应该。”毛泽东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

《天藏》的形式是中国章回体话本小说,具有中国气派。关中牛先生的语言方式也是与之相吻合的讲述语言。这种语言和形式,我以为还是广大群众喜欢的。章回体,话本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也是一直以来大家比较愿意看的形式。我们可以从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畅销来理解这个问题。作家用这种形式讲的故事、讲的人物,群众爱听,能理解,好懂,好记,好接受。从接受美学范畴的角度出发,群众喜闻乐见也是有读者市场的,有市场的东西就应该多多生产,好好生产,这是符合营销规律的。当然,文学作品不能用营销学观点看。但是,也是可以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的。

只是纸面上把小说按“回”分,不一定就是章回体,章回体有章回体的要求。这是文体学的范畴,也属于类型化小说的研究范围。我认为,章回体自然首先要分“回”,要从形式上看像;其次是语言的讲述式;再次是叙述的通俗化;还有灵活的叙事方式,诗词歌赋等互文运用,故事的传奇性,以及特殊语句如“有道是”“话分两头”“且说”“且看下回”等的不断使用,等等。由于章回体小说像一个人在那里讲故事,语言方式当然因人而异,不排除长句子的使用,必要的时候,因语气需要,长句子反而能增加意思的表达,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如《天藏》第十七回里,开篇就是:“老太爷的病比以前大有好转的消息,传到十三爷的耳朵里已经是几天后的日子。他觉得,老神仙在这个时候能睁眼说话,真是天之幸事。村上最近有人一直在嘈说二公子准备续娶苏家四姑娘做小这件事情。他觉得,老爷子糊涂着就不必说,眼下突然清白过来了,无论如何都应当让老爷子知道,这件令人顾虑重重的事情,肯定埋藏着对方不可告人的端底。”这段话如果按照一般作家写,可能会多出许多标点符号,句式也可能会变得与之面貌全非,用一个个所谓“灵动”的短句,把整个语境全部打乱。但是在《天藏》里,它们是那样的富有表现力,一个个长句子增加了不少语气力度。

《天藏》里的“插曲”也是古典式的。古典小说里,作者往往在叙述过程中,插进一些辞赋或曲调,这些诗词曲赋最大的作用主要是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它比正常叙述语言更多了韵味,多了吸引人眼球的“爆料”。第五回里,描写“八段景”崔莺莺美貌时,作家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

 

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乍入霓裳促遍。逞盈盈、渐催檀板。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其容千变。何算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肠断。

 

这段插进去的曲子,语言的典雅是一回事,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物特点的渲染,使人物之美进入了一种无上的境界,对于塑造人物,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我基本同意一些人的说法:话本小说这个样式,才是中国传统小说,应当有后人来挖掘继承。关中牛先生的尝试是有益的,也有效,《天藏》的成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综上所述,《天藏》不愧为一部波澜壮阔的大书。整部小说记录了曾经辉煌的“后院”故事,不但鞭挞了封建社会贪官误国的丑恶行径,而且向读者说清了千年秦商衰退的历史原因,揭示了清廷必亡的历史根源。而在形式探索上,关中牛先生也下了很大功夫,他把现代意识和改造了的旧有形式紧密结合,创造了《天藏》这种新的章回体“话本”小说形式,这是尤其可圈可点的事情。

但是,也许恰恰因为如此,越是在现代语境下,它越有可能被读者和评论家以及当今文坛忽略,这是我的这篇文章之所以使用“一部很容易被忽略的大书”作为题目的用意所在。

 

(《天藏》,关中牛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