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河支队》对文献纪录片艺术制作的突破及其它
——看胡军英总撰稿的三集文献纪录片《运河支队》有感
蒋九贞
三集文献纪录片《运河支队》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后,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其中有运河支队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有广大工人、农民和各阶层民众,有作家、学者和其他知识分子,有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公务员,也有纪录片生产领域的从业者。这个片子之所以引起如此轰动,除了它鲜明的抗战主题外,我们认为,就是它制作的艺术特色,是它在文献纪录片创作和录制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
《运河支队》纪录片是南京电影制片厂为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宣传而摄制的。
70多年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徐州,则是东方主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东北地区,活跃在苏鲁交界的运河支队,参加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罗荣桓元帅曾经称他们是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就了一个民族不屈的传奇。三集高清电视文献纪录片《运河支队》,以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抗战为大背景,客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那段时期这个特殊地方的历史史实,有力的揭示了运河支队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中的精神风貌,从而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抗战之魂。
该片总编撰胡军英女士在谈到本片的制作缘由时曾说,唱响运河支队这段被尘封已久的抗日赞歌,是徐州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原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曾多次说过,运河支队是一支战斗在苏鲁大地上的英雄部队,做出过特殊的贡献,运河支队的故事埋没在民间,大量的知情者无不为之惋惜,应该大力宣传运河支队啊!2015年4月初,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委委员李潮润同志到徐州市委宣传部调研考察徐州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文化项目,当参观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时,他被运河支队的几位领导人在外敌入侵之际,放弃殷实富有的家庭,主动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日行列所感动;他被22岁的女英雄王脉凤纵身跳入鬼子挖的大坑里视死如归所震撼;他对迎着敌人的屠刀而宁死不屈的29位烈士赞不绝口。他对徐州市委宣传部领导说:“这么好的抗日题材,这么可歌可泣的英雄队伍,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江苏、徐州不宣传谁来宣传!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徐州市重点文化项目就应该拍纪录片《运河支队》!”
胡军英女士本人就是运河支队老战士的后代,她父亲当时是运河支队最小的战士。胡军英曾随转入铁道兵的父亲南征北战十几年,她是听着运河支队故事长大的人。运河支队筹建之初,她就积极参与走访运河支队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搜集相关文物,整理展馆文字,并任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副馆长。《运河支队》文献纪录片筹拍开始,她作为宣传部门、影视制作单位、被采访人的联络者,作为剧本作者之一,作为总编撰人,自始至终参与了拍摄和制作工作。她告诉我们,南京电影制片厂接到本片的拍摄任务后,高度重视,首先组成强有力的剧本创作班子,深入到运河支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实地考察、采访,收集剧本的创作素材。厂领导明确要求:本片要推陈出新,突破传统纪录片呆板、冗长的陈旧模式,摈弃当今部分抗战题材虚夸、浮躁之风,定位于短、小、精,打造一部抗战纪录片中的艺术精品。本着此宗旨,在编写剧本过程中,围绕运河支队的成立经过、主要领导人员的定位、几百场战斗战例的筛选,经过精心研究、反复讨论,明确了大纲。剧本以六位运河支队主要领导人、七个有代表性的战例为主线,以典型的英雄人物及典型性的事迹为亮点,以点带面、铺设全景;结构和层次上则突出主题、疏密相间、曲直相济,开合有致,动静交错;用微观和宏观相融合的手法来平衡各局部的独立性,又和谐了各局部的串联呼应,使之浑然一体,独具特色和感染力。
为了使读者对本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我们不妨把三集剧情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集:运河两岸燃烽火。构架上首先以直接切入的方式,介绍了运河支队的成立经过,详细地交待了运河支队领导人朱道南、纪华、孙伯龙、邵剑秋、胡大勋、孙斌全的情况,让观众对运河支队首先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1940年1月1日运河支队成立,成立后即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首战杜庄的典型战例,这自然是本集重点展现的片断。首战杜庄的亲历者,白发苍苍92岁康明才老人的出镜精彩讲述,更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具体细节的完善性。运河支队首战告捷,极大的鼓舞了当时苏鲁地区人民抗战的热情与信念。
第二集:英雄碧血化长虹。本集的创作灵魂集中在塑造鲜活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采用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事件、特定的视角切入,以亲历者的讲述和专家的解说,并通过动画手段辅助情景再现、文字特效展示等新技术,通过一个个为民族存亡舍生取义的英雄、视死如归的英雄群体的出现,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出特殊的战争环境及其厚重的历史内涵,使观众真正体会到抗战的悲壮与牺牲的惨痛,唤起观众对抗日英烈的缅怀,感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艰辛。
第三集:通往延安的交通线。本集以介绍运河支队秘密交通线的建立为主线,以突出护送陈毅为亮点,着重描述了“小小黄邱套”连着大延安的由来,以强调运河支队这条秘密交通线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既而用《陈毅年谱》、《朱瑞传》、《奚原九十文献》等大量史料辅以佐证,以此来完善本集的主体构想。
三集的总体思路明确,每一集的序幕都交待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背景,把运河支队的抗战纳入整个反法西斯全局中加以表现。
《运河支队》的确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文献纪录片,它突破了以往纪录片的一贯表现手法,把抗战系列的老题材,做出独具创意的新作品。
首先,突破了以往纪录片的平庸和泛泛而谈,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突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影片一开始,就是震撼人心的阅兵场面,是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的国家行为。在这个阅兵式上,运河支队92岁的老战士康明才和运河支队第一任支队长孙伯龙烈士的儿子孙继龙,分乘两辆车,共同参加了受阅仪式。观众刹那间又被唤回到那世人瞩目,令人热血沸腾的阅兵仪式现场,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吸引着他们去探寻运河支队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接着,影片里的故事舒张有序,跌宕起伏,如果把该片拉长,加以文学化,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了。这种处理方式,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使得该片更容易被受众认同,增强了宣传效果。
其次,突破了“提出主题——展示资料——现场访谈”的“三段式”结构法,以“三小”凸现“三大”,让人感觉耳目一新,使同行恍然大悟:纪录片原来也可以这样做!具体说,是:
1、小地方融入大背景。运河支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是星星之火,黄邱套可能是中国最小的抗日根据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更是沧海一粟,但是影片却把小小的黄邱套、小小的运河支队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从而揭示了运河支队的全局意义。七十五年前,面对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运河支队的铁骨男儿,挥舞刀枪挺身而出,冲入杀敌保国的战场,在苏鲁地区的残酷抗日斗争中运河支队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做出了它特殊的贡献。这是过去一般的纪录片没有做到的。
2、小英雄彰显大气节。运河支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壮烈牺牲了400余名烈士,他们大都是名不经传的小人物。22岁的农家女子王脉凤,是运河支队的地下交通员,被日本鬼子抓获严刑拷打决不屈服,面对敌人挖出活埋自己的大坑,她纵身跳入,傲视着敌人,怒声问道:“说吧,我头朝哪边睡?”在敌人面前把死看作睡,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大义凛然、敢于牺牲的民族气节被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堪称徐州刘胡兰的高大形象。胡霖、农民刘世卿、二十九烈士等,一个个平凡的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之歌,彰显了中华民族气节和中国精神。
3、小作品拓展大视角。三集纪录片《运河支队》在今年浩瀚如海的抗战题材中是个小作品,但本片却融入了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其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多有猎及。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和残酷,又折射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顽强抗战精神及无畏的民族之魂,对当今和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第三,突破板块模式,灵活处理历史事件情节和细节,多以亲历者讲述,增强了本片真实感。真实的历史感,是此片追求的精髓。采访第一知情人是此片史料真实的保证,也是本片的亮点。当102岁、最小的也有90多岁的康明才、刘向一、陈秉慧等十几位运河支队健在的老战士、亲历者出现在屏幕上时,这饱经沧桑的年龄就足以震憾观众心扉了,他们的讲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河支队亲属们对亲人及先辈们的追述和回忆,使观众透过一个个精心摄制的镜头,深入的了解了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英雄壮举。本片更是得到了罗荣桓、陈毅、黎玉、朱瑞、彭雪枫、邓子恢等众多开国元勋子女们的大力支持,他们是本片锦上添花、浓重的一笔,通过他们的口述历史,再配合相关党史专家的讲解,确保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具体细节的完整性。
第四,突破了纪录片惯常的制作技术,运用现代影视高科技手法和动漫等手段,真实再现了曾经的历史场面。由于运河支队抗日史实发生在70多年前,年事久远,生活战斗的场景已被岁月侵蚀不复,用现代特技手段,重现真实的场景,故此本片制作了大量人物、场景的动画及版画,有机的插入和闪回,有序的连接和组合,生动地还原了历史的画面,将当时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示给观众,增强了本片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既了解了运河支队的抗日史实,又享受了艺术大餐,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第一集用地图实现时空定位,详细介绍了运河支队四支队伍的活动区域与黄邱套抗日根据地的地理坐标,让观众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运河支队成立的由来和人员组成及活动范围。第二集用串联动画塑造了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推动着故事发展情节,特别是发挥了电视时空转换和多时空闪回的艺术功能,表达出形象的艺术感受。第三集最为突出的是片尾老战士和受访者的集体展示照片,不加任何解说词,却能给观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第五,突破了文献纪录片单一的表现手法,运用穿越和蒙太奇,将今天的场景和70年前做对比,寓意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使人们极易受到感染。本片采用当下镜头画面和历史资料的交替出现方式,具有了穿越时空的视觉动感冲击力。片中运河支队的首战地杜庄,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向镜头欢快的跑来了;镜头闪回,一位银发皓首的老人——康明才出现在屏幕上,娓娓道来的是首战杜庄的战斗场面,默默地向观众揭示了和平与战争的反差。宽阔的大运河舒缓的流淌着,河上的巨梁闸已经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水利设施,桥下是穿梭不息的来往商船;画面转换,29位运河支队的铁骨男儿,在这里为了祖国把热血抛洒,舒缓的大运河水和鲜血染红的巨梁桥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寓意深刻、耐人回味……
第六,突破了纪录片仅仅作为资料性的局限,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提升其思想和艺术境界,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共鸣。本片用现代人的视野,以客观真实的叙述方式,运用故事片以情节、悬念见长的制作理念,把英雄的事迹和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及故事线索、人物关系、情感节奏、细节捕捉等各种技术元素穿插交集,环环相扣,震撼力强。本片的讲解词就十分有特色,它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大故事,每一段又都是一个个小故事。镜头通过对亲历者的访谈、珍贵影像资料的呈现和对一个个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的生动解读,为观众讲述了在波澜壮阔的抗日烽火中,运河支队战斗在苏鲁大地、运河两岸这段鲜为人知的英雄史诗。
《运河支队》不愧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的成功多得益于以上几个“突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夺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运河支队就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战斗在苏鲁大地上的英雄队伍,他们参加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他们为我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罗荣桓元帅曾经称赞运河支队是“敢于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陈毅元帅称赞这支队伍“可以写一部大书”。现在,这部“大书”写出来了,胡军英和她的团队,南影厂的摄制者们,用他们的心血和创新精神,以纪录片的形式形象的写出来了。我们应该好好读这本“大书”,通过《运河支队》,来重温那段激烈悲壮的历史,缅怀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把和平进行到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以英雄精神鞭策自己,与时俱进,敢于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