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九贞的头像

蒋九贞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7/26
分享

心花曼放竞芬芳

心花曼放竞芬芳

——读山西作者刘小丽小说稿《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想到的

蒋九贞 


1

 

在我看来,文学艺术的最佳境界应该在、也只能在人的精神状态得以最充分表现的时候出现。换言之,文学作品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实质上仅仅表现在人的精神世界在某种样式里是不是得到最完全的表达了。如果是,就可能是好作品;否则,就一定不是好作品。

这是我读刘小丽的小长篇《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以下简称《如果》)时,“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我相信这个想法的理论合理性,也相信它可能是解开一切好作品奥秘的钥匙。

 

2

 

“独处”是《如果》一书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几个词语中的一个。独处,毫无疑问是“我”的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如果》是刘小丽尝试着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传体。从作者的一些资料里得知,她出生后便因重度脊椎裂导致高位截瘫。恶劣的病情使她骨骼变形、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长达十几年时间没有出过家门。但是,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及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跟着电视节目学字、学文,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其所创作的小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从2008年至今,她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帮助和鼓励诸多身处逆境的人,特别是残障人士,走出阴霾,寻求改变,积极生活,奋发有为。她的积极乐观和无私大爱,感动了无数人,被临汾市团委授予“新青年”光荣称号,曲沃县团委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曲沃县残联将其记载为80后自强不息历史人物,被赞誉为“现今时代的张海迪”。她的个人奋斗故事以及公益事迹被临汾市电视台、临汾晚报、山西青年报、香港大公报、雅虎网、大公网、新浪网、凤凰网、光明网、易网、和讯网、腾讯网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作者截取了她生活中“成功”之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写就了这部《如果》。作品讲述了她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笑对人生的。作品里的“我”,可以看做就是刘小丽。

“我”在人生的这个阶段里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寂寞的独处,是在病魔的撕咬中单枪匹马的鏖战在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我”的孤独可以想见,“我”的苦闷与日俱增,“我”思想里的搏斗数度“白热化”。独处,一方面折磨着“我”,一方面又锻炼了“我”,使“我”更坚强,更自觉的找寻自己的路。终于,“我”在绝望的独处中找到了希望。

独处让“我”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思考,“我”的思想在独处中长了翅膀,任由在想象的空间里遨游;独处让“我”不顾一切的做些事情,以排解烦闷和因给家人带来的“麻烦”而产生的不安;独处也让“我”专心致志的“拜”电脑为“师”,跟着那台可怜的小尺寸黑白电脑学习文化。

独处在夜深人静的夜晚,这房间除了灯下清脆的纸张声,就是后窗偶尔传来的火车鸣笛。午夜时分,阅读了几个小时的我,实在是无力撑起自己和被子了。有时胳膊就会不受控制的一软,使我身体完全俯趴在床上,脸侧贴在书本上,无奈的斜视着一行行变了形的文字。为了不让自己持续偷懒,双臂不由得向后十指相扣,缓解一下臂膀的酸痛,然后跟下命令似的,要求自己只能休息五分钟。

就是凭着这个“狠”劲儿,“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能看书、写字、做文章了。

在封闭的环境中,“我”还练就了让人惊叹的自我安慰的心理舒缓能力。当“我”因为无法出门觉得和“坐牢”一样时,不仅不难过,反而坦然接受“坐牢”这个“现实”,觉得这也挺好:可以用免费模拟“牢狱”环境,体验一把“高墙”内的生活,仿佛在扮演电视剧里的犯人角色,自己美美的当了一回“明星”。

独处,无疑成为“我”学习知识和“修生养性”的最佳(不得不然的)“选择”:独处束缚了“我”,独处也成就了“我”。

 

3

 

“潜力”、“耐心”、“挑战”和“改变”等,也是《如果》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这些词语分别表示了“我”不同阶段的心境。

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潜力却是无限的。当“我”在电脑里知道了“潜力”这个词的时候,虽然还不能完全懂得它的意思,却朦朦胧胧明白了它的意义,“我”开始思索“我”的潜力何在了,“我”又如何发挥这个潜力。在对生命好生活的抗争中,“我”发现了“我”的潜力,也被“我”有潜力而感动了。但是,光有潜力还不够,还要有“耐心”和“耐力”,它们才是潜力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比如,“我”第一次给自己倒水,那是怎样一个过程啊!此前,“我”喝的每一口水,都是让家人、更多是让母亲给倒的,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这个能力,“我”瘫痪的肢体无法做倒水这样的动作。自从“潜力”在“我”心里生发,“我”决定“改变”“我”的生存方式以后,“我”就寻思“改变”从哪里开始。“我”的“改变”是从扫地开始的。“这次,我准备挑战的目标是扫地。在行动之前,我环顾整个屋子的各个角落,意识到,扫地对我而言是个非常大的考验。

然后,“我”就尝试着扫地了。扫地的过程,作者写得很细致,每一个动作都很有“现场感”,仿佛是电影里的慢镜头,让人真真切切感到了其艰难地程度。

……片刻的茫然后,我掌心按住面前的小桌子,双臂用力直起脊背,眼睛直视正前方,郑重地在心里说:“不,我不能放过今天难得的机会,如果不继续挑战改变人生的计划,我以后就注定只能像钉子一样,固定在这里,慢慢成为人们眼中的废人……”

……首先,我一只手臂扶住小桌子,向右扭着身体,另一只手拿棍子够来不远处的凳子。然后,再小心地把面前的小桌挪开,准备将自己挪到房门后拿笤帚。此时的行动,我不再有丝毫的犹豫了,同时也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跟电视里的勇士似的,唯一的想法就是不管多难我都要闯……一边心里鼓励自己,一边左臂抵住大腿掌握着全身平衡,右手调整着小板凳通往门后的方向。心想,一会拿到笤帚就从那儿开始扫了。随即,我一手按住坐的椅子,一手按住另一个板凳,试着起身将自己挪到那个板凳上。事先,由于怕胳膊撑不住身体坐空了,就特意把两个座调整得相隔近一点。

不料第一次,在我刚刚双臂撑起身体时,还没有等屁股挪到另一个座位上,我的手臂就瞬间一软差点磕了。顿时,使我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觉得就像是在山崖边儿上,不小心踩到了石块一样,感觉真的好险啊!一两分钟的喘息之后,我顺便在沉寂中找了找原因,对自己说:不管发生什么事,继续是唯一的选择,努力去解决、去克服各种阻碍是唯一的选择……

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决定重来。我不能让任何事阻挡了计划的施行。

我第二次将小板凳的位置放好后,带着还没有褪去的恐惧感,望着小板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回打算用一口气的力量,让自己迅速坐到另一个板凳上,中间尽力不要停留、不要暂缓。就这样,我靠仅存的臂力,将自己从椅子上挪到了小板凳上。接着,在惊险中我一边喘息着攒点劲儿,一边把还撇在原位置的双脚弄正。

由于腰部无力,自己一点都坐直不起来,在没有靠背的板凳上,生怕仰倒。我不得不一次次警告自己:千万不能向后靠,不然倒在地上就麻烦了!随之,我小心地把双腿放好之后,双手就交替着按住腿,慢慢挪动、调整另一个空座的方向,好让自己继续前行。以此方式,一直缓缓地将自己挪到笤帚的位置。

拿到笤帚的我,心里简直高兴极了,仿佛我这个瘫子上树摘到了水果似的,内心除了觉得惊险之外,还有一份别人无法体会的满足感。自己顺利拿到笤帚完成了第一步后,心里就不由得对第二步充满了信心,眼前仿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开始扫地的时候,我一只手臂抵住腿维持着平衡,一手握着笤帚便开始了第一次扫地。待扫干净一片地儿,再往前够不到时,我就把笤帚斜靠在板凳边上,再撑起自己的身体换一个座位坐。这时我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还要保证不能让笤帚掉到地上。我知道,笤帚一旦从手里脱落,或者笤帚没放好落到了地上,坐不稳当的我是不可能捡起来的,那样我就不得不放弃要做的事了!

我没有注意自己究竟用了多长时间,只是一直用同样的前行方式,以及同样的操作姿势,耐心地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屋里打转,直到吃力地把整个屋子都打扫完。

我不能不用很大的篇幅做以上的摘抄,因为这一事件对于瘫痪的小丽来说,几乎相当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以后接连的成功才有可能,“我”的命运才开始慢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这是一次“伟大的”改变!

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通过扫地这件事,“我”更加自信了,“我”知道“我”是有潜力的,“我”知道必须“挑战”自己,才可能获得“改变”,拾起尊严。这使“我突然间弄明白了一个道理,觉得只要有‘坚定’和‘耐力’,就可以改变许多不可能的事!坚定是做事的方向,而耐力是做事的过程,所以,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作者明白,对于一个残疾的人来讲,任何一个小小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是把意志的坚定和拥有耐力同等看待的,而且,“我”还把每一次的挑战都看作是“最后一次机会”,因而是必须完成的。

 

4

 

因为“独处”,“我”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我”将一切进入眼帘的鸟虫物事都赋予了象征意义,使它们有了意象的职能,如燕子、蝴蝶、苍蝇、蚂蚁、麻雀、知了、小虫子、水珠等等。

这时,我突然看到一只麻雀在那飞旋着,最后轻盈地落在树枝上,一边上串下跳,一边唧唧喳喳发出悦耳的鸣叫,显得无比快乐和自由。

与活波自由的麻雀相比,我的目光可以说显得更黯淡了。望着眼前的情景,我脑子里不由得冒出“健全人”三个字,看到它就如看到能跑能跳、自由自在的健全人,他们可以毫无拘束地接触自然,看到窗外不设限的世界!

我默默地想:如果把这只麻雀圈进笼子里的话,尽管我喂它吃、喂它喝,相信它也会为失去自由而难过……在想象的过程中,感觉不论是我所处的这个角落,还是所谓的加密笼子,都像“枷锁”似的限制着身体自由!

这是一段关于麻雀的遐想。作者无时不把鸟虫物事与自己相比较,原因是“我”感到太孤寂了,总觉得自己被“枷锁”缠身,被关进“笼子”,自己还不如一只麻雀,不如一只燕子,不如一只蝴蝶或者一条小虫子,不如天上的、地下的虫虫鸟鸟。“我”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它们一样,像个健全人,自由自在,无所限制自由,想到哪里到哪里,想做什么做什么,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还能够帮着家里做些事情,减轻母亲的痛苦和负担,不再是家庭的累赘,而是贡献者。这个似乎不切实际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我”开始对自己“挖潜”,以自己的毅力和耐性,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我”为什么欣赏一滴小水珠?因为小水滴的那种精神与“我”发生了“共鸣”,小水珠“看事物”的“视角”给了“我”新的启示。作者用了两三节的篇幅描写水珠在玻璃上的滑动和痕迹,同时参入了“我”的感受和感想。如此的细腻,也只有刘小丽能够信手拈来,因为她的“独处”,因为她的想象是长了翅膀的。我不禁想起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所不同的是,《墙上的斑点》是一部意识流小说,而《如果》不是;《墙上的斑点》自由联想了很多很多,一会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一会从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一会从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象、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等等,而《如果》极其单纯,就是写小水珠的轨迹,然后由小水珠联想到自己的命运,联想到如何换一种视角观察世界,如何在不为人注意中由小变大、随遇而安、按照自己的路线画好“生命”的“圆”,完成自己的使命。小丽是清醒的,她从小水珠的滑落中得到的启发也是真实的,有益的。

我一边看着水珠缓缓滑落,一边好奇地想:咦!为什么其他水珠都那么小?远观就跟玻璃上有一层水雾一样,而这个水珠怎么会这么大、这么突出呢?我静静地在那儿,很认真地探究着那滴水珠,聚精会神地看它慢慢滑落,企图在观察中找到想要的答案。随之,发现它在玻璃上滑动时,不时的会停顿几秒钟,同时它的体积也会变大一点儿。这时候,我才知道它为什么体积显得独特了!原来是在停顿的瞬间,它和下面的小水珠形成了连接。据我理解,它可以说是堆积而成的。为这一发现,我不由自主地眯着眼睛,洋溢出一丝微笑的表情。

窗外完全变得漆黑一片。此时,整个窗子最凸出的就是边框,以及上面大大小小的水珠。在夜空的衬托之下,我的表情渐渐显得凝重了,一边仰望着窗上的水珠,一边在心里试着体会它的那种悲伤,甚至可称之为“悲哀”。无意间,我仿佛随着思绪陷入了伤感中,将自己跟那滴既独特、又孤独的水珠融为了一体。

把自己当成玻璃窗上的水珠时,心里反倒不觉得那滴水珠强大了,而是觉得它很渺小、很脆弱,脆弱得让人不禁心起怜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珠在玻璃上越滑越低,距离窗台越来越近,看到它一点一点直压下来时,我心里突然感到一阵难过……这一刻,我切身体会到了水珠内心的恐惧,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小“生命”不想往下滑落的心情,可是它又是很无助……不论它怎么挣扎,心里有多少不情愿都不会有人知道,甚至它是什么时候生成的,又是怎么消失的,都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使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自生自灭”一词。我突然心里感觉特别焦急,恨不得自己是一只轻盈的小飞虫,奋力地飞到窗户上帮助它一下,使它永远保留住“生命”。

“我”突然意识到,这只是自己的想法,不能代替小水滴的想法,小水滴完全是另外的想法,与“我”不同的想法。小水滴的“视角”是正确的,“我”应该学习一滴水的视角:

不大一会儿,我的疑惑便从一次特殊的行程中,得出了答案,我想象到:一个思想清晰者一路会是快乐的,而且是心里充满了欣赏……因为我将自己转换成了那滴水珠后,顺着那条水珠的足迹走了一遍。这一时刻,思绪带我真切地附着在了玻璃窗上,我也犹如那滴了无踪迹的水珠一样,从最高处“一路”缓缓而落。一路走来,我想象到了它的这“一路”是充满欣赏的,而且是尽情地感受这一路的美景。更何况,它壮大了,它丰满了,它是带着成功而“走”的!

在这样的亲身体会中,我确定小水珠在有生命的时间里,每一秒钟都是在欣赏着周围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着现实生活的美好,努力充实着自己。除此,它不会去想生命的长短,也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是否悲哀。在我看来这一切不是它不知道,它只是没有选择浪费生命,给自己留下遗憾而已。

……

就这样,我望着窗口,悄无声息地调整了一下坐姿。心里不由得想那滴消失殆尽的水珠,仿佛要拿小水珠做自己榜样似的,带着一丝崇敬在心里说:“别看它没有语言和力气,但是它有一般人想不到的独特思想,因此,它这一路欣赏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景,得到了它所应当得到的一切。”这会,我依然是把自己和小水滴融为一体,并且,也觉得它和自己的命运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自己的思想不能代替它的思想,完全不能。

 “我”的心情在想象中产生了变化,“我”的思想升华了,决心从此开始新的人生旅途。“我”无论如何“不能这样一天天走下去……”。“我”要奋发,“我”相信,小水珠能收获到的、能做到的,我也可以。我在心里说:‘从体积上看你比它强大,所以你就一定会比它做得更好!’”

 

5

 

可以这么说吧,《如果》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丰富的想象性,是内心的大幅度生发,是意识的无可阻挡的流动。

想象力是作家的基本功力。没有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具备很强的想象力的。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就没有艺术的创造。

《如果》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在描写的细腻上的。

我读《如果》,想到了两本风格上也许“风马牛不相及”的书,一本是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本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没有传统回忆录那样对往事有条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过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对自己“缓慢成长过程”的追忆,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头留下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然后加以展现。对他来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没有意义,现实从回忆中形成,通过回忆,既认识到现实世界,也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而《廊桥遗梦》,情节十分简单,没有更多的枝蔓,没有任何夸大的渲染,根本没有《追忆似水年华》的庞杂和容量,它以写实的笔法,单纯的笔调,讲述了作者的一次感人的婚外恋遭遇。我之所以想到它,是因为它的故事单纯,单纯到在一些人看来几乎构不成一部小说,然而也很细腻,细腻到写尽了情感的点点滴滴。——我联想到这两部作品,是觉得《如果》兼有二者的这些长处,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无处不在的细腻。

让我再随意摘抄一段吧:

深秋之际,天气明显渐渐的转凉。我坐在矮矮的童车里,偶尔通过窗口,虽然还能看到斑鸠在房脊上的身影,但是,看不到它们以往相互追逐的样子了,也听不见它们往日悦耳的鸣叫声。能看见的只是它们像泥塑鸽子一样,缩着脖子在长长的房脊上,一动不动。从而,我能在凝视中感受到它在瑟瑟发抖,还有它耳边呼啸而过的寒风。对此,我想象着它的感受,它的想法……而且,心里不由得佩服它如此大的忍耐力。我相信,这时候的它会在心里默默数着日子,会告诉自己:冷日子会越来越少,暖日子会越来越近!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细腻不仅表现在描写景物和细节的细腻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作者心理的细腻上。她是用心体会描写对象的感应的,把它们想象成和自己一样的具有情感“感受”能力,一样的想象丰富。她的笔下,所有描写对象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健全人的思想,有痛苦,也有快乐,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也有欣喜若狂的时候,有软弱,也有坚强,有顺境,也有逆境。她把自己的环境都给拟人化了。作者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把她所要描写的都细腻到了入骨三分。

换个角度说,《如果》的细腻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刘小丽的细腻是想象的结果,是物我合一的近乎完美的境界。她让自己的心花无限的开放,像影视里的慢镜头一样开放,将这“花”的任意一点放大了展示给人们,使人们不仅仅知其花之美,更知其花之所以美。

 

6

 

本书书名“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就是一个非常富于想象的句子,以此做书名,必让人浮想联翩。

嫦娥,神话中的人物,神箭手后羿的妻子,原称姮娥、常娥,又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嫦娥飞升月宫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思念着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骚客感慨,遐想,揣度。

关于嫦娥的传说,可以说是扎根于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早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组成因子。

李商隐《嫦娥》诗曰:“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首题为“嫦娥”的诗,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嫦娥应该后悔自己偷吃了仙丹,而落了个独处月宫寂寞难耐的可怜处境。而到了毛泽东这里,就是“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答李淑一》)了。嫦娥虽然寂寞,可是她也关注人间,关注那些为了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为他们的魂魄而起舞。这个意义当然是十分积极的了。

刘小丽心中的嫦娥,本身就是积极的,她甘于独处,耐得住寂寞,就算她真的是坐在轮椅上,也是一个在她的条件下有所作为的“人”。

每次想起窗外的“月亮”,我都会联想到美丽的嫦娥,她,可以说是我生活的榜样,因为在这深夜间,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她,她都不会抹灭自己的美丽,自踏自己尊严。她孤独吗?一个人在月宫里,无论冬夏,无论年轮,千年万年,依然如故。她是孤独的,但是她却那么的优哉游哉,那么的尽心尽力,那么努力地实施着自己永不更改的计划,以自己的微光照映着地球上的林林总总,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温馨的感觉。我想象,她可能和我一样也是一个终日坐在轮椅上的女子,此时,她是不是在向我招手呢?或者,以她的方式跟我打着招呼?我也跟她打着招呼。我们彼此用心在打招呼,在互相慰问和鼓励,沟通我们的信息。

不,嫦娥不会坐在轮椅上的,她是正常的人,没有一点点瑕疵的完美的女人!

可是,如果她真的是坐在轮椅上呢?

不然,她为什么老是那样看着我,老是那样用心和我交流而不是走下来与我畅谈呢?

也许,这就是我们彼此的生活,她一定也有苦痛,和我一样,所以她才额外关注我,想走近我而不能,正像我想走近她而不能一样。

“我”和嫦娥之间竟是这样的水乳交融,她是“我”的榜样,也和“我”心灵相通,与“我”同命运、共感受,她用她经历的磨难以及由此而得到的启发教育着“我”,使“我”可以直接从她那里得到生命的原动力和生活的勇气:

我忽然想,生活里的苦痛其实是一种“磨练”,或者说,是上天给我的考验,是上天看得起我才给我的眷顾,是想把我磨练成一个他所需要的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没有恶意,各种艰辛,都只是想让我变得更加强大而已。于是,我告诉自己:“美丽和尊严,都要经过一番考验才能得到,能经得起考验也才有资格得到——美丽跟尊严……”

“我”最后的升华,是积极面对人生,积极面对自己特殊境遇的特殊人生,大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气势和气魄。

《如果》在艺术上也是很成功的,如前面的一些分析,它的形式恰好表现了它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独特的思维和情绪,语言很好的配合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中心任务,有相当艺术价值。同时,它更是一部有着积极意义的小说,诚如本书“内容介绍”所言:

当她面对不变的生活时,她总是乐观地想:虽然无法剔除生活里的孤寂,但是我可以像嫦娥一样,她在月宫里也很孤寂,我们都要努力活出专属我们的生活品质……

当她被某种痛苦深深煎熬时,她就将眼前的痛苦比作有棱角的巨石,将自己比作一滴弱弱的水,坚信毅力能胜过各种残酷,坚信水滴石穿……

当她不慎从轮椅上跌下来,向上攀爬但感觉下肢像蛇尾一样难以控制、一次次从轮椅上坠落时,她索性把轮椅当成一座山,告诉自己:由衷珍惜这个爬“山”的难得机会。

……

的确,这是一本以“精神和心灵”克服一切困难的力作,相信主人公真实的经历能让读者意识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拥有“拯救自己”的能力,——来自心灵的巨大能力!

小丽,努力啊,胜利属于你,光明就在前头!

 

201412月于徐州子房山

 

(《如果,嫦娥坐在轮椅之上》,刘小丽著,团结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