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东懦夫的头像

关东懦夫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2
分享

故乡的秧歌

散文

故乡的秧歌

关东懦夫

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许到处都有,可在我的记忆里,像我故乡那么多彩,那么悦人,那么令人震撼的,在别处我还没看到过。

我的故乡朝阳坡镇孔家村,七十年代叫怀德县朝阳坡公社孔家屯大队,那是怀德县文化的典型单位。那时,我们国家还没实行改革开放,也没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春节要到了,大队就会按照公社的要求,派出两个有文艺细胞的青年,一男一女,到公社的培训班学习扭秧歌,那里有县文化馆的人教他们。等他们学成归来,就要在全大队挑选出优秀的青年男女,组成一支40或50人的秧歌队。这些年轻人,不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而是每天到大队练秧歌,练熟了,就回家等着过年了。那时,除夕、大年初一、初二都是在家过年,秧歌队重新集合,那得正月初三。这一天,全公社十六个大队的秧歌队,都要集聚到公社所在地——朝阳坡的街里。朝阳坡的街道不大,分前街和后街。公社办公地、怀德县第十四中学、朝阳坡公社中心小学,以及朝阳坡粮库这些大的单位都在前街。后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路,也就二百多米长,三十来米宽,这里才是人们常去的商业区。街道的路北是供销社、饭店和鞭炮铺,路南有属于供销系统的废品收购站和理发店。

正月里,故乡的人们还都吃两顿饭,正常的早饭,要八九点才吃,但是,在正月初三这一天,早饭都吃得特别早。吃完早饭的人们,无论远近,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顶着寒风,碾着积雪,向着朝阳坡街里走去。在通往朝阳坡的路上,一辆辆拉着秧歌队的大马车,争先恐后的从四面八方朝着朝阳坡街里奔去。

大马车进到街里,先到前街公社的院子里,敲锣打鼓的打几个圆场,之后,才到后街去。九点多的时候,各大队的秧歌队,便陆陆续续的涌到后街了。这时候,黑压压的人群,拥挤在一条不宽的街道,满街筒子人山人海。观赏的人在街路的两侧,路的中间,是各大队的秧歌队。每个大队的秧歌服都不相同,有的是红的,有的是绿的,有的是粉的,也有的是蓝的。无论什么颜色,都不是清一色的,衣服的底襟,或者裤子的底脚,多半都镶着花花绿绿的花边儿。这些男女,一手拿着鲜艳的手帕,或者牵着腰间缠绕的彩带,另一手拿着扇子或者花棒,有的踩着高跷,有的穿着舞鞋,迈着稳健的步伐,扭动灵活的腰肢,尽情的舞动着。一支秧歌队,往往排成两支纵队,一队是男的,一队是女的。两队中间,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故事里的人物表演,或者是打渔杀家故事里的人物表演,还有其他各色人物,比如跑旱船,猪八戒背媳妇等人物的表演,形象生动,夸张风趣,令人赏心悦目。我们孔家屯的秧歌队,和其他大队的秧歌队不同,是耍花棒的高跷队。女的队员,穿着绿色的秧歌服,一手扯着腰间的彩带,一手摆着彩扇,迈着欢快的步伐,舞姿曼妙,优美迷人,让人如痴如醉。男队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身穿红色的秧歌服,一手扯着腰间的彩带,一手耍着花棒。那花棒,比运动场上的接力棒要长出三分之一,几片不薄的中间带孔的铁片,穿进一根铁钉,镶嵌在花棒两头的空间内。他们踩着高跷,步伐整齐划一,轻盈而优美。他们一会儿迈着大步,飞身向前,一会儿又后退半步,把高跷向后踢起。他们体轻如燕,如流星划过。他们手中的花棒,一会儿划向空中,一会儿又被甩向地面,一会儿磕在他们的左肩,一会儿又磕在右肩,有时砸在左侧的高跷上,有时砸在右侧的高跷上。花棒落处,撞击出嚓、嚓、嚓的响声。队员们整齐的动作,花棒发出的嚓嚓声,吸引着所有观众的注意力。

这时候的街道,容纳着十六伙秧歌队,再加上街路两侧的观众,拥挤得水泄不通。喇叭声、锣鼓声,还有空中炸响的鞭炮声,震天动地,分不出个个数,响成了一锅粥。这些天上的,地上的声音,在这狭窄的街里碰撞、回荡,也在人们的心中碰撞、回荡。为了让自己秧歌队的队员能听到本队的音响,鼓乐队的人都用足了气力,拼命吹着喇叭,敲着锣鼓,他们一个个满头大汗。这锣鼓声,鼓动着舞者,激发着那些青年男女,更加欢快的扭动。他们的胳膊、腿、全身,都在有力地扭动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舞姿,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在这狭窄的街道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东北大秧歌,那是多么火爆,多么热烈的舞蹈!扭动起来,让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了,困倦的世界也变得亢奋了。

我们大队的鼓手,是个打鼓的高手,有力气,他把大鼓的一面敲漏了,不得不将鼓面翻过来,敲打着另一面,这样一来,鼓的响声就没原来大了,发出的声音,被其他声音淹没了。可有什么办法呢?他又不敢使更大的力气打鼓,毕竟不能把这一面再打漏了。他就这样隐忍地敲着,可是,秧歌队的队员,却没有失去激情,他们伴着花棒的撞击声,仍然保持激情四射,嚓、嚓、嚓的响声,伴着秧歌队的脚步声,一直回荡在整条街道的上空。

想起来,这都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事到如今,这种古老的民俗,仍然在继续着。可如今的秧歌,和过去不同了。过去的秧歌,都是政府要求,由农村大队组织的。而现在,可都是政府号召并支持,群众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这些秧歌队,有的是一个小团体,他们有基本固定的人员,有自己统一的服装,有自己的音响,也有本队的召集人。除了这一类,还有松散型秧歌队,他们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固定的人员,音响一放音乐,谁来参加都行,进到队伍里就开扭。过去的秧歌,只有在春节,或者大型庆祝活动才有,现在,到了农闲季节,每当夕阳西下,村头的广场就会响起音乐,人们仨一伙俩一串的来到广场,随着音响放送的音乐,开始扭动起来。镇里还时不时搞秧歌大赛,各村的秧歌队,都来参加,评出的优秀秧歌队,还要被推到市里,参加市级的秧歌大赛。

现在,哪个村都有娱乐广场,有广场的地方就有秧歌。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是农闲的季节,人们就会把娱乐广场当成开心广场,开心的锣鼓伴着人们的舞步,也伴着他们开心的笑容,尽情地舞着。这锣鼓声,震动着乡村,也伴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进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