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君暂隐碧空去,神兽归笼校园回!
家长们终于可以放心工作,孩子们也终于可以返回久违的校园了。看着孩子们背着的一个个精美别致的书包,我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我们小时用的书包。
那时的书包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家长图省事,用肥料袋子剪巴剪巴就是一个书包。既经济实惠又防潮防水。有些家长则用几块自家织染的黑、蓝粗布,大针脚地缝搭缝搭也能成就一个书包。还有的家长,有复转军人关系的,就用一个绿帆布包给孩子装书。这在当时的确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小小的脑袋瓜上扣着一顶大大的军帽,里面衬着用报纸叠成的帽圈,肩上斜挎着一个绿帆布包,趾高气扬地走在队伍的排头,后面跟着一队歪三扭四踢正步的小弟……
那时可没有各式各样的包装袋来当书包用。小时跟着大人们去街上小贩或代销店那里买红糖白糖火碱面或饼干点心细果子,商家过完秤后就把东西用草纸包好,用细麻绳十字交叉系一下,再打一个活扣,我们就可以提着走了。那时去赶会扯布做新衣裳,小媳妇大姑娘手里都提着个花包袱,就连钱都用小手绢包着。那时的纸包裹、布包袱大概就和现在流行的各种时尚的包包差不多。我就要上小学了,母亲在缝纫机上千针万线缝制的书包也完工了。头几个月,母亲就向前街开裁缝店的亲戚讨要边角料。先挑颜色质地较好的布料裁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再一块一块地缝砌在一起,做成书包的裱。然后,再用大一点的、颜色质地次一点的布料做书包的里。母亲那次做了两个书包,一个拿出来用,另一个则放进炕上的四角齐柜里备用。那是怎样的书包啊,就像一位对祖国满怀深情的画家饱蘸着七彩浓墨绘制出的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油画。时至今日,仍然非常佩服母亲的耐心和手艺。
那时候的书包里,就两本书——语文和算术。这两本书也很可能是借来的,得小心翼翼地用。先用报纸做个书皮,再在书皮上一笔一划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后来才增加了自然和思想品德两本书,老师也不怎么讲。本,就一个白本,正面写语文,反面写算术。早时候的本是用那种便宜的黄草纸做的。先把大张的草纸对折成十六开或三十二开大小,再用绳子或尺子裁开。最后,用针线把它们缝订在一起。如果用缝纫机装订,必需把针脚调到最大,否则草纸本很容易沿着装订处断裂开。
就在那时,我学会了用缝纫机,学会了换缝纫机的针头和底线梭,学会了调缝纫机针脚的大小……那时的父母们起早贪黑地打理着几亩地,想方设法地轮茬换种、垄里套种,以便更好更多地种些经济作物,多积攒些钱。然而,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总是入不敷出的,每每连十来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没有谁求着你去上学,没有谁逼着去上学,不上刚好拉倒。学上的年级越高高,家庭阻力往往就越大。学习上的好多事情我们必须要自力更。比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风雨无阻地按时乘“十一路”上下学。哪像现在,很多家长喊孩子上学就像催命一般,车接车送就像服务外宾一般。此外,还必须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和农活。比如,到场里撕麦秸,用花包背回家做饭;去地里间苗、打花杈、逮棉铃虫……哪像现在,多少孩子放学后嘴里离不开零食,手里离不开手机!
言归正传,咱们还接着说当时用的本。那种用草纸做的本,如果仔细看,还真能看到碎麦秸。草纸很脆,是不能用圆珠笔来写字的,那样细小的钢珠子,滚到那里,纸就烂到那里。铅笔也不能削得太尖了,写字不能太用力,否则会“力透纸背”的。因此,草纸上的字很不容易看清。这大概就是当时很多学习努力的孩子视力都不太好的罪魁祸首吧!后来村里代销店里就有了白粉淀纸,很薄很薄的。这种纸做的本用了很长的时间。带横格的成品本是上初中以后才有的,方格本更晚,更不要说什么田字格本、四线三格本了。为了把字写整齐,我们就自己动手,用尺子画格。那歪的斜的、宽的窄的格,再加上七倒八歪的字,整个画面就惨不忍睹了。画不好,我们还曾在无格本上比着尺子写字。字是看着一条线了,可写字时出不来峰,顿不了笔,好多笔划都写得变了形,特别是撇捺都变成撇折或捺折了。在老师的三令五申下,我们写字时最终拿掉了尺子,但畸形字的影响却持续了好几年……
那时的书包里大多没有文具盒。上课找铅笔头和小不点的橡皮每次都得要把书包翻个底朝天。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把书包里的东西一股脑倒在“课桌”上。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这里简要插叙一下,当年我们上学时的桌椅情况。
那时,我们的小学在三年级以上才能配木制的双人课桌,一二年级要用水泥板当桌面,用砖头当桌腿。一张米半长、四十厘米宽的石板要坐四个学生,刚好放下四个书包。赶上临时加学生,石板桌暂时不够了,丁头就再挤一个。我们经常用小红砖头或捡老师的粉笔头画等份道,否则谁占的地方多了谁占的少了,光吵吵,甚至擦枪走火。坐的小板凳或马栅都是从各家搬的。依然记得,我搬的是铁腿马栅,由圆钢筋焊接而成,坐面由肥料袋子缝制。看着别人家孩子搬的各式各样的木头小板凳,我很是不满,便私下里经常和别人换着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个轻巧、体面的木头小板凳啊,特别是那种四条腿精致地镶嵌在一起,正中央还有个圆洞的小板凳。因为它可以倒过放在一个棍子上飞快地旋转,我亲眼看到有的同学表演过。后来才知道,这种稀少的小板凳是农村纺线时的专用工具。等好不容易挨到了三年级,换上了大课桌,我心想,这下家里应该准备一个木制的杌子了吧!然而,事与愿违,可能祖上是经营铁匠铺的,且与木匠铺掌柜素有仇怨。家里不知是哪位武功盖世的大侠又做了一个更大号的螺纹钢焊制的杌子,死沉死沉的。如果赶上个开学放假的,搬坐物依然是件令人发愁的事!
桌椅之事暂且少提,咱们还接着说那时的文具盒。早些时候,大多数家庭是买不起文具盒的,家人能从村卫生所讨一个装打针液的扁纸盒用,我们也会高兴好几天。后来,记不得是上几年级了,在我万般恳求下,条件也允许了,终于得到一个铁皮文具盒。它崭新时的样子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盖子掉了好多次,自己修得都变形了,也舍不得扔。我那坑坑洼洼、锈迹斑驳的文具盒啊,也不知道啥时候不用了,可没有现在的时尚。那时的文具盒,先不必说什么双层的,再夹一个小的,更不必说汽车形状、带密码锁等更高级的,单就现在装彩笔的盒子就比那时的任何一款文具盒精美。还有现在流行的笔袋,既美观又方便,在那时无论如何也是想象不到的……
那时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册和试卷都是统统没有的。现在小学生的书包重得大人都拎不动,真替孩子们怀念我们只有两本书的过去。几天前,送大儿到邯郸上学,正值其初三毕业季,小山包似的书装了整整一个大旅行箱都没有装完。左一个被褥专用包,右一个衣物收纳盒,背上还背着一个从耐克店里新买的“必需”的大书包!想一想,我们上初三时所需的东西,一个大花包、一个大肥料袋子就能解决事了!
翻天覆地今胜昔,往事如烟一缕缕!那两个饱含母亲心血的工艺书包早已踪迹全无,而那对棕色的四角齐柜仍静好如初地守候在老屋里,默默无语地陪伴着日益年迈的母亲……
小书包大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上学,根本没有个正儿八经的书包,一个“书包”要用好几年。现在,孩子们的书包用都用不完,每学期都发。我们的周边,光书包加工厂就有好几个。从小书包发生的大变化,可以看出,现在商品物质的丰富多彩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日千里!
这正是那:
小小书包大变化,深深忆起儿时它。
鳞栉高楼拔地起,琳琅商品应不暇。
手机汽车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
改革开放四十载,今非昔比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