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淑峰的头像

金淑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2
分享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朴实的诗句经常会像飘逸的风,轻轻佛过我的面颊,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

我的故乡在淮北平原的沙颍河畔,这里不缺鱼米之乡,更不缺花好月圆。

记忆中的故乡,村子南面是奔腾不息的沙颍河,东西走向是一条拦河大坝。大坝两面的坡上,种满了茅草。各个村庄沿大坝分布,绵延几十里。我活泼好动的童年时代,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就是在小河、大坝、麦田和蛙鸣声中度过的。

记得孩童时,玩的最多的游戏就是捉迷藏。常常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在月光下的庭院里捉迷藏,小伙伴有躲在麦垛后面,有躲在厨房里,也有躲在大树后面,被其他小伙伴找到后,就一起吟唱童谣:“梭罗秧,爬枣树,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枣......那时候,也许是家家使用煤油灯照明的缘故,总觉得月亮是那么明亮,那么洁净,没有一丝的凡尘俗气,仿佛是雪山上最圣洁的雪莲。

上中学时,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龄,离家求学、假期务农、吟诗作赋、走亲访友,享受着农村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生活。

记得一次,我和同学从乡中学回家,天完全黑了下来,我们一边走一边聊着天。我竟然沉浸在同学讲的故事中了。走上拦河大坝上时,豁然看见一轮硕大的明月升在河边的树梢上。我脱口赞到:“快看,今天的月亮好大啊”!同学惊喜的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了”。那年的中秋明月就这样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脑海深处,那皎洁的明月、波纹粼粼的河水、高大的杨树和缕缕的稻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景象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屈指算来,我和同学已经40年没有谋面,也不知道他在异乡可好吗?

也许是离开家乡太久的缘故,岁月的侵袭,时间的磨砺,让我对故乡的记忆变得模糊,但是家乡的月亮却在我心中留下最深的烙印。看月亮把树的影子深深的映上村庄的小路,斑驳的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光雨交融映衬,边界清晰却特别的柔和。月朦胧,树婆娑,风悄悄,这难得的静谧,使我对唐代诗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印象极深。

月亮是人们对家乡的念想和思绪的象征,无论是身在他乡漂泊的游子,还是为生计远离故乡的打工者,月亮总能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当我们抬头仰望夜空,看到那明亮的月亮时,仿佛能感应到故乡的气息,听到故乡的呼唤,能够在心里激起阵阵涟漪,斩获一份安慰和慰藉。

月亮走,我也走。看着慢慢攀升的月亮,我的思乡之情也在不断升腾。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心底最美的风景,最温暖的港湾。走过万水千山,走过风餐露宿,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从未有半分的减弱。故乡,是一根无形的线,不管游子走多远,游子终究离不开它的牵绊,躲不掉它的牵引和睡梦中的牵手。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辞官后,又被皇上召回重用,在经过瓜州时怀念自己的故乡金陵,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名句。走过千山万水,终抵不过那条回家的路,故乡的那一缕炊烟,能治愈我一整年的漂泊;故乡的那一句乡音,能温暖我一整年的寂寞。麦田、蛙鸣、明月,是我对故乡的记忆之景。故乡的麦田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里的麦浪翻滚,像一片金黄的海洋,给人一种宁静和安宁的感觉。蛙鸣,则是夏夜的乐章,那些蛙儿们在池塘中欢快地鸣叫,仿佛在为夜晚增添一抹生机和活力。明月,则是我在夜晚的指引,它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让我不再迷失。

我想起了家人,想起了那些年少时的玩伴,想起了故乡的小河。尤其是在异乡漂泊的人们,当他们孤单寂寞、思念万分时,只需抬头仰望夜空,那明亮的月亮就能燃起新的希望。那些熟悉的山川、那些闪着金光的小河、那些亲切的笑容和乡音,都在我心中激荡。月是故乡明,始终是我心中的牵挂。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我静静地坐在窗前,凝望着那明亮的月光,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月亮,是我心中的故乡。它那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我回归家乡的旅途。月光洒在大地上,照亮了每一个角落,仿佛是一盏温暖的灯笼,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