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匪的头像

有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3
分享

信息时代,漫谈读书

朋友说,让我写一篇在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泛滥成灾的年代,如何静下心来读书的文章。我欣然答应,觉得这也是一个让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的过程。

但是等到要写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惭愧,因为对我来说,在现阶段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底气不足的。虽说已读到博士,每天都在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写各类论文或文章,周一到周日,可谓是日日无休,天天阅读。然而,我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有很久没有静下心来,用一种非功利性的平静的心态去读书了。

所以,我想写这篇文章,最好的状态应该是用一种非常真诚的态度,认真地剖析自己在阅读中的心路历程和真实体验,并试图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心浮气躁的时代,不断去调试自己的状态,在静心阅读的片刻宁静里,给自己一个安放心灵的空间。

因为父母的有意培养,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那时候,作为乡村小学老师的母亲,争取到了兼职做学校图书管理员的机会,于是我们姐弟三人的童年时代,真的就是在图书室泡大的,每天中午吃过饭,三个孩子就坐在书桌前,一人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书包里随时装着几本课外书,童话故事,寓言神话,文学经典、优秀作文……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书来,开始阅读。上小学的时候,学业压力还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大,不需要做很多的作业,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就差不多可以玩完成作业,于是课余的大部分时间就可以用来愉快地读书了。

小学六年,我几乎读遍了整个图书室大大小小的各种书,有的还读过好几遍,因为无聊,我们姐弟几个经常会自己想一些小游戏,比如诗词接龙,说出含有月、春、雨等字的诗句,谁说得多谁就获胜。姐姐从小读的书多,又很有想法,经常拉着我玩,设计一些故事情节,用纸剪一些小人来表演,我还记得她给小人们起的名字都是《红楼梦》里人物的名字,什么袭人、鸳鸯、金钏、探春等。大一些的时候,姐姐开始写小说,写文章,然后我和弟弟就会学着姐姐的样子,发挥想象,天马行空地写一些童话故事之类的,现在想来,不仅是非常愉快的经历,还是很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兴趣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转到了文学经典作品上来,开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冰逊漂流记》《茶花女》《莫泊桑小说集》《围城》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让我们读书笔记,然后我就扎扎实实地每天写一篇读书心得,整整坚持了一年。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每天晚上十点,我和姐姐坐在小小的书桌前,我写阅读笔记,姐姐做中考题,在安静的小小空间里,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划过的声音,这寂静的声音构成了两个女孩青春里最美的伴奏曲。

初中和高中阶段,我和姐姐会把每个月不多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用来买书或文学杂志。每次买新书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因为那是最好的下饭佳肴,边吃饭边阅读喜欢的书籍,是最享受最放松的时刻,也是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心灵的一次远行。那时对书籍的态度真是如饥似渴,一本新书,差不多一两天就可以读完,有时候读到尽兴之处,真是可以通宵达旦,如痴如醉。高中的时候,学校每学期都会对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进行一些奖励,除了有证书,还有一笔对于学生来说数目不小的奖金,于是下午开表彰大会,我和姐姐中午就会去逛书店,然后各自买一本喜欢的书,然后在会场的时候,享受阅读的快乐。

这种纯粹的、简单的阅读的快乐,是我单调枯燥的学生时代唯一持久的快乐和绚丽的点缀。

上了大学之后,学校图书馆有着非常丰富的书籍资源,由相对匮乏一下子进入丰富的状态,总是会让人欣喜若狂又不知所措。望着那一层层、一排排望不到头的书籍,我内心总会涌现一种莫名的渺小感,这大概就是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每次去图书馆,内心都会有一种既崇敬向往又怅然若失的复杂感情,我喜欢用手指轻轻拂过一排排的书架,深深地感受着这些人类从古至今所创造的浩如烟海的伟大财富,它们是如此厚重而又深沉,而我终其一生所得,不过是沧海一粟。对于一个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永远求而不得的痛苦和绝望。

随着资源的逐渐丰富和各种信息渠道的涌入,人很容易迷失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里,正如经历过物质匮乏的老一辈人喜欢囤各种各样物品一样,我也喜欢囤各种书,借很多书、买很多书,还有下载收藏各种电子书籍。这个时代的人们很轻易地就拥有了很多书籍资源,但是因为太多,反而不知从哪一本开始翻起。于是,我发现我的阅读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一边是案头越来越高堆积如小山的书,每一本都在大声疾呼:“我很重要,请阅读我”,这让我眼花缭乱心浮气躁,而另一边日渐增多的杂务琐事,同样让我心力憔悴疲于奔命。

这样的状态过了很久,我逐渐感觉到自己的迷失。幸运的是,这时我有幸听了一次周国平老师关于阅读与精神生活的讲座,这让我在迷茫之中找到了方向。周老师是视阅读如生命的人,当年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每晚坐在灯下苦读,到宿舍熄灯,不能再继续阅读时,便觉得格外痛苦。周国平老师说,时间,生命太有限了,要抓紧时间读书,要读好书!老师读书,推崇“三不主义”:不务正业、不走弯路、不求甚解。

所谓不务正业,讲的是为什么读的事情。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读书带给人的乐趣,是那些为了实用主义而啃书的人所不能理解的。有人读书,纯粹为了实用,读专业书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归根到底,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终究无法超脱而享受阅读的快乐,因而周先生不认为这是阅读。

不走弯路,说的是怎么读的问题,即我们应该要读什么样的书。最好的办法就是直奔大师,读最经典的好书。这世界上纷繁复杂,各种事物层出不穷,在21世纪的今天,更是知识大爆炸,各种书籍满目琳琅,推陈出新。然而,真正的好书,大浪淘沙经受住时间检验闪着光芒的好书,也就那么为数不多的几本。而时间,是最好的验金石。

不求甚解,是一种只为自己喜欢而阅读的状态。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人之为人的特点,在于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通过读书,来愉悦身心,启迪灵魂,提升境界,就是最好的读书效果了。

于是我便渐渐明白,最真诚的阅读,是一种听从内心需求的阅读,不能赶时髦,哗众取宠追求潮流,也不能装腔作势故作深沉,而是听从你内心的需要,在阅读中,找到那个可以和自己心灵产生共鸣和对话的声音。怎么去找到这样的声音呢?我想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为什么这样短短的一首诗,千百年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其中蕴含的巨大的孤独和荒凉,如何与孤独相处,如何找到自我,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功课。而阅读,开启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古往今来,四野八荒,一切过往和现存的人和事,总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可以和你产生深深共鸣的,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高度的契合,通过阅读的方式,达成了某种神交。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单薄而有限的,那么,通过阅读,一个人可以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更丰富和多元的体验。

于是,我开始沉下心来,不再贪多,不再徘徊,而是踏踏实实地,去阅读一些经典的同时又能获得心灵上共鸣体验的作品。通过阅读来体验情感,感悟生活,不断追问和寻找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是我大学阶段最难忘的体验。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对此,我深有感悟。如果说,学生时代的阅读和情感抒发,都不可避免建立在一种不识愁滋味的理想主义和矫情之上的话。那么,成人世界的阅读,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抵御生活腐蚀侵食、生命不可避免走向平庸的武器和堡垒。

提到阅读的力量,我总是不走自主地想到法国哲学教授、作家妙莉叶·芭贝的小说《刺猬的优雅》。“她外表乏味、粗俗、浑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上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但你不知道,每一个尖锐的硬壳下,都有一颗柔软优雅的心。”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就被封面上这段文字所击中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勒妮是巴黎一栋高级住宅区的一位普普通通的门房,看上去和所有门房一样,年老、丑陋、肥胖、邋遢、无知,每天只知道在自己的小房间看着低俗的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吃着油腻腻的食物,然后呼呼大睡。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门房,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扮演着社会对于一个门房所应该有的标签化的形象之下,勒妮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花园,那是一个摆满书籍的干净整洁优雅的小屋,在那里,她卸下所有伪装,如饥似渴地阅读司汤达、托尔斯泰,欣赏音乐,享受精致的点心和茶饮。在穷困潦倒的生活和炎凉的世态里,阅读救了她,让她在坚硬的外壳下,保留了诗意清澈的情怀和心境

作者这样描述勒妮:“她浑身是刺,是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内心却如刺猬般细致,优雅得无以复加”。生活的真相大抵如此,单调、乏味、粗鄙,冷酷,而一个拥有阅读生活的人,在内心筑建了一个柔软优雅的避难所,用于安放我们纷乱疲惫的灵魂,以求获得片刻的宁静。

阅读,也让我看到了人性更多样的可能,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我欣赏那些叛逆乖张、叛逆孤独甚至被世俗伦理所唾弃的人物;但回到现实,尽管我还是会有自己的小叛逆,更多的却是柔和中庸。因为在文学的世界中,这种情绪得到释放,灵魂也就得到了些许自由。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精神上的丰富体验,精神世界越丰富,物质世界的需要可能就会越简单,一个人也就会慢慢回归到一种质朴本真的状态。

在这个纷繁喧闹,知识信息泛滥成灾的年代里,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个现代人每年接受的信息量可能要比古人一生接受到的东西还多。然而,身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之中,我却时常感到内心的匮乏和空虚。智能化的信息推送,精准而直击人们的痛点和需求,对此,技术的乐观主义者大声疾呼,一路高歌猛进宣扬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机器可能比你更懂你自己,个性化的精准推送,看似更人性化,更高效,但我们也要警惕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

碎片化的知识和泛滥成灾的信息,带来的是深度思考能力的匮乏和一种因为被各种信息过渡刺激和消费之后带来的麻木和空虚。我们不需要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并阅读书籍,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手机划一划,就有无数的信息和资讯自动进入眼帘,每个人都像上瘾一样,控制不住地打开手机,让大脑被各种信息塞满。而此时,阅读不再是神圣和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它像是一种看球赛吃的薯片,喝酒时吃的花生米,你无意义地不停地吃,它让你有一种很廉价的,又不能说是多美好的快感,这是一种让你起情绪反应的东西,是一种精神鸦片,让人欲罢不能。

在反乌托邦文学作品里,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每个人生活在无所不在的监控之中,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娱乐至死》里面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时代,缺乏反思和质疑的训练,我们的大脑也如同久卧在床的病人慢慢丧失肌肉活力一样,大脑慢慢丧失了思考能力。有人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秒,我深感为然。就像脑子用久了多多少少会出点毛病一样,互联网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忘——有些东西反复出现,有些东西却像针丢进了海洋,想捞也捞不上来了。媒体频繁报道的种种恶性事件,诸如虐童、报复社会、网络暴力、性骚扰、自杀、家暴等等,当我们看到了更多世界的阴暗面,我们为之惊叹、愤怒、谴责、同情、鼓励,但是,接下来呢?更多时候,我们看完,食指一划,又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下一秒的娱乐中,我们瞬间遗忘了,上一秒的我们是如何义愤填膺。就像祥林嫂的痛苦被讲述了一千遍以后,听到的人们早已变得麻木不仁了。而在这个时代,不管我如何积极地想要努力关心粮食,热爱生命,我还是感受到自己在不可避免地走向麻木和冷漠,走进一个不断自我封闭的堡垒之中。

这是一个智能时代,你今天买了一个包,明天满屏推送的都是满目琳琅的包;你今天听了一首摇滚音乐,明天给你推送的全是各路摇滚歌曲;你今天看了一篇历史故事,明天会收到无数的野史秘闻……而我们越是接受这种现状,越强化了机器的算法,越不断地被推送同质的信息,于是,我们便渐渐被强化和塑造成了一个单一维度的人,一个只能看到或听到某一种声音的被智能所改造的麻木空虚的单向度的人。

在被各种信息裹挟着不断向前的时代,我希望,每天,有那么几分钟,可以关掉手机和网络,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一杯茶,一本书,用手翻翻纸质书温润的触感,静下心来,读几段文字,享受最质朴本真阅读状态,不为任何人和事,只为自己。

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被要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这向前。人在风中,不管是逆风还是顺风,其实都无可挽回地要被风向所推动着改变最初的轨迹。而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世间万物都是有局限,因为有局限,所以“有待”,也就是需要借助某些工具来达到目的。阅读是一种很好地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塑造人格的方式。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讲的就是读书对人的影响。但是,单纯的阅读并不是目的,阅读的根本在于要让我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众生如何喧哗,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走的路,知道如何去调整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能够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有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的。阅读和思考,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世界与自我,遵从自己的本心,不受制于周围的人和事,就可以像大鹏鸟一样,超越一种非此即彼的单一选择,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开阔的人生境界。

不管时代的声音如何变幻莫测,认同或否定,都会让我们卷入被动状态,此时,何不静下心来,关掉一切外在的声音,打开一本书,进入自己无限丰盈的内心世界,或许,你会看到,在那宇宙洪荒之间,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声音,在那里,有一只大鹏鸟,绝云气,负青天,扶摇而上九万里,在广袤的时空之中,自由翱翔。

安德烈·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说:“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我想,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中摇摆不定的我们,或者可以选择在某个清晨或午后,随意打开一本书,开启一段妙不可言的精神之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