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嘉泽尔的头像

嘉泽尔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0/29
分享

知,不行

知行合一,乃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仅仅“知”不能算知,必须得“行”,而且是“行”之有效,才能算“知”,否则,不能算知,或只算半知,伪知。我有一位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当时还是国家分配工作,被分配到一家省报社当编辑。那是中文系最对口的专业,迄今为止,都是中文系毕业生向往的工作单位。而且,那哥们儿之所以选中文,是因为爱读书,古今内外文史哲通读。为了摆放书籍,卖掉市中心的百平房子,到远郊换了套二百多平方米的楼梯楼房子,贴着墙壁全是书架,书架里整整齐齐摆满了书籍。屋内到处都是书,只要是块能搁东西的桌面,沙发,椅子等,都有那么一摞书,而且,不仅读,还有写。时不时在各省报发表短小精干的文章,针砭时弊,弘扬正能量。大有一派国士之风,成为那一代人的明星,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榜样,我们俩结成了忘年之交。他的工资收入和稿费都花在买书上,平时省吃俭用,逢年过节,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衣服,穿旧的,鞋,穿旧的,吃,最省的,老婆,娶最丑的。在他的引导下,我从小热爱阅读,知行合一,就是通过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知道了王阳明知道的。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成长,渐渐地感觉有点不对劲。

当我大学毕业,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新冠肺炎疫情滞留国内办学创业,向他请教写作中遇到的障碍,才发觉他语言空洞,评点抽象,不着边际。再翻看他所写的文章,思想浅薄,缺乏逻辑,对时弊的评点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更有甚着,是他对日常生活的处理方式,更不能令人恭维。有一次他母亲病了,上医院被诊断是血癌,体内正在大出血,需要留医观察。那是一所省级大医院,医生水平很高,明确对他说:“需要血小板血,但是很缺。如果能止住流血就入院进一步治疗,否则就完了。”听了医生的话给了全家人希望,于是安排轮班陪护老人。先是他年过七十有半的老父亲,然后是他姐姐,然后是他本人,然后……轮到他陪床时,老人已经在门诊病房躺了两天,都没有等到血小板。老人的体内一直在流血,大便都是黑的。为了延续老人的生命,医生天天给老人开吊针输红血球维系。他是带着书去陪床的,在老人病床前除了倒水给老人,就是看书,遇到医生夜查房就随口问一声:“有血小板了吗?”医生说:没有。他就继续埋头看书,直到他老父亲来接班。他回家睡觉。当时,我很奇怪他为什么想一想去血库门口等着血小板通知呢?

首先,那是一所省内数一数二的大医院,危重病人多,贵人多;其次,医生留下在门诊病房观察,就说明有救治的希望;最后,血小板是稀缺,不是没有,在血库门口盯紧点,就有获得的可能。

老人最后是救过来了,八九年了,活得欢蹦乱跳的,挺健康。而那位忘年的朋友居然办理内退,理由是为了读书。他写的文章,本来就不好看,现在偶尔读之,更像是抄书,不是写书。将各种名人的文章摘取一两段,归纳归纳,写一两句陈述判断就算他的文章了。这能算是知了,还是未知?

我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一句话。一篇文章的完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作者写完,二是经过出版商发行,三是读者阅读。少一个环节,都不算文章,只能算是排列文字,堆砌文字。更谈不上“知”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前人劳动经验的总结,是创造才富的源泉。书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知识可以幻化我们日常的行为,教育我们为人处事,劳动致富,当然也可以成为某些人口若悬河的谈资,妝点门面的幌子。像我这位忘年之交的朋友,闭门读书,潜心休学,不过是逃避生活,躲避现实以掩盖自己无能的借口而已。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盛世,面临前所未见的挑战。读书人,应当以天下为己任,深刻理解知行合一的涵义。如果读书读出了个大嘴巴,脑萎缩地中海高血压,手脚退化半身不遂,那么还是不要读为好。(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