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葫芦河》的头像

《葫芦河》

内刊会员

散文
202005/15
分享

雨中翠竹如含泪(外一篇)

  雨中翠竹如含泪(外一篇)


刘向忠


姨夫是妻姐的公公。

听说姨夫小疾住院,我们前去看望。在病床上,我看到姨夫挂着吊针。他精神不错,面色比平时红润,思维清晰,声音一如既往,行动方便。他微笑着叙家常一样逐一叫出了我们的名字,还有我们孩子的名字,大概问了我们的一些情况。从他的精神状态来看,根本不像一个有重病的人。

姨夫是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人。在艰难困苦的年月,他和姨娘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养育了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并克服一切困难供给他们上学求知。后来,三个孩子都有了正式工作。

从杨海蒂《历史深处的泾川》(载2019年2期《六盘山》)中,我对姨夫的故地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因泾水得名的泾川,乃‘长安畿辅、关中襟要’,扼陕甘宁之交通枢纽,居丝绸古道之要冲,系佛学东进西渐之‘桥头堡’,为华夏文明之腹地,是祖国大西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泾川闻名于世,不仅由于泾水,更因为西王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相传掌有不死之药和长寿蟠桃,是中国女仙之尊,也是最神秘的女君主。三千多年前,泾川是西王母古国境域。

……

李商隐曾任职于泾川。其他任职泾川的历史名人还有:北魏名将奚康生、隋文帝之父杨忠、唐代名臣段秀实、北宋文豪范仲淹,以及从泾川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成就了范仲淹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的滕子京,等等。

还没有哪个地方像泾川一样,短短五十年内,先后三次发现佛舍利;也没有哪个地方像泾川一样,历史上先后有十四位帝王,下诏或敕赐兴办佛事。泾川出土、现存的舍利塔遗址、佛舍利、石窟、佛像等,多大一千五百之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世间少有……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泾川同样处在非常突出的地位——佛教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泾川首当其冲。

泾水浩浩,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泾川子民。作为古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泾川的先民为故园留下了无数历史遗存:仅古人类遗址,古人类化石,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各类古生物化石数十件……”

大约一周后的9月1日凌晨3时许,我家的防盗门被敲响了,惊醒了熟睡中的我和妻子。夜阑人静,敲门声急切而脆亮。我心里纳闷,这时候敲门,会是谁呢?起床问及,是妻妹夫。我打开门,妻妹夫说明了因由,姨夫去世了。我一时无语,心里堵得慌。赶忙穿上外衣,和他一起去看。

街灯好似疲惫不堪,散发着灰暗的光线,沉沉暗夜静寂而虚无。丝丝寒意的细手指掠过面颊,直往身上抓,直往身上钻。

再一次看到姨夫,他已经驾鹤西去了。就像睡着了一样,平静得没有一丝气息。算是告别,我把手放在姨夫的额上,像放在婴儿额上一样自然。站在一旁的妻姐急切而无助。坐在轮椅上的妻姐夫幽幽地说:晚上睡觉时还好好的,没有任何异常。想不到走得这样突然,这样干净利落,没有惊扰任何人……

转过身,看着满面愁容,头发、胡须灰白,因久病常年蛰居屋内的妻姐夫,我内心禁不住涌出一阵酸楚。记得侄女只有三四个月大时,妻姐夫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双腿软弱无力,造成不能自理,至此没有离开过轮椅。几年来,姨夫们辗转千里,跋山涉水,费尽周折,四处求医问药无果,成了不治之症。这一病就是二十多年。真是风云天不测,旦夕有福祸。身高1.75米的妻姐夫一夜之间轰然倒下了,这可苦了妻姐、姨夫和姨娘……

妻姐夫说,姨夫去世前,每天还坚持看报纸、杂志,而且通过小收音机听听新闻。我看到他的床头木箱上放着一摞摞报纸和杂志,随手拿起一本,是《炎黄春秋》,粗略翻了一下,内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争年代的传奇经历和故事。妻姐夫说:姨夫去世前几天还在念叨新一期的杂志,说怎么还没有送来。姨夫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房间窗台上有几盆普通的花。斯人已去,他精心侍弄的花花草草依然开花的开花,碧绿的碧绿。姨夫也是爱花的人。他家小小的阳台上摆放着二十多盆花色品种各异的花草,绿意盈盈,生机盎然。十多年前,我向姨夫要了两小株君子兰,现在长得茁壮肥硕,优美可观,装点着我的陋室,装扮着我的生活。

一直默默无闻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姨夫,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虽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但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由于姨夫出色的工作业绩,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还在六盘山下隆德县百年学府——隆德县中学担任过多年校长职务。1993年9月隆德县中学校志编写组编辑的《隆德县中学校志》“历任校长轶事卷”记载:姨夫陈学堃是第13任校长。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他(陈学堃)酷爱读书、博学强记,教学的知识点准确可靠。主持隆中工作十四年从不以领导者自居,待人诚恳,作风民主,经常深入到教师中谈心。学校工作中,他注重发挥集体领导的职能和智慧。他处事公正,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注重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学校党组织的建设发展。”

姨夫退休后,又被聘入县志办公室参与县志的撰写和编纂工作。我在90万言的新编《隆德县志1004年——1990年》(1998年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中看到,姨夫是编纂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是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副主任,是第二届撰稿人,是第三届、第四届编纂指导。续编《隆德县志1991年——2000年》(2005年8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寓内外籍人物”篇载:

“陈学堃,男,汉族。生于1933年,甘肃泾川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分配到宁夏大学,讲授中国历史。1961年调隆德中学。1962年至1964年任隆德中学党支部书记。1964年至1966年参加“四清运动,任工作队队长。‘文化大革命中’被揪回,‘群专改造’。1969年被认命为隆德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任隆德中学校长,1981年至1985年任隆德中学党支部书记。

(他)1977年编写了《世界历史补充教材》供隆德县5个完全中学高中毕业生使用。1975年,代表隆德中学在第三界全运会做经验介绍。1985年至1987年编辑的《隆德县志资料选》十四期作为宁夏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固原地区各县县志交流资料刊物。他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期间,学校体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先后5次获国家奖励,11次获部级、区级表彰,1973年至1985年他本人先后2次受国家表彰,7次受部、区、厅及地区表彰奖励。

1985年,借调县志办公室,拟任副主任、县志编纂指导。他撰写的《红军长征过隆德》《解放隆德》等文章获二等奖。编写了《隆德县志》政治篇初稿五章,修订了《隆德县志篇目》,收集整理了《隆德历次政治运动备忘录》《隆德县‘党团合并’案实录》等。”

妻姐夫的病,本来就像一块巨石,经年压在姨夫的身上,压在姨夫的心上,从没有移开过,几乎让他喘不过气来。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残酷、无情和打击,他和姨娘同妻姐妻姐夫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姨夫坚强地挺了过来。可是谁又能料想到,随着时光流逝,姨夫的大女儿、大儿子先后都因病去世了。这真是命运给伤痕累累的姨夫当头一棒又一棒,给他伤口未愈的心上戳了一刀又一刀。姨夫姨娘欲哭无泪,欲诉无人,欲叩无门。白发人一次又一次送黑发人,这是世间最深最长最久的疼和痛;我无法了解姨夫姨娘是怎样面对这样的厄运的……

都说养儿防老。姨夫姨娘的儿女一个个命运又是何堪啊!

几年后,姨娘也因病去世了。

姨夫姨娘生前,我时常在街道上遇见他们相伴而行,不是去菜市场买菜,就是晚饭后去散步,走累了,就会坐在台阶上休息。我会上前打招呼,互相问候几句,然后匆匆道别。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和妻子去妻姐家走人情,遇到两个同来看妻姐夫的人,饭间饮酒,我不胜酒力,又喝得太猛,竟然喝醉了,此事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和愧疚……

姨娘去世后,姨夫就很少出门了。

逝者为大。逝者为尊。逝者为敬。逝者为祭。

姨夫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归于山野。耳闻目睹过不少被病魔长时间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们,我觉得小疾而终,无疾而终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运,也是一个人一生的修为、修行、修身、修德、修道、修远……

我们开始各自忙碌起来。我和妻妹夫奔东跑西,忙前忙后。

似乎冥冥中早有安排,姨夫安葬的时间是下午六点。这更让我相信,朴实、操劳、勤勉、心力憔悴的姨夫任何时候都不会惊扰任何人,都不会烦劳任何人,就连入土为安的时间都是这么仓促。

雨中翠竹如含泪。雪裹苍松亦孝情。这是姨夫灵柩前的挽联。“翠竹”、“苍松”生机、刚直、高洁、坚韧、向上、不屈的形象的确能从一定程度概括姨夫高风亮节、德高望重、傲霜凌雪的一生。

这天天气从早晨开始阴沉,浓云不停地密布着,翻滚着,悲伤着,似乎为逝去的姨夫吊唁。

姨夫老家泾川的哥哥、弟弟及亲戚一行十余人前来看望姨夫最后一眼,前来送别姨夫最后一程。

大约下午四时许,黑云笼罩、一再低垂的天空冷不防下起了滂沱大雨,越下越大,越下越猛,越下越急。一瞬间,天地间被大雨弥漫了,人们的视线之内,似乎只有雨水。这时,我带远道而来的亲戚去用餐。他们中有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步履蹒跚,为了他们少淋雨,我不顾一切地快速奔跑在大雨中,去附近打工的宾馆为他们借伞。雨水伴着泪水在我的面颊上流淌。任凭瓢泼大雨打湿我的衣裤,打湿我的身心,打湿我无以复加的伤悲。借上一抱伞,我又在倾斜而下,满街漫延的雨水中跑向他们,把伞一把把递到他们手中。

在漫天满地的雨水中,天很快黑下来了,雨势减小了,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楼下有限的空间搭起来的简易帐篷早已漏得不成样子,体无完肤,四处滴着雨水,风雨飘摇,瑟瑟发抖。雨点击打帐篷的声音清晰而响亮,好像为姨夫奏着哀乐,唱着挽歌。大面积的寒意咄咄逼人,无孔不入,侵袭着在雨水中焦急不安、心事重重的陪伴姨夫灵柩的人们……

姨夫入殓后,雨依旧下着,紧一阵慢一阵。不时有微寒的风吹过。夜色愈加浓重、黑暗。

……

雨断断续续下了一夜。姨夫在人世间停留了最后一夜。守护和陪伴姨夫的人们也度过了寒冷而漫长的一夜。

我以为,这场突如其来且持续时间长的瓢泼大雨,就是老天爷为辛劳一生操劳一生伤痛一生有苦说不尽有苦说不出的姨夫的深深哀悼和吊唁,就是挽留他,让他的亲人们再敬敬孝……

天若有情天亦泪。天若有情天亦哭。

翌日,天气仍然没有转晴,阴郁着,惆怅着。布满天空的云层淡了薄了亮了,但不时还会落下一些泪水。

姨夫就要上路了。

我在路上接过两位匆匆赶来的老者手中的祭奠物品,他们说昨晚才得知消息。我想他们是姨夫的故交,也没有见姨夫最后一面。

长长的山路。遍野齐腿深的蒿草。天空时不时落下一些泪水。道路曲折、泥泞、陡滑。我们手脚并用,泪水汗水并流,手拉肩扛,待姨夫入土为安,为姨夫祭完最后一铁锨泥泞的土,我们都成了泥腿子,浑身湿透。

到处都是沾着泪滴的泥土,满眼都是蓄着泪水的泥土,都是含着泪水的蒿草,都是挂着泪水的树木……

是的,世间万物终将回归大地,回归泥土。


卖小金鱼的老人


六盘山下的小城,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节气上的春天早已到来,而行色匆匆的人们依旧穿着厚衣服,还没有从青灰色的很深的冬天走出来。早晚温差大,丝丝寒风的银针不容分说地扎着人的脸和手。春寒料峭,春意杳无音信。对,这是这里初春天气的真实写照。每天在街道上来来去去,一位卖小金鱼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大约六十岁,头戴旧暖帽,身穿灰色的旧大衣和棉裤。双手筒着,戴着眼镜,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在他的面前依次摆放着椭圆形的鱼缸、小漏勺、白色的塑料袋;鱼缸里游动着十来条黑色的和橘黄色的小金鱼;还有一束绿色观赏性植物,泡在水里的那种。叶子形似竹叶,但比竹叶大几倍;不是节节高,我一时忘记了名称。这束绿色的植物在早春暗色的光线里绿意盈盈,夺人眼目,的确能让人眼前一亮。就像鱼缸里色彩明亮的小金鱼,能让人心里一动。街道上总是匆匆的脚步、忙碌的身影、疾驰的车辆、嘈杂的声音。这位老人静静地看着他的小金鱼和绿色植物,也不时看看街上的行人,没有人留意到这位老人,也没有人在意他面前摆放的闪闪发亮的物什。我天天经过他面前的时候,没有发现有人上前买他的小金鱼和绿色植物。他一天能卖多少,不得而知。也许他是为了补贴家用,也许是为了打发时光而已。但我想得更多的是他为了补贴家用,因为街口坐着观赏风景和打牌娱乐的老人多的是。看到他,我就想到我那一生勤劳的父亲,总是穿着褪了色的灰色衣服、布鞋或浅绿色的球鞋,不是在田地里侍弄庄稼,小路上运送土肥,就是在场院翻晒麦捆,田野沟畔寻找柴火。他何时停止过劳碌的脚步和身影啊……有一天中午,我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蹲在老人的鱼缸前,摇来晃去地看着游来游去的小金鱼,还用柔嫩的小手指指点点,嘴里喊着:妈妈你看,妈妈你看,小金鱼多可爱!在一旁的妈妈极有耐心地陪伴着孩子,笑容可掬,任凭孩子快乐地惊叫和喜悦。老人慈祥地看着眼前活波、兴奋的小孩,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被阳光的手轻轻一碰,就荡漾开了。说不定在小孩执意的要求下,他的妈妈会愉快的为他买几条他非常喜欢的能为他带来快乐的活波可爱的小金鱼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