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葫芦河》的头像

《葫芦河》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107/21
分享

雪落无声有真意,情味悠长著华章 ——读乔艳波散文集《雪落无声》

作者:赵炳庭

打开教师作家乔艳波的散文集《雪落无声》,立刻被这具有审美情感体验的文字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内心里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动。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生活的韵味,优美而不浮华,朴实而不平庸,富有温厚平和的抒情基调。乔艳波能创作这么多精美的作品,该需要多少耐性乃至勇气啊。乔艳波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同行,又有着共同的爱好“爬格子”。这种同道者的亲和力,使我们有了更多的交流话题和相互学习的机遇。

乔艳波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她耕耘着两块田,一块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尺讲台,另一块,在纸上,在书中。一样的丰收在望,又一样的云淡风轻,在她的内心深处,文学创作与教学又有着同样庄严的意义。

《雪落无声》一书共分为“师道尊严”、“珠玉生辉”、“山水情缘”三辑,收录作者46篇文章。她的散文蕴涵着艺术审美和对生活的提炼,有阳光、春水般清澈的文脉、激情的笔调,字里行间荡漾着韵味悠长的诗意。

《敲钟人》里的洪泉老师,他由一个病蔫蔫的村小敲钟人到一个“身呈文采,口吐珠玑”的初中语文老师。他虽然学历不高,但虚心好学;他经受过病痛,遍尝人生的种种艰辛,但他从不放弃,不断磨砺自己。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家长及师生的认可和好评。作者通过对往事的深情回眸,从中有许多纯美的发现:洪泉老师的熟背字典、决心戒烟、虚心求教;高峰老师的提掖后进、金针度人等细节,作者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兰花指》中,那个叫“上官冰花”的秀气白净的女教师,严寒的冬天走路也翘着兰花指,这种三根手指的肢体语言成了乡村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为啥上官老师就连走路也不忘秀‘兰花指’呢?”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最后,“我”从丁师姐嘴里才知道兰花指的故事。丁师姐由于家境贫穷,濒临失学,是上官老师家访后,给丁师姐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寒冷的冬天,上官老师特意在炉子上烤土豆给丁师姐吃,直到有一天上官老师食指不慎被炉火烫炉盖砸成了兰花指。原来兰花指并不是上官老师故意“秀”的。像这样的细节,看似家常和平淡,却正是润物无声的至爱师生之情,自有荡涤人心的魅力。乔老师在谋篇布局上,无疑处设疑,“尺水”中“兴波”,对“兰花指”层层铺垫,巧设伏笔,结尾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雪落无声》一文,动人心灵的文字,令人潸然泪下。依依来班级时,“才刚满10岁,长得娇小玲珑,戴着白色绒线帽,白色围脖。穿着葱绿色的棉袄……”残缺的家庭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她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很少主动与同学交流。但她很懂事,伺候生病的奶奶,“给奶奶买的糖果,水果之类的零食,依依从来不动”,“有时实在馋了,就拿起苹果闻闻味道,闭上眼睛,似乎苹果嚼在嘴里般香甜”。体育课堆雪人,缺一顶帽子,依依把自己的帽子戴在雪人头上。当老师要给他调一个好点的座位时,依依却在一个大雪天的晚上悄然离世。她是闻着一股青苹果的香味(剧毒气体)睡着的。《雪落无声》写依依因贫穷而迷茫的童年和不幸的生命结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伤感基调,令读者感慨唏嘘,流下忧伤的眼泪。

乔艳波以人为题材的散文篇目不多,但阅读起来非常震撼,能给阅读者带来难以形容的冲击感。如《秋色在飞》《角落里的向日葵》《马老师之死》《看望恩师》等,她把镜头对准神圣而平凡的教师们,颂扬他们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作者以温润的笔调,描摹了李老师、马老师、上官老师、洪泉老师、张校长的师者群像。他们的言谈举止,对自己“润物细无声”的成长滋润。许多细小和温暖的细节记忆里,透出了师生情谊的温暖与珍贵,生命的丰饶与坚韧,以及对中华民族“师道尊严”优良传统的美好传承。

“山水情缘”一辑,属游记散文,我们就会发现,乔老师走出狭窄和局促的生活空间,走出心灵的孤独,她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她的散文从“陈家大院泡”出发,经“铁人湖”、“滨州湖”、“纳木错”,甚至国门之外的“贝加尔湖”。她游走山川、河流、村寨、市井、街衢、矿山而行笔,从风物、人情、民俗这些细微里打捞出生活的真趣。这些亲切的景物,是她的生命与生活的结构,是她生命热度与艺术激情的体现。读乔老师的游记散文,轻松、活泼、自然流畅,如观赏一幅幅画,如听一支支歌,让人愉悦。游历增加阅历,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品味生活,悟道人生。读她的散文给人总的感觉是:在场性和亲历感强,写景写物有细致纹理,写人对人物个性传神到位。她的散文抒发感情时,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她深刻的人生思考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珠玉生辉”一辑,大多篇什属读书笔记、随笔类,林语堂先生把阅读比作“找情人”,“书无需多,但要精,关键是投缘。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只有情投意合,才能心心相印”(《书房滋味》)。乔老师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爱书、买书、读书、写书、出书是她生命中的所爱所求。她读书很博,眼光犀利,不入法眼者不屑一顾。她在阅读与欣赏中往往能从中悟出深邃的哲理来。如读东山魁夷《听泉》的一段文字:“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就像我在它身边轻声歌唱,那泉水欢快流淌的鸣响,回荡在岁月的山谷中,幽静中越发清脆。握着知天命的年轮,如何过好余生呢?追求和淡定,三七来分,减掉‘是是非非’,舍弃‘功名利禄’,轻装前行。”如《星空中有朵向日葵》中:“在艺术和生活的对立和统一中,追求艺术的先驱者的灵魂永在,那份孤勇,成为点燃每个灵魂的火种,烤热了生活。”等,恳切的言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呼兰河情结”一文中,她对萧红的《呼兰河传》情有独钟,此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与她青春作伴的枕侧书。那条忧伤的呼兰河,那种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凄美的情绪氛围……乔老师对《呼兰河传》的解读和体悟,源于她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经验的融合。

《抢读〈许三观卖血记〉》一文中,乔老师与《许三观卖血记》的契合,融化在她对人生况味的体认和生命经验的感悟文字中,她欣赏作家的责任和担当,并付诸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月亮去哪儿》,作者站在全球化时代的立场上,即便知道“地球流浪”,依然关心“月亮去哪儿?”“月亮给地球明亮、温柔、浪漫。给人类注入许多敏感的情绪,让我们拓展七情六欲的善意,感知人性的大爱,在凡尘俗世中蹿出一道道大美的烟花。”蕴藏在大自然中神奇的智慧与美妙的魅力,都是照耀着生命前行温暖的火光。在如微风般吹拂的描写抒情之中,也仍见作者的普世价值、悲悯情怀及对人性的温情守望。

《〈草房子〉:童年的金色阳光》中,油麻地小学的秃鹤、杜小康、桑桑、纸月、细马及教师蒋一轮、校长桑乔等一个个形象深深地留在作者的生活里,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烁的人性火花、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感情纠葛等人性美的呈现,宛如沙塬上的一泓清泉,温润和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从“术”的层面上看,或谈论古今,或臧否人物,旁征博引,直陈所见,知识含量是极宏富的,有心的读者当能从中获益良多。通过这些美篇的分享,使读者获得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门径;在“道”的层面上,这些读书感悟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和深厚学养,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阅读中所灌注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真实令人感佩。

总之,乔艳波老师的散文创作既有生活温度,也有思想高度和人性深度,表现出了一个优秀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作为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她也曾有过无暇读书写作的苦闷与焦虑。而今,她却悄然拿出了如此厚重的又一本散文专著,这一方面得益于家学渊源,一方面也见证了她的勤奋。

前路犹远,文学创作正当更臻成熟之际,大有可为。我相信在文学这条路上,乔老师还会扎实地走下去,一定会走出自己的风景来。我们期待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