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葫芦河》的头像

《葫芦河》

内刊会员

散文
202107/28
分享

“葫芦河”印象

作者:李耀斌

我觉得,《葫芦河》刊物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学内刊,最基本的因素是西吉这片土地上最原始最纯正的文学生态,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这本普通的内部刊物凝聚了西吉几代文学人的文学梦想和初心。

如果说“文学是这片土地上长势最好的庄稼”,无疑,西吉文学刊物《葫芦河》自然是养育这片“庄稼”最原始也最持久的“土地”。也就是说,没有《葫芦河》刊物,便没有西吉文学这片“庄稼”。同时,还有一个必不可缺的条件,便是操持这片“庄稼”的耕耘者。在我的印象当中,《葫芦河》刊物由最初在民间萌芽,到今天成为西吉的一方文学田园,确实离不开西吉这片土地上几代坚守文学梦想和初心的“文学人”的辛勤耕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葫芦河》由民间油印本起步,几度波折之后,成为西吉县文联的机关刊物,再到今天,成为全国文学内刊成员单位之一,进而忝列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内刊委员会理事单位,事实一再证明,《葫芦河》刊物的成长过程,从民间到官方,“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具体地说,从《葫芦河》刊物的源头起,几代西吉人执拗的文学梦想和文学初心促使了《葫芦河》刊物的成长和发展,而反过来,《葫芦河》刊物的成长和发展,又催生了带着浓厚地域性特征的西吉文学这片“庄稼”的繁荣。

根植于西吉纯正原始的文学生态,《葫芦河》这本刊物不论在县域内外,甚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培养本土作家”是《葫芦河》刊物的任务之一,所以,从西吉县域内说,包括各学校各机关单位,甚至田间地头,《葫芦河》刊物是常翻常新的文学读物,每期《葫芦河》上刊出的作品,是人们茶余饭后百谈不厌的文学话题。这两年,西吉县有很多来自各阶层的“作家”新面孔,都是先在微信圈发表“作品”,再通过《葫芦河》刊物,被区市文学界所认识,所认可。

在宁夏文学界,当人们谈起宁夏文学期刊的时候,除过《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轮到《葫芦河》了,这可看出《葫芦河》在宁夏文学刊物中的位置。

从作者比重和作品风格来看,实际上,潜移默化式地,继《六盘山》之后,《葫芦河》便继承了“西海固文学”的使命。

另外,因为从《葫芦河》起步,走出了很多全国知名作家,比如郭文斌、火会亮、马金莲等,凭借着这些作家在全国文学界的影响,自然也影响着《葫芦河》刊物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所以,在一些高规格的文学讲座中,很多文学大家都会提到马金莲,都会拿“西海固”举例子,比如著名评论家贺绍俊曾在一个讲座中说,宁夏文学保存着前现代化的文化,“西海固”又是中国前现代化的现实存在。这实际上是对“西海固”文学生态的肯定。因为这种原始纯正的文学生态以及其他的诸多因素,西吉成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便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葫芦河》刊物入驻全国文学内刊进而荣升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内刊委员会理事单位,便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