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驻足在西夏王陵那片土地上,就被深深的震撼了。见惯了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置身于近50平方公里,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除了惊叹,我很难描绘出自己当时的心情。正值初秋时节,巍峨的贺兰山脉山峦叠嶂,层林尽染,似千万匹骏马奔腾天际,磅礴雄伟。“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秋日的阳光温柔的洒在贺兰山顶,就像是为其镀上了一层金边。“青山延绵云海飘,仙境如诗梦中来”,说的就是这般景致吧。此刻的贺兰山又是静美的,像一幅巨大的屏障,阻挡着来自腾格里沙漠的风沙,静静的守护着山下的帝王陵。
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想象中的帝王陵应该是金碧辉煌,宏伟壮观的。但目之所及,除了荒凉,还是荒凉。行走在茫茫戈壁上,我们不禁感叹着自然的伟大,自身的渺小。强忍着内心的澎湃,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似乎怕惊扰了这里的宁静。茫茫戈壁,别无他物,只看见一座座高大、遗世而孤美的锥形黄土堆,只听见耳畔呼啸的风声。我甚至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来错了地方,这里真的是西夏王陵吗。为什么帝王陵会在这杳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静卧千年,为什么成为今天这般模样?千百年间,到底经历过什么?
在这方圆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分布着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规模宏大的9座王陵错落有致的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连陪葬墓都是按照星象布局排列的,每座帝陵都是坐北朝南。很难想象,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怎么能在偌大的戈壁滩上建造出如此气势磅礴、布局严整的帝王陵墓,简直让人叹为观止。3号陵墓,是最大的一座王陵,面积竟然达到15万平方米,据说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远远望去,就像一座高大的土堆,寸草不生。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帝王陵墓。但是,当我们走近,我们再一次被震撼了。那些残缺的角台、阙台、卑亭、月城、内城、献殿等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这里曾经多么的巍峨、宏伟及扑面而来的肃穆威严。原来的王陵,原来外部是有砖瓦木檐建筑的攒尖型佛塔,里面由夯土充实。千年间,经过戈壁风沙的洗礼冲刷,原来的模样已不复存在。但那些出土的精美绝伦的文物,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激浪为雨的琉璃鸱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天气瞬息万变,顷刻间,贺兰山上云雾缭绕,原来金色的镶边早不见踪影。天空飘下丝丝冷雨,寒意袭人,更平生了几分凄凉。此时的贺兰山脉呈现出深暗色的轮廓,西夏王陵俨然变成一幅苍凉的山水画,我们亦是苍茫戈壁里的画中人。
虽然自己是个文科生,但是对于西夏的那段历史确实知之甚少,亦或是历史上关于西夏的描写确实不多。但是自从驻足这片神奇的土地,我突然间对西夏这段历史多了几分好奇。西夏从建立到被蒙古攻灭,只有短短的近190年。西夏这段历史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它们的的确确存在过,辉煌过,并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个繁盛而悲壮的王朝,它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和文明。李元昊在公元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都兴庆府。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就是骁勇善战的,不愿意俯首称臣,寄人篱下。他们去唐宋所赐姓氏、但是他们对于中原文化又是充分包容,兼收并蓄,不仅大力促进民族交融,而且还模仿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字。然而,这个历经10代帝王、曾盛极一时的王朝,突然间消失了,无影无踪。伴随着西夏政治一起消失的还有西夏的历史文化和文字习俗。西夏人骨子里坚韧、宁死不屈的血液让想称霸天下的蒙古感受到威胁。从第一次蒙古攻打西夏开始,便遭到西夏军民的顽强抵抗。这种抵抗加剧了蒙古对西夏的仇恨,同时也激发了征服西夏的欲望。1227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向西夏发起了全面进攻,对西夏党项族人进行了疯狂的杀戮,不仅血洗都城,而且所有西夏实录、近200余年的宫殿、史册也付之一炬,甚至将西夏的名字都改为“宁夏”,意在安宁西夏。风雨西夏,党项悲歌,从此再无西夏。
我们静静地伫立在广袤的西夏王陵面前,仿佛看到了大漠风尘滚滚,听到了号角声声。想当年,贺兰山下,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气吞万里如虎。如今,这里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土堆和依旧苍茫的贺兰群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往事如烟,一个王朝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戈壁滩上,大漠荒野,秋风萧瑟,这一座座屹立不倒的陵塔残骸,向我们无声的诉说着历史沧桑、兴亡盛衰,定格成永恒的伤痕,也向我们宣示着西夏的铮铮铁骨。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吾辈当自强,以青春捍卫中国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