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打开手机时,传来了一个文学界的特大好消息,原来是四年一届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揭晓了。获奖的五部作品是《雪山大地》《宝水》《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我看着获奖作品的介绍,一泓水涌出了万泉的水,被《宝水》这部长篇小说深深地吸引着,一个是《宝水》写的乡村题材,一个是作者乔叶是我国唯一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女作家。缘于我从小就是在乡村长大,对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愫,因此,立刻上网购买了一本《宝水》书。三天后,我捧着快递回来的新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读着……
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是新时代乡村的一部文学力作,她用文学的视角酝酿新时代乡村的甜蜜事业。书名表面是缘于村中有一眼泉水,泉眼状如元宝,得名宝水泉,村名就跟着叫成“宝水村”,书里写的是发生在宝水村的故事;深层的意义就是指宝贵的民间智慧和人民的力量。讲述了当下新农村的时代巨变,在地处太行山深处普通的一个小山村——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向新时代乡村的转变过程中,作者用女性细腻和朴素的笔触,写旖旎的乡村风采、琐碎的家长里短、文旅特色的新型乡村和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别具一格,用“冬——春”“春——夏”“夏——秋”“秋——冬”一年四时的时序,书写了乡村在一年里发生的各种生动、生机的一系列乡村故事。四个章节,像四扇屏,像春夏秋冬四幅风景画,不疾不徐地给我们展开了新时代乡村一年四季的美丽乡村画卷。开篇第一句就是“睁开眼,窗外已经青白。看了一眼手机,六点整。四点半时还在床上烙饼,就算五点睡着,也不过是一个钟头的觉,还饶进去一个梦。”短短的三句话,写出了一个恬静、质朴、动感的乡村清晨。四时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表述,也是时空坐标中的一个节点。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在婚丧嫁娶的节日里,有关乡村的一些古老习俗、风土人情,一切都显得淋漓尽致,意趣盎然。
1、
《宝水》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给读者增强了真实感、亲切感、带入感,引人共鸣,意犹未尽。讲述了一位叫“地青萍”的中年女子,从一个叫福田村的乡村度过幸福的童年,走进了大城市工作、生活。她患有厮缠二十多年的严重失眠症,在父亲和奶奶相继去世后,就开始如影随形,跑各大医院,吃各种安眠药,试用多样的民间偏方,游泳练瑜伽,泡脚走步,都不见效,一直困扰,整夜整宿失眠,无奈熬着。漫漫长夜里,看书,想事情,数绵羊,求救神灵,饱受着无处诉说的煎熬和自我诅咒的无边纠缠,濒临抑郁症的状态,非常可怕,非常无奈,不得不从省城报社的记者岗位上提前退休。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助朋友经营民宿产业,正巧碰上宝水村申报省级美丽乡村,她从城市回到乡村,并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申报活动中,成了一名真正的乡村人。在正月十七到大年三十住村的日子里,她扑下身,扎下根,用滚烫的热情,用汗水和泪水,全身心的投入为宝水村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参与了乡村大大小小的各种具体事务,成了乡村里的一个文化人,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乡村人,见证并感受着宝水村的一点点改变,直至蝶变重生。乡村里蕴藏着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和生生不息的原生力量,宝水滋润着,泥土滋养着,四时有变化,大美在四时。通过宝水村新的生活环境,为自己重新架构了身边的各种关系,磨去了心中原先的焦虑和浮躁,有了新的大改变,心灵得到了沉淀,越来越变得绵长、优雅,治愈了失眠顽疾。乡村在村容村貌和村民经济富裕、精神提高上,都有了深厚的巨变,陈规陋习得到逐步消除,文明之树在宝水村枝更繁,叶更茂。
故事用人类再普通不过的梦引出,做梦是每一个人曾经、现在、将来也都会做的一个生理现象。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作者就是从熟悉的做梦现象入笔,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个人做梦,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中的愿望;一群人做梦,就是大家的向往,就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中国梦。女子能顶半边天,妇女的文化素质、身体、就业等生活情况决定着乡村的整体状况。做好妇女工作,能极大地提高和拉升乡村的生活水平。在参与宝水村建设工作中,乡村的日月星辰、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成了女主人公地青萍失眠症的一剂最好良方,她严重的失眠症,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被治愈。她最初从乡村出发,到大城市工作生活,在不幸失去丈夫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乡村,重新找到了新爱,人生有了新的归宿,最后也终于在宝水村安家落户,又重新成了一名新时代的乡村人。与乡村而言,她就是一位游子,一位归客。作者通过质朴的视角和敏锐的思考,绘制了一幅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鲜活画卷,里面既有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零零散散,也有民情风俗的传承和创新。像现代人失眠的这类城市病,能够被乡村生活所治愈,从生理和精神方面上讲,在城市和乡村的融合中,乡村能否成为改变城市垢病的一个突破口?无疑为今后人们提出了一个摸索可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新方向。
2、
《宝水》运用了大量别具特色的方言俗语,突显了故事的地域性,从而增加了人物的鲜明性、形象性、生动性。使人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给读者一种回家的感觉,成了读者的家乡,成了灵魂的故乡。书中人物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画面感很强,每一个小段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里面很多的乡村语言,话糙理不糙,看似粗糙,但质朴、纯洁,都是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岁月的积累和沉淀,流传下来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感悟着书中语言深邃的哲理性:不出正月都是年。刷帚疙瘩配马勺,十冬腊月穿皮袄。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人家娶媳妇可是拾麦子蒸馍——净利。长客不是客,就当自家过。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换钱,想吃核桃十八年。编筐窝篓,能养十口。卖盐的喝淡汤,纺织娘缺衣裳,荆编匠用柳筐。软地好起土,硬地好打墙。在挖茵陈时,写道: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鲁班门前弄大斧,关公门前耍大刀。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凡草皆是药,毒草也是药。弯刀就着瓢切菜。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这是自家老牛拱自家麦秸垛,胳膊折了还是自家袖里藏。老俗话:快走多跌,快吃多噎。说到顾全大局时:烧柴烤火家家暖,火点着房一村事。鸦飞旺枝,猪吃抢食。正月葱,三月韭,都是春鲜。自古苦事有三桩,打铁撑船磨豆腐。犁头生金,犁一道是一道的功夫;锄头有粪,锄一遍是一遍的庄稼。算细账时:分分钱花光家当,蒙蒙雨打湿衣裳。秋麦收时: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麦收有五忙,割挑打晒藏。奶奶的嘴边话:人情似锯,你来我去。蚕老一时,麦收一晌。家贫少说话,位卑莫劝人。人不求人一般高,人若求人矮三分。山深春迟,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最贵时:葱白一尺,椿芽一寸。老话说:不饥也带干粮,不冷也捎衣裳,啥都得多虑一步。同货不同价,里头有分差。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舌头没脊梁,说话翻波浪。麦捆根,谷捆梢,芝麻捆在半中腰。俗语: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立秋风,山楂红,白露到,打核桃。脏水洗得净萝卜。说到九奶丢了拐杖时:老物有老魂儿,藏着精气神儿。那拐杖她不离手用了一辈子,可不是丢魂儿散精神?瞎子纫上了针——凑巧了。坐月子的婆娘还去会情人——往死里巴结。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人家挣钱那可是一跤跌在十字口——八面抓。美丽乡村千千万,不美谁来看!稻留种,草留根,儿孙才是下辈人。树从矮时修,火从小时救。背心改奶罩,就是好平调,地盘虽说小,位置很重要。人家是有苗不愁长,咱这是没苗哪里想呀。说到长桌宴时,第一道菜,鱼,年年有余。第二道菜,白菜豆腐,白菜就是百家发财,豆腐就是大家都富。说到九奶喜丧时:天下老人皆父母,世间晚辈尽儿孙。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奶奶常说的:会吃亏的饿不着,能吃亏的有福报。书中这样的语言,随处可见,通俗易懂,道理却意味深长。
3、
作者在作品的构思方面,匠心独运,颇为巧妙。譬如开篇、结尾和中间的行文,都特别注重前后铺垫,相互呼应。开篇中,写久居城市的地青萍身患多年的失眠症,想了很多的方法都没有医治好;结尾时,经过乡村一年的生活经历,她的失眠症被治愈。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中,面对很多新机遇和新挑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思考的课题。宝水村从垃圾处理、交通基础、网路宣传、收集犁锄篓筐等农具,到村史馆的修建、文创产品的开发,传播着真善美,使宝水村得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和省级美丽乡村的建设。通过发展民宿、旅游等多种形式吸引游客,带动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宝水村变成文旅乡村的模范榜样。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运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抖音和短视频等形式,建立“家在宝水”“一青三梅”等视频号,宣传、发动、推进乡村整体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像一泓活水,给宝水村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和源泉,一泓水涌出了万泉的水,使宝水村成了乡村风景点。村民来村,就成了工作,是对传统理念的一个新颠覆,又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启迪。书中有句话:“村景再美,美的芯儿还是人。”说明了人是生产力,是起着决定意义的因素,再一次说明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宝水》抓住了当下乡村振兴的契机,为城市和乡村如何契合,做了一个最好的解读。城市和乡村功能不同,城市的功能主要是集聚、融合,乡村的功能主要是守护、传承。城乡都要创新,乡村除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产品的功能外,还有传承国家、民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乡村的文化传承有着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粮食供求尤显重要,乡村建设至关突出。文化振兴,迫在眉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青山、蓝天绿野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追求乡村幸福生活的一份美好向往。乡村振兴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乡村可能衰败,但整体而言,乡村永远不可能灭失,根本原因就是它有特有的功能。文化振兴是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在乡村,除了发展农业,还可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乡村旅游等其他产业。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宝水》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乡村观念的社会关爱和关注,以及村民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互帮扶、守望互助等优良品德。
4、
作品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各有千秋的乡村村民人物形象。写了宝水村乡建专家、乡建项目的总设计师“孟胡子”“宝水三梅:秀梅、雪梅、香梅”,写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九奶、敢爱敢恨的老原等人……人物个性鲜明,每一个形象都恰到好处,语言动作都符合角色,憨态可掬,可亲可敬。说起接生婆九奶,人慈祥可亲,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虽然一辈子没孩子,孤寡余生,但村民们都是她的孩子。女主人公青萍在与九十五岁高寿的九奶相处中,深谙了乡村人性的微妙和豁达。故事扣人心弦,我不时被文中精彩的描述所感染,或哭或笑。整治宝水村环境卫生,深入推进“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家乐和民宿都有自己的名号,并以姓氏笔画排序。孟胡子说到农村事时:“该粗就粗,该细就细,细起来就得有根儿,比羊毛还细的线儿给绷着,你说羊毛轻吧?那也怕搁到称上称,一称就有斤两。”这话说得多么朴实,非常真实、鲜活、接地气,乡村烟火气浓郁芬芳。看似寻常却艰险,人情练达即文章。特别是在九奶的葬礼上,传统的一整套丧礼风俗,小殓、大殓、守灵、吊孝、搭孝、起灵、大寿、大善之人的巡山等等环节,看似繁文缛节,里面却彰显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良的歌颂,对人性的敬畏。而且因为九奶德高寿长,为喜丧,村民们都来灵棚中,吃九奶的杂菜,以此沾沾福寿。慎终追远,守望相助,无不是对生命的淡然,对人性的豁达,对人生的担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淳朴民风,人情伦理,尽显其中。
“人在人里,水在水中。”人活这辈子,不能只顾自己。在九奶这朴素的语言里,包涵着深邃的哲理和文化底蕴,无不令人深思,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折服,我觉得从又一个角度讲,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文眼,像宝水村名一样,源源不竭。这在当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一个课题。唐朝诗人孟郊“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的诗,又一次印证了乡村人朴素的人生观。大英既是一位普通的村民,又是一位甘于奉献、与时俱进的新农村干部,是一位深谙人情、聪慧干练的乡村主心骨。村民香梅长期遭受家暴,不再忍辱负重,积极走向反抗自救,还有留守女童的命运,处处都闪烁着新农村女性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追求权利的耀眼光芒,让人看到了新农村的希望和前景。大学生来村支教服务,特别是给村里儿童上启蒙的性教育时,从无人理睬,到反对,到理解和支持。在青萍等乡人的指点下,“贴着风土人情来做事”,这种因材施教,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给当下乡村建设,找到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好方法、好措施,也给城市人帮扶乡村树立了一个好标杆。这不,乡村广舞场上又响起了《山里红》的舞曲。随着村民舒展大方的舞姿,爽朗的笑声又一次久久地回荡在了乡村的上空。
当下,在全国乡村振兴中,正发生着如火如荼的新时代乡村巨变,对于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来说,这就是一个具备无限可能性的文学富矿。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记录时代,文学书写时代。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新时代的内涵蕴藏在小说里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而细节又是由许许多多平凡普通的村民琐碎的小事汇成,就像涓涓细流汇成了大海,其中的每一滴都是“宝水”。
《宝水》这部小说随着作者恢弘的文笔横空出世,是作者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题材的一部力作。用新视角,新写法,新题材,写出了一部茅盾文学奖作品,是一部引人入胜、感染力极强、亲和力俱佳的非常优秀的乡村小说。让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回到了乡村,找到了回家的路,思想得到沉淀,灵魂得到洗涤。
我合卷沉思,书中的人物在脑海中久久萦绕,眼前顿时呈现出一片新农村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仿佛《宝水》的水正涓涓地流入一个又一个的乡村,一泓水涌出了万泉的水。美美与共,大美乡村。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乡村的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当我还陶醉在书里美景中,从远处隐隐传来了动听的歌声,细听,原来是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像《宝水》一样,让我们用文学的视角讲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乡村新故事;像蜜蜂一样,为乡村的建设和振兴,继续酝酿新时代乡村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