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岭人的头像

传岭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1/06
分享

失去的年味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经济富裕起来了,传统生活方式渐渐地离开人们的生活,全新的生活方式扑面而来。

眼下又要过年了,有人不免怀念传统的年味。一说到传统的年味,一些人会说现在的年味淡了。

的确,与传统的过年相比,不仅是年味淡了,而且失去了年味。

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起源于田园生活,农耕文化,从古一直流传至今,因而年年都要过年。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的年味集中体现在农村。然而,由于农村经济贫穷,很多家庭一年到头辛苦劳累,平常吃饭、穿衣、居住很困难,他们希望过年吃好一点,穿好一点,耍好一点。最典型的是,每年一进入腊月,有的老人就逗孩子说:“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儿子想吃肉,老子没的钱”。岂止是儿子想吃肉,老子也想吃肉啊!

为了过好一个年,进入腊月农村出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这样的景象就是传统的年味了。

在晴朗天气里,山前岭后,河里河面,妇女们背着一背兜一背兜,提着一竹筐一竹筐的衣裳、被单,有的到山上的堰塘边,有的到山下河边,彻底清洗一家人的衣裳和被单。这时,三山五岭,七沟八坡便响起了捶打衣裳和被单的棒捶声,那响声别有一番韵味。棒棰声停止了,就看到农家门前,地盖上,田埂上,树梢上,晾满了白晃晃的,花蓬蓬的被单和衣裳,呈现出过年的一道风景。

腊月里每天都有一些农家要请人到山坡上砍柴,不分男女老少,你家帮我家,我家帮你家。砍柴就是把树枝和灌木砍下,一捆一捆地捆起来,背回家堆在院坝上,高高的象一座小山一样,晾干作为来年烧火做饭的燃料。一家人砍一天的柴,就够一年烧火做饭了。农家门前堆起了一座小小的柴山,又是过年的另一道风景。

砍完了柴,家家户户开始碾米、磨面、做面条。传统的碾米、磨面、做面条的方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碾米用的是石头碾子,有碾盤、碾滚、碾框、碾杠,把稻谷摊在碾盤上,然后把牛套上拉着碾滚在碾盤上反复滚动,碾去糠皮,用筛子筛了,就是白花花的米。磨面用的石磨,有磨盘、磨墩、磨杠,先把小麦倒入磨孔里,然后套上牛拉动磨墩转动,面粉就从磨墩的缝隙里吐出来,用筛子筛去麸皮就是雪白的面粉了。做面条的工绪很麻烦,一般人家自己不会做,要请专门的面匠做。做手工面条包括和面、发面、搓面、盘条、拉面,然后把面条挂在面架上晾干,切好捆成把。这三件事费时、费力、费工,都是很麻烦的。

比较最难搞的是打扬尘,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这是每家每户男人们必做的事情,打扬尘的那一天,男人戴上草帽,穿上棕裳,用毛巾把嘴巴和鼻子捂上,拿一把新捆好的大扫把,把屋里屋外,房顶和墙上的蜘蛛网和扬尘扫下来。扫下来的蜘蛛网和扬尘黑乎乎的,扫拢有很大的一堆,这是一年之中沉积下来的。把屋里的蜘蛛网和扬尘清扫了,又打扫屋外的垃圾。打扫完之后,和屋里的蛛网和扬尘堆在一起用火点燃,冒起红色的火苗和白色的烟雾。这时,一看屋里屋外,格外的清洁亮堂。

腊月初八,农村的习俗要煮腊八饭。就是准备八样食材,煮成一锅粥,再放上各种各样的作料。因使用的食材不同,放入的作料不同,腊八饭的味道也不一样,因而腊八饭别有一番风味。加上成本低,做法简单,所以每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饭。腊月二十三,农家都兴敬灶神。为了不让灶神把一家人做的不好的事,说的不好的话传到天上去,每家都要敬灶神,一是供奉祭品,二是用麻糖把灶神的嘴粘住,这样可以确保来年一家人的平安。

临近过年了,要杀年猪。农村每家每户从下半年起就开始养年猪了,养得猪膘肥肉满。到杀年猪的那一天,主人家前一天借来腰盆,请好杀猪匠。第二天,杀猪匠来了,就把猪从圈里放出来。猪从圈里放出来,不知道自己要被宰杀,在院坝里跑得很欢快。跑一两圈之后,两个男人上去抓住猪的耳朵,拖到杀凳上,这时猪知道自己要被杀了,疯狂地大叫起来。两个人死死地把它按住,杀猪匠把杀猪刀的刀尖从猪的喉管 上刺进去,鲜红的血随刀口喷出来,那猪声嘶力竭地叫唤几声,渐渐地就没有声音了。然后把猪放进腰盆里拔毛,之后挂到木架上剖腹、开边,放在案上分割,很快就分解成了一刀一刀的猪肉。看到那些猪肉,孩子们跑前跑后地欢笑、蹦跳、打闹。

临近腊月三十了,还有五件重要的事情,是女人必须做的。一是点豆腐,二是搅凉粉,三是蒸馒头,四是蒸发糕,五是发豆芽。这些是必备的年货,而且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一般的家庭要从腊月三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

大年三十那天,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情,一是祭祖宗,一家子大人孩子,拿上纸、香、炮来到祖宗的坟前,点燃纸、烧上香,放起炮,一时间坟林里香烟缭绕,火光熊熊,香气阵阵,炮声隆隆。为了表示对祖宗的敬重,都是在吃团圆饭之前祭祀祖宗。二是吃团圆饭,祭完了祖宗,开始吃团圆饭了。或是一家人一起吃,或是一大家人一起吃,或是一院子人一起吃。最热闹的是一院子人一起吃,几张桌子排在一起,各家把自己的酒、菜端上桌子,大人孩子几十个人围在一起,那过年的气氛十分浓郁。吃了团圆饭,在火炉里生一大炉柴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所谓的“三十夜的火”。到了晚上十二点辞旧迎新放炮仗,家家户户欢天喜地。有的人通宵不眠,就是所谓的“守夜”。

过了大年三十,初一早上起来,全家人穿上新衣裳,焕然一新。大人孩子或是逛街,或是串门,或是走亲戚,或是看戏,或是看电影......这期间,要说热闹的话,街上是最热闹的,有耍狮子龙灯的,有扭秧歌的,有唱锣锣的,有打莲花闹的,有耍把戏的,有玩杂技的,有踩高跷的,有卖小吃的,有卖花炮的......。乡下远远没有城里热闹,不过是打打秋千,烤烤院坝火,拉拉家常话而也,形式单调,规模很小。正月十四是过大年,大家小户都点上灯,通宵达旦,所谓的“十四夜的灯”。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城里要举办灯会,乡村不少人上街去看热闹。闹完了元宵,年就算过完了。

回味传统的年味,自然感觉年味浓郁了。而今过年农村人没有那么忙碌,因而传统的年味早已失去了。

虽然传统的年味失去了,但经济富裕了,生活幸福了,人们迎来了新型的过年方式,诸如春运潮,送文化下乡,看春晚,进影院,逛商场,网上购物,抢红包,微信送祝福等等,又给过年添上了新的年味。新的年味,再也不会是“儿子想吃肉,老子没有钱”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年味必将更加浓郁起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