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没等我问他是谁,他十分热情地说:“梁老师,我姓熊,你还认识不?”
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我非常熟悉,他即使不说他姓熊,我也知道他是谁,因为我与他颇有交情。
那是五年前,我刚进老年大学,为了宣传报道,学校领导派我去观赏一场葫芦丝班的葫芦丝演奏活动。其实,我以前对葫芦丝这门艺术并不太了解,也不太喜欢,更没有观赏过葫芦丝演奏,因而便没有多大兴趣。去观看了以后怎么写,我也没有啥子打算,报什么希望。
没想到,当我走进演播大厅,观看台上演奏的葫芦丝时,让我欣喜万分。大厅里观众满座,欢情洋溢,台上灯光五彩缤纷,布景绚丽多彩。学员们演奏的葫芦丝音乐,悠扬婉转,音情并茂,飘逸萧洒,悦耳动听。我一边观看,一边对着精彩的演奏场景拍照,在手机里留下了精彩美好的一个一个瞬间。我越看越喜欢,令我激情澎湃,很快心醉神迷。
回来之后,我深刻体会,细心思想,动情品味,写了一篇散文《迷人的葫芦丝》,发在微信群里,又在中国作家网转发;还刊发在学校的《校园生活》和《桂湖文艺》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葫芦丝班老师和学员们的赞赏。
之后不久,学校组织参加成都市老年大学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演出活动,我去参加活动时,同去的一位不认识的老师见到我就说:“你写的文章太好了”。
我想,我们彼此不相识,他怎么会知道我写的文章好不好呢?可我还是谦虚地说:“不好,见笑了,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呢?”
他说:“我是在《校园生活》上看到的,文章中插的有一幅图片,就是我和冯老师在演奏时的”。
我恍然大悟,再看他,感觉很像,我赶紧说:“哦,想起来了,你们演奏的葫芦丝音乐,悠扬婉转,音情并茂,飘逸萧洒,悦耳动听,令我动情入迷啊!”他听了我说的话,得意的笑容满面。
我看他,人长得很有气质,虽然年过花甲,却还显得很年轻,浑身上下充满朝气、活力、激情和热情。
我们便聊起了我不太了解,也不太喜欢的葫芦丝来。他说他以前也不了解,也不喜欢葫芦丝,可是进老年大学学习,便迷上了葫芦丝。退休后学习一门技艺,为社会做一点事情,老年生活才过得有意义。
说起年龄,我和他是同年的,只差月份。于是,他说:“那我们还是老根呢!”我也说:“是的,我们还是老根”。我加了他的微信,从此我们保持了友好的联系。
那一学期过去了,他没有来老年大学,我很想联系他,不知什么原因,在微信上找不到他,因而就失去了联系。
五年过去了,在电话里我听到了他的声音,我感到意外惊喜,我说:“听到你的声音真高兴,我多次想与你联系,联系不上”。他说:“我是在老年大学的校长那里问到你的电话的。是这样,我们五月份要搞一个活动,想邀请你参加”。
因为几年不见了,我心里很激动,我也没有问是搞什么活动,就答应说:“我来,我一定来,一定来”。
到了那一天,我如约而至。走进演播大厅,才看到舞台屏幕上显示的是“熊猫葫芦丝队五周年庆典”。听主持人的介绍,那位熊老师现在已经是“熊猫葫芦丝队”的队长了。
象五年前,我观看老年大学葫芦丝班的演奏一样,观看了他们一场又一场精彩的葫芦丝节目表演。有葫芦丝合奏,有葫芦丝独奏,有葫芦丝伴舞,有葫芦丝伴歌,让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动了情,入了迷。
熊队长离开老年大学后,以他对葫芦丝艺术的满腔热情,演奏的葫芦丝音乐,去感染,去吸引,去鼓舞了社区的葫芦丝爱好者,从而组织起了一支50人的社区葫芦丝文艺队伍。以葫芦丝音乐艺术的影响力,感染力,凝聚力,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政策宣传、法制宣传、环境整治、社区治理;防疫抗疫、物业管理、社区互助基金,小区居民议事;慈善募捐、扶贫助残、慰问演出等公益演出活动,活跃了社区的文化生活,让居民们喜闻乐见。五年来,他们开展公益演出活动百余场,人数达千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们的热情欢迎。
庆典结束后,在谈到他们走家串户,上门为残疾人群,高龄老人,独居老人送文化艺术时。熊队长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和队员们站在一位卧床自闭二十多年的老人的床边,给他演奏葫芦丝音乐时,他听到我们演奏的乐曲声,激动的热泪盈眶,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幸福的微笑,情不自禁的跟随着我们演奏的葫芦丝乐曲的节奏,用右手掌在床沿上轻轻地打起节拍来。我看到老人被葫芦丝的音乐声感动后的神情举止,更加加深了对葫芦丝音乐的热情”。我听了熊队长讲述的故事,随之被他的热情感染,更对他产生了钦佩之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友情。
熊队长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迷上葫芦丝,学习到了一门文化艺术。回到社区,组织了一支葫芦丝文艺队 ,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不仅是他自己,而且使更多的老年人生活的快乐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