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正舟的头像

龙正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5
分享

两棵挺脱的梨树

我经常站在校门口仰望那两棵挺脱的梨树,这里是追逐梦想的殿堂,更是筑梦远方的起点。无数学子从树下走过,在沧桑的岁月中书写荣耀年华。两棵梨树根部青苔丛生,阳光映照在每一片叶上,泛着闪烁而动人的光泽,生机蓬勃。

初夏的傍晚,风轻轻地从树叶上走过,从我的脸上走过。我在树下远眺远方,它们像初夏的气温,心性热烈,生机蓬勃。此时段于光老人来到学校,“龙老师,在呀”“段前辈,来玩呀?”“我来之找你们学校的龙蓉老师。”由于龙蓉老师不在家,我邀他去办公室坐一坐。

段于光老人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他书写的《松桃往事》记录了松桃的逸闻趣事,《古镇春秋》中他从历史的角度记录了盘信镇的来世今生。虽然我们经常见面,却很少交流,对他的认识只是从他的书本中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耄耋之年书写让人敬佩的篇章。他是我们的楷模更是我们的榜样。

在天南地北的谈论中,他说到了我所在的这所学校(盘信镇民族完小),他1956年从这所学校毕业。他说这所小学是民国三十二年开办的,由当时的“禹王宫”迁到下街“江西馆”当时叫“三宝小学”又叫“三小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由于当时教室不够用,六年级毕业班安排在欧阳家族的荒废的祠堂上课,与学校相距离百米远,可以想象当时学生来回奔跑的情景,1946年当时第一届共有11名毕业生他们的名字被刻上纪念塔上,可惜现在已经寻找不到当时那个用大理石雕刻的纪念塔了。民国三十六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学校时办时停,1950年土匪猖獗,松桃县大队用做临时指挥部,1950年下半年学校开学。1953年学校迁至现校址,当时是梨园,怪不得跨越了历史的沧桑,校园中梨树依然挺脱如初,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风景,每当走进校园我们依然找到当年的影子,校门口的梨树就是最好的见证。1956年学校更名为“盘信完小”,成立了党小组,从此这片土地焕发了新的光芒。1956年的秋天,当时的盘中还未修建完成,学生也是在这里上课。跨越历史的长度我们庆幸一所学校的荣光和伟大与脚下的这片厚重的土地有关。“教之以德孕育英俊,导则斯义琢磨贤灵”对联虽好,却写不尽这片土地的辉煌。学校几易校名,最后定名为“盘信镇民族完小”我想她的内涵是对这片土地赋予更高的期待。继往开来,我们感慨万千。

从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第一届算起,到2020年即将毕业六十四届毕业生,寻找不到全面的数据,也不知道为祖国和家乡输送了多少栋梁人材,桃李满天下是她最好的写照。我想从当初筚路蓝缕到现在蒸蒸日上,一切已经说明了问题,在历史的沧桑中她用自己的姿势站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未来和梦想。

此刻抬头仰望窗外,天色暗沉了下来,太阳躲在云层里,东一片阳光西一片阴影地投射在树叶上光影斑驳,一如我忐忑的心情。正在聆听一个个关于盘信镇民族完小的故事从段于光老人的口中娓娓道来,那些流淌的语言仿佛决堤的历史之河滚滚而来,我仿佛一个三岁小孩咿咿呀呀在历史深处。不知什么时候,云层愈见低沉昏暗,细雨丝丝缕缕地飘洒下来,一点一滴地凝聚,滚成一颗接一颗的小水珠,沿着树叶边缘,沉甸甸地坠落,芬芳了我们对历史的追寻,那些真相慢慢如春天的竹笋破土而出。对于段于光老人的敬佩,无需连篇累牍。更多的是把对前辈们的艰苦付出和一路走来的美好放在心灵最高的位置。

我曾在《暮春时节又忆君》中写到:暮春时节,我重新翻阅记忆,文字中依然是您的朴实和普通。您一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书育人,在年复一年中彰显了您的伟大。我想这种伟大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是幸福的。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您像一匹征战多年的老马,您的嘶鸣足以嘹亮岁月,温暖我们的内心。其实您和千千万万的退休教师一样,应该安享晚年,您走过的教室,您曾执过的教鞭在春天里同样芬芳。翻阅我曾经为您写就的文字,仿佛您就是此时暮春温暖的阳光,照耀在窗外翠绿的树叶上,那闪闪的光芒,照亮了此时的天空,温暖了此时的世界。

暮春时节又忆君,经历了生活,才能感悟您对生活的诠释,因为对生活的解读和思考,从您身上寻找那些让人感动的内容,在无聊悲伤不如意的时候看一看我曾写下的文字。渐渐地我学会了书写和停顿,渐渐地自我定位,就像那窗外树上微风中的叶子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岁月可以远去,流年中的故事可以积沙成塔,那些斑驳的记忆早已经成了我文章中最好材料,严格地说那些欢欢喜喜的模样,时不时从记忆中懒懒地走出,化作笔尖的流淌,成了生活梳理的对象。今天安安静静地把前年为您写的文章轻轻地转发朋友圈,看到好友的留言:每次读着都有一样的感动。我想虽然您离开了岗位,却还在感动很多人。

我在静静地回忆青春往事,风过山头,又远走他乡,一如盘信镇民族完小从孕育、诞生、成长,经历了曲曲折折、变化无穷的苦难春秋。在坎坷与平凡中、在灿烂与辉煌中,她饱经风霜中迎来了春天无限美好。而今我却在阳光下,耕耘自己课堂的家园,课堂已经是我的远方和未来。

很多时候,我想我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对脚下这片土地厚重,行走的过程中我们都是时光的过客,把心留住,把根留住,这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回报,岁月的馈赠足以见证未来。

或许我洋洋洒洒的文字已经离题万里,两棵挺脱的梨树,那是真实的写照。回望岁月,轻吟如诗年华。把梦想举过头顶,让她温暖自己,抚慰心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