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姗姗来迟,两天光景,此时窗外又是细雨飘。造孽田地里的庄稼,刚刚经历两天的阴天又将遭受雨的摧残,此刻大地无声,细雨中,回忆今早叶教授的讲座,他是一个读书人,心忧天下,保持读书人最后的良知。翻开书本中的血泪,历史的天空,那些云朵之外,风中响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哈佛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背后却是庚子赔款血泪满满的瘦弱,黄天后土,一切成为历史的烟云。叶教授博古通今,没有复制,匆需复制,字字珠玑,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愁思如今晚的雨下。
看看窗外的世界,路灯的光芒还在,仿佛我的梦想还在,良心还在,我还活着。生活不一全是诗与远方,生活的杂七杂八会消耗对未来的追求,对当下的理解。诗歌成了我生活的一小部分,窗外是雨的森林/天空黑铁般凝重,父亲的稻谷、玉米、辣椒/被雨袭击,常态化/我不清楚还有多久,抛向空中的卦象/听说,不灵了/醒来,窗外是雨的森林/单薄的伞下,跳跃着花朵/逆雨绽放,奇幻多姿/梦想漂流,窗外是雨千年的轮回/忆起昨晚的通知,培训/那是心灵的启谕,悲悯的土地上,生锈的土地/埋葬英雄的战刀,樵夫爱柴,渔者爱鱼/今早我在雨的森林,打开天眼/我用文字,写下历史,吐露情怀/补天之石,叹息前世今生/做个清醒的早起者,向花朵致敬/与花为伍,在雨的森林中/低吟薄薄青春暮雨/埋葬一丘丘水稻的骨头。我不是诗人,我只是喜欢用文字记录一下心情。悲悯从未离开我的内心,现实就是现实,有时现实就是一锅开了的油,很多人已经麻木了对他的关注,明哲保身,溜须拍马同样很有市场,有了市场就会有买卖双方,这是不二法则。
有时我想,自己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改变自己,做好自己。读书成了我每天的功课,课堂之外,自己学习,充实自己。我无数次品读龙志敏老师的乡土散文集《逆迁徙》,感受一个文学前辈笔下故乡的芬芳。
在《逆迁徙》开篇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始终带有乡村的、泥土的气味。而这种气味恰恰是诱发我“文化乡愁”的主要动因,是我美丽梦境的唯一源头。从龙老师朴素朴实的文字中,我从中嗅到了他对心对乡土乡愁的表达。迁徙是苗族永远唱着的歌,从黄河的岸一路唱响,一路走向深山老林拓土开疆,把根留住。
龙老师书本的“逆迁徙”我想到的是回归,文化的回归,心灵的回归。他表述的故乡是松桃的一些特殊村庄,他的行走,他的回归,他用文字,用文学的形式给我们欣赏了他的灵魂行走所丈量那一方山水的厚重。他把故乡举过了思想的头顶,他用文字的火把照亮了故乡的原野,让我们听到了山水的余音。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满的家”,其实就是写盘信镇满家村。文中他写到过苗年的场境。其实过苗年,苗族的苦难历程,一路走来的凄美,龙老师娓娓道来,仿如历史的余音从岁月的井眼中传来,那些过往种种成了我心灵的美好祝福,青春的影子就从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中倾斜直至完全消失在黑色的夜里。
满家也曾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满家小学当了六年的老师,满家的人情世故,满家的风土人情,一直萦绕在我记忆的深处。今年教管中心安排,脱贫攻坚需要,利用周末教师下村给贫困户写对联,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满家,这里好像我人生中的一个坐标,我又回到了她的经纬。用毛笔在红色的纸上写满幸福的祝愿,红红火火的梦想。
当时在满家与石琼龙、龙光和、龙凤学老师经常一起玩,课余之时,经常走到背后的山上去遥望来龙山与七星坡,经常在课余时间喝点小酒,然后天马行空地聊人生的所有事情。石老师的父亲是退休的老校长,为人和善,那时我住校,经常到他家混饭吃,次数太多,我成了他家的常客。至今回想好像昨天一样,在苗族村寨大部分人家是摆得有酒的,所以当时我也成了喝酒的一族,溶入了乡村当中去。写对联这天,打了德发兄弟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到满家了。我想在聊天之前,除了一碗酒,又怎能回忆那些美好的岁月。最让我感动的是,吃饭时去学校食堂,煮饭的石大姐对我说:雅勾(苗语兄妹的意思),你回了来?话语中没有把我当外人,而是一个多年未归的兄弟出现在她眼前的那种惊喜。
此刻回想青春,那些影子随风远去,偶尔从时光流里浮现,那是生活最美的彩霞。那天中午时分,孩子发烧了,我与妻一起把她抱到门诊,量体温,降温成了今天中午揪心的等待。我仿佛正在用母亲的土灶煮一锅饭,等候米汤翻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细想为师之路,还好我还是我,我还是心中的我,庆幸自己,庆幸孩子好转,头上的烟云散去。走上楼来,轻松了许多。天下之大,人如蝼蚁,我如蝼蚁,你如蝼蚁,塞公失马,焉之非福?此刻,目光从窗外星星点点灯光中收回。低头忆起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天地混沌一体,像鸡蛋,像西瓜,万物轮回其中一万八千年,天地才有动静、分离。天地之间,盘古活跃,他一日九变,上跳下窜,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每日长度一丈,他不断将天往上推,将地往下沉,又历经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天高地厚从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