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土地的荣光和梦想,这是一方山水的吟唱,打开岁月之门,追忆过往时光。心灵之上的青春和朝阳让人心潮澎湃,梨园是一个坐标,她的经纬气象万千。今天我又一次让文字碰击内心的柔软,回忆自己在梨园的日子,关于梨园的故事已经融进那些过往,融入这片土地的灿烂年华。梨园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民族完小坐落土地的称呼,这里曾经是一片梨子树,此刻我们试想当春天来时,梨花盛开,学子们在梨树下追逐嬉笑的美好景象,可惜随着岁月的冲刷剥蚀,梨树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气象,流动的时间,凝聚成了历史。我们只能从教学楼前那棵经历风吹雨打伤痕累累的老梨树窥探这片土地的故事,我想她一定照亮师生们的青春年华,照亮一片土地的憧憬和远方。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民族完小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创办新学的时代。有文字可查的历史是从民国二十三年开始的,由“禹王宫”迁到盘信下街的“江西馆”改名为“盘市营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0年更名为“三宝乡中心国民学校”从一年级到高小六年级,每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人数不多,每班一二十人不等。那时教室不够用,六年级就安放在欧阳家族荒废的祠堂里。说起欧阳家族,清朝时出了一个将军欧阳华坤。欧阳华坤 ,字地山,别号棣珊。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卒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行伍出身,清军将领,以军功官至提督。学校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因时事变异而多次更改,曾更名为盘信初级小学、盘市营中心国民学校、三宝乡中心国民学校、边区小学、盘信区完小、盘信公社附属中学(含小学)、盘信镇完小、盘信镇中心完小、盘信镇民族完小。1946年夏,有文字记载的三宝乡中心国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共有11名,当时特别在学校旁边立纪念塔一座铭刻学生的名字以示纪念。民国三十六秋,国民党开始溃败,加上地方宣传红军要来,此刻的三宝乡中心国民学校成了国民党军队溃败的落脚点,截止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解放,学校停办,1950年下半年学校开学,学校更名为“边区小学”,老师少,教室紧张,条件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1953年迁至梨园改名为“盘信区完小”也就是现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民族完小的前身,一片土地开启了新纪元迎来了曙光,1955年夏盘信区完小新时代第一届毕业生二十一人毕业。1956年,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盘信区完小”更名为盘信公社附属中学(含小学),后改为盘信镇完小,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后改成盘信镇中心完小、盘信镇民族完小。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到现在六十多年的时光中,培养了多少人才,没有确切的数据,我想她一定很庞大,庞大到不能用冰冷的数字来计算,她如温暖的阳光一样洒在苍翠的梨树叶子一样。
2014年秋天我从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满家村小来到这里,融入到这片土地,我无数次用自己稚嫩的笔尖书写这片土地的。无数风雨人生,无数来来往往,在时光的归去里,唯有文字温暖我自己。我来时还有四棵梨树,最令我动容的是校门口的那两棵,我曾经为那两棵卫士一般的梨树写过一篇文章《两棵挺脱的梨树》:我经常站在校门口仰望那两棵挺脱的梨树,这里是追逐梦想的殿堂,更是筑梦远方的起点。无数学子从树下走过,在沧桑的岁月中书写荣耀年华。两棵梨树根部青苔丛生,阳光映照在每一片叶上,泛着闪烁而动人的光泽,生机蓬勃。我曾在《暮春时节又忆君》中写到:暮春时节,我重新翻阅记忆,文字中依然是您的朴实和普通。您一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教书育人,在年复一年中彰显了您的伟大。我想这种伟大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是幸福的。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您像一匹征战多年的老马,您的嘶鸣足以嘹亮岁月,温暖我们的内心。其实您和千千万万的退休教师一样,应该安享晚年,您走过的教室,您曾执过的教鞭在春天里同样芬芳。翻阅我曾经为您写就的文字,仿佛您就是此时暮春温暖的阳光,照耀在窗外翠绿的树叶上,那闪闪的光芒,照亮了此时的天空,原谅了过往,温暖了世界。
暮春时节又忆君,经历了生活,才能感悟您对生活的诠释,因为对生活的解读和思考,从您身上寻找那些让人感动的内容,在无聊悲伤不如意的时候看一看我曾写下的文字。渐渐地我学会了书写和停顿,渐渐地自我定位,就像那窗外树上微风中的叶子同样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岁月可以远去,流年中的故事可以积沙成塔,那些斑驳的记忆早已经成了我文章中最好材料,严格地说那些欢欢喜喜的模样,时不时从记忆中懒懒地走出,化作笔尖的流淌,成了生活梳理的对象。今天安安静静地把前年为您写的文章轻轻地转发朋友圈,看到好友的留言:每次读着都有一样的感动。我想虽然您离开了岗位,却还在感动很多人。
我在静静地回忆青春往事,风过山头,又远走他乡,一如盘信镇民族完小从孕育、诞生、成长,经历了曲曲折折、变化无穷的苦难春秋。在坎坷与平凡中、在灿烂与辉煌中,她饱经风霜中迎来了春天无限美好。而今我却在阳光下,耕耘自己课堂的家园,课堂已经是我的远方和未来。很多时候,我想我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对脚下这片土地厚重,行走的过程中我们都是时光的过客,把心留住,把根留住,这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回报,岁月的馈赠足以见证未来。
因为爱好文字,站立讲台,课余之外文字成了我的追求,时任校长的滕宇大姐非常支持,我、建猛、逢松三人有相同的爱好,我们成立了文学社,取名“盘信镇民族完小春萌文学社”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把师生的文章定期发布。2021年,我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诗集《豆腐上跳舞的乡愁》,加入了贵州省作家协会成了一名会员,2022年我被认定为松桃苗族自治县首届“松江文化人才”这些离不开一片土地的滋养。此刻我想生活是一本大书,只一辈子去品读,一辈子去躬行,才能有淬火的收获。一所学校的来来往往已经融入了一群人的梦想和追求,融入了一群人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一片土地的热爱已经超出了人类原始的质朴,他们用文字和梦想装饰,用一代又一代的咏唱告诉未来的荣光。
时过境迁,此刻的校园只有一棵苍老的梨树还在注视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从美好走向美好,新陈代谢,坚守梦想,她见证了清末、民国的衰落,迎来了伟大的时代。“梨园”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记忆,一种文化。我好几次用文字描述这片土地,感觉是片面化的,其实真正的是这片土地的实质,是让后人记住她的风雨沧桑,她的来世今生。一代代人的奋斗,一代代人的付出,风雨中收获希望和梦想,桃李芬芳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