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正舟的头像

龙正舟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7/01
分享

苗疆歌舞者--龙志平

苗疆歌舞者--龙志平

龙正舟

“一棒花鼓酒一碗,敞开胸怀任它醉……”

--题记

“舟,今天我们去瓦窑采风,等下我们要见的龙志平老师,是一个角色,他的苗族花鼓和音乐成就不得了。”胜之主席说。

“他当过老师,到过县人民政府、县农业办公室等部门工作,当过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胜之主席继续说。

“等下,我一定多和他及他周围的人聊天,看看他们心目中的龙志平老师是个什么样子的。”此刻我的内心开始勾画龙志平老师的模样,一定是风度翩翩的君子。

癸卯年初春,我和县作协胜之主席,沿着弯曲的公路我们向梦想中的瓦窑出发。瓦窑是一个地名;瓦窑是苗族花鼓的符号,省略路上的所见所闻,到达目的地龙志平老师早就等候我们的到来。瓦窑是泛指,在撤区并乡前瓦窑是一个小乡,并乡时瓦窑并入正大乡即现在的正大镇。目前留住瓦窑记忆往小的说是瓦窑民族完小,往大的说是瓦窑苗族花鼓。瓦窑这片土地有很多传奇,龙志平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龙志平老师平易近人,讲义气,和蔼可亲,朴实,豪爽,孝顺,才华横溢......”这是《酒鼓情歌》演唱者吴志勇说的。《酒鼓情歌》苗族风情浓郁,它的词曲作者是龙志平老师。龙志平老师出生癸卯年12月25日,不知是不是巧合又至癸卯年,1963,2023这是一组充满诗意的数字,她让龙志平老师跨越了人生的记忆,一路奋斗一路歌,翻飞的鼓棒敲出了他精彩的人生。

龙志平老师是一个有梦想的人,苗族花鼓和音乐永远萦绕在他记忆的深处,融入他的血液,那是一纸承载的青春,艺术的温暖烘干了他曾经潮湿的心灵。围绕苗族花鼓和音乐这两大主题,聚焦他的梦想,丰满他的人生。此刻他已经是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可他依然甘愿做一棵小草,为苗族花鼓和自己钟爱的音乐献上一丝新绿,他像海洋那样用宽阔的胸怀拥抱艺术的百川;他像一条小溪为土地捧上甘露,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走好每一步路,把普通的岗位变成灿烂的舞台,唱响时代的赞歌。

他用甜美的歌喉歌唱幸福的生活,透过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窥探龙志平老师奋斗的历程,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的风风雨雨造就了龙志平老师苗疆歌舞者的传奇,娓娓道来的故事如腊尔山脉的走势延绵不绝,如乌巢河流水无穷无尽的咆哮。

瓦窑地处腊尔山台地,苗族聚居,塘边村属瓦窑管辖的行政村,这里民族风情浓厚,民风淳朴。时光回溯,农历1963年12月25日,时值寒冬腊月,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腊尔山脉,天空层层乌云正在演绎冬天的舞蹈,寒风袭来刺骨凛冽。山,是白色的,地,是白色的,雪花装扮的世界是清白的世界。寒冷挡不住人们过年的激情,雪花阻挡不了人们的幸福美好的追求,瓦窑塘边苗寨的人们忙碌着杀年猪、推豆腐、打糍粑,下午六点许,一个婴儿坠落在塘边苗寨一个姓龙的木匠之家,为过年村寨增添了几分喜庆,这个孩子就是龙志平。

龙志平老师的父亲龙凤安,是一个木匠,同时是瓦窑一带有名的制鼓师。他制作的花鼓做工精细,空灵鸣响,经久耐用。2005年,他承接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庆50周年100面花鼓制作任务,圆满成功,为县庆文艺演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对于一个热爱花鼓的人来说是一生的荣耀,他用自己的绝技为苗族自治县的县庆贡献自己的力量。母亲吴孟兰,是瓦窑有名的民间刺绣花样画师,她画的花样画发自内心,纯朴自然,栩栩如生,寨子及周边所需花样,均出自她手,她用自己的双手秀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秀出了苗族文化历史的厚重。

优秀勤劳的父母亲培养他们兄弟六人,在父亲启蒙下,他们都会打花鼓,是村里的骨干鼓手。龙志平70岁的大哥龙群林,上世纪60年代,参加县里文艺演出,编创的花鼓舞套路《螃蟹鼓》,已成经典套路,至今还在松桃苗乡流行,他60多岁的二哥龙志林,上世纪70年代,参加县庆20周年花鼓演出,50多岁的五弟,龙志堂,参加县庆50周年花鼓演出和其他演出。50岁的六弟,龙志海,花鼓舞驻场演员,曾经到河北野三坡,天津,辽宁沈阳,四川自贡等地演出。

大哥龙群林的大女儿龙秀珍,是优秀的苗族鼓师,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窑四面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这个大家庭,共四代人,20多人会打花鼓,是瓦窑片区名副其实的花鼓世家。

认识龙志平老师是我的荣幸,作为一个后辈,我用寻找的目光碰击心中的渴望。今年年初我和胜之主席行走麻塘,龙志平老师带路,一直和我们聊天,他是一个幽默的人,从他朗爽的笑声里,我知道龙志平老师是有故事的。要不然他不会写出《酒鼓情歌》这样充满苗族乡土气息的豪迈之歌。我是一个爱收集故事的人,我将用我的文字记录龙志平老师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记录他如歌的岁月。

龙志平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父亲是瓦窑塘边村的木匠,平时总是走村串寨帮人家打家具、装板壁、制苗鼓等,那时农村最大的工程就是起木房,龙志平老师的父亲绝对是瓦窑这片土地上鼎鼎有名的木匠,他起的房子连自己也记不清。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孩子,孩子们就是他一生财富,他为人和善,吃得亏,虽然文化不高,心中却装满了我们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瓦窑这片地方是花鼓传承得最好的地方,这片地方是没有污染的净土,在那个年代,村村有歌声,家家有鼓声,龙志平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他的音乐细胞得到无限大的熏陶,这为他追梦音乐和传承苗族花鼓开启了人生美好的里程。

出生在塘边苗寨,龙志平老师从小就是听着苗歌入睡,打着花鼓成长的。浓郁的苗族文化滋养了他的艺术天分,让他走上充满阳光的人生之路,求学之路,成长之路。瓦窑的土地滋养了他的心灵,润泽他健康成长。

“龙老师,可以说说你对苗族花鼓印象最深的时刻吗?”

“可以,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我一岁半的时候,一天,我父亲在制鼓,我蹒跚学步在父亲的木马边。当时父亲正在锯木料,突然,我的手朝锯齿伸去,父亲停不下来,一锯,把我右手中指锯了一节来。父亲后悔莫及,心疼得哭了起来。那节掉下来的手指,父亲一直舍不得扔,珍藏了许久。那面鼓做好后,母亲安慰说,打它,打它。小孩受委屈了,大人一般都这样诓小孩。父亲特意给我削对小鼓棒,于是,我天天拿棒棒敲这个鼓,发泄心头的恨。小时我对花鼓是恨的,因为它,使我失去了中指。长大读书后,才对花鼓有了重新的认识;花鼓是苗寨的宝贝,花鼓民族的瑰宝。是它,使我们快乐,是它,使我们自信。那个年代走亲戚要讨鼓,赶场要拦鼓,身怀花鼓舞,走到哪里都不怕。少年的我,已经会打很多花鼓套路了。比如,梳头鼓,玩年鼓,踩山鼓等等。这时,儿时的伤痛已丢到九霄云外了,铬记的,是满怀的花鼓的乡愁。”

“父亲做好这个鼓,舍不得卖,专门拿来让我打鼓解恨,当时有什么委屈或者不开心时,我总会拿起鼓棒敲上一翻,久而久之,我与花鼓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生根发芽,融入了我的血脉。”

“苗族花鼓和音乐对我来说,是两个有温度的名词。曾经多少次在清晨和黄昏我总喜欢哼上自己喜欢的歌曲,敲打自己喜欢的节奏。我曾经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向往未来追求梦想,是花鼓和音乐给我生生不息的力量,一路走来才显得不那么孤单。”

此刻我看到龙志平老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那是对童年,对苗族花鼓连同一路走来的五彩缤纷的回忆,更多是对梦想的追求。

听他们寨上的长辈说,龙志平老师在读小学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召集小伙伴生产队的板子堆上(码成三角形)、草垛边唱《东方红》《浏阳河》《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稚嫩的歌声里,数龙志平的声音最洪亮,最动听,最有韵味。

“隔壁大哥一句赞扬的话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耳边:志平唱歌汝懂透汝懂秧。(苗语,志平唱歌好听得很)。”龙志平老师幸福的说着。我想是这句儿时听到的表扬激励他一路追梦教育,追梦音乐,追梦苗族花鼓的征程。

“生于斯,长于斯。一生邂逅,欲罢不能。我对花鼓由恨到爱,用毕生精力守护它,用一对鼓棒演绎它,用刻骨文字记载它,用原生音乐歌颂它。”这是龙志平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这是他初心更是他的使命。

时光回溯,1978年,土地下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遍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伟大祖国迎来了崭新的春天。也就是这一年龙志平踏上了瓦窑附中的求学之路,离家近,每天往返学校和家之间,路上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瓦窑附中,龙志平第一次看到音乐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新知识,第一次看到音乐简谱,打开了他的视野。因为当时缺乏音乐老师,学校并没有开设音乐课,但是简谱却像“武功秘籍”一样吸引着朝气蓬勃的龙志平,他投入到一个新世界里,需求知识的滋养。由于当时没有老师指导,他就从自己已经会唱的歌曲中去认识简谱,慢慢地,他学会音高、节拍、附点音符、休止符、强弱音等简谱知识。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已经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拿到一个乐谱,就知道这首歌怎么唱,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他努力的结果。

上初中二年级时,正大街上一个叫汤国军的同学送他一个口琴,他如获至宝,他用这个口琴吹奏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驼铃》《啊朋友再见》《我爱你,中国》等。岁月不断翻新,龙志平不光音乐厉害,其他科目同样是佼佼者。

1980年,龙志平从瓦窑附中考入松桃民族中学,那把口琴一直伴随他进入高中,每当课余时间,教室里都能听到他的口琴声,他成了班上的文艺骨干。当时,松桃大十字新建一座高大的百货大楼,龙志平是百货大楼口琴专柜的常客。于是,他节约一个星期的菜钱,一狠心就买了一把回声口琴。这种口琴的设计是将出风口放在琴的两端,吹奏时用手掌将出风口盖住,随着手掌的开合,口琴会产生回声(共鸣声),非常动听。龙志平用这把琴吹奏《北国之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海啊故乡》等歌曲,当时他是班上男女生的偶像。

1983年,龙志平考入铜仁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科,成为塘边苗寨的第一个花鼓大学生,上学那天,他父亲特意步行十多里山路,到腊尔山集市买了6只鸭子,请族人集中庆贺,这是一个家族的荣耀,更是一个村寨的骄傲。由于对音乐的痴迷,他同样成为班上的文艺骨干,经常组织文艺活动,参加合唱团,经常请教音乐老师,音乐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大学三年,是龙志平音乐水平提高的黄金期。从此他以全新的面目出行,脱胎换骨,走上了苗族花鼓与现代音乐舞蹈相结合的阳光大道。

1986年,龙志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民族中学任政治教师,盘信民族中学始建于1956年,是贵州省五所最早成立的民族中学之一。其前身是贵州省盘信民族初级中学,1971年增设高中部,同时更名为盘信民族中学。1978年确定为全县重点中学。据不完全统计,从该校走出的学子当中,担任科局级以上的有500多人,松桃苗族自治县有数任县委书记、县长是该校毕业出去的学生。他融入这样光荣的集体,彰显了他自己对教育艺术的追求。

政治课是一门说教课,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龙志平采用说娱结合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被学生们普遍接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是把音乐引入课堂,用半节课时间把课上完,用半节课的时间教学生唱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在盘中十年间,他先后教学生们唱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说句心里话》、《九月九的酒》、《橄榄树》、《思念》等几十首歌曲。以至于若干年后,学生们记住他上的音乐课,而没记住他上的政治课。

当时盘信民族中学的艺术氛围是比较浓厚的,成立了各种学生兴趣小组,龙志平老师是一个大忙人,他是音乐而兼苗族花鼓兴趣小组的指导教师,组建了盘信民族中学花鼓队,每年到瓦窑片区招花鼓特长生,开启盘信民族中学花鼓进校园的先河。1996年,盘信民族中学举办校庆,龙志平老师编导的花鼓舞参加文艺演出,为校庆添彩。

1989年,由于平时表现突出龙志平老师被推任校团委书记,在任期间积极发展学生团员,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1992年,龙志平老师被选为盘信民族中学工会主席,为维护教职工权益,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努力工作。

因为爱好篮球,积极参职工篮球体育活动,龙志平老师是校教职工篮球队主力之一,经常代表学校到邻近学校开展篮球友谊赛,为校际交流联谊作出来积极贡献。

“龙志平老师,多才多艺,善于交流,大方得体,教学基本功扎实,特别在苗族花鼓的传承和创新上,他下了很大功夫。”盘信民族中学吴银辉老师说。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在默默付出,龙志平老师也不例外。生长于60年代的龙志平,年轻时没什么玩的,打鼓,唱歌成了最大的乐趣。他的爱情是因为一场拦路鼓缔结的。

那是80年代正月腊尔山的一个赶场天,参加工作后的他仍然抬鼓去路上拦鼓。远远地,同伴们看见两个姑娘走来,准备拦鼓,当走近时,一看,是黛帕扎(汉族女孩)。黛帕扎一般是不会打鼓的,龙志平给他们说,她们不会打的,怕没哈数了。伙伴们说管它的,也要拦盘好玩,俩个姑娘既不会打鼓也不会唱歌,被拉拉扯扯,推推搡搡,羞得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又不敢发气。这时龙志平看清其中有个是他初中同学,当领人,他叫伙伴们放行,两个姑娘如释重负连声说谢谢。俩个姑娘其中一个就是茶场的秦梅英。后来,经人介绍见面时,他们都惊鄂不已,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原来是你!

秦梅英说:“那天很感谢你,要不是你救驾,我们不知怎么办。她接着说,看见你鼓打得这么好,可以教我没?”这么一说,龙志平心里就知道有戏了,甜密爱情,随着咚咚鼓声,敲响了一生。结婚后,有了爱情结晶,儿子叫龙秀琦,毕业于重庆大学,非常优秀,毕业后在贵阳市息烽县一中任教,也会打两套苗族花鼓。他们夫妻互教互爱,家庭合睦,事业上也有所建树。成为人人夸赞的美满姻缘。

前些天龙志平老师用微信给我发了这样一段话:以鼓会友抒情怀,鼓绸连着哥和妹。没想到,这一拦,竟拦来了心仪的终身伴侣。这一拦,竟缔结了一段美满姻缘。今年癸卯之年,是我的本命年,也是我们结婚33周年。33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相濡以沫,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用发自内心的歌,刻骨铭心的鼓,歌唱生活,鼓舞人生,共同憧憬幸福生活的诗与远方。我想这是佳人才子的爱情,幸福美满的婚姻的写照。龙志平老师的爱人秦梅英,比龙志平老师小4岁,瓦窑茶场人,松桃档案馆原馆长,曾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2022年退休,四级调研员,简简单单中我们可以窥探出秦梅英也是一个憧憬阳光的人。

盘信民族中学是龙志平老师追求梦想的起点,在他的教育人生中意义重大。在盘中的岁月他如那草木葱茏、夏花绚烂,让新理念的阳光照亮教育天空,让新思想的湖水润泽学生的心灵。燃烧青春的激情,朝着灿烂的前景,因为教育,因为音乐,因为苗族花鼓,因为艺术,他昂扬前行。

1996年调离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民族中学后,先后辗转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农业办公室等单位。2003年,调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这回,终于对口,修成正果了。文化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需要频繁开展文艺活动,从此龙志平的音乐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创作激情如井涌般喷发,音乐作品不断问世。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松桃赛区选拔赛在松桃举行。龙志平作词、麻光中作曲《花鼓欢歌》,荣获十大金曲称号。2010年,龙志平作词作曲花鼓广场舞音乐《鼓闹松江》参加贵州省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大赛,荣获二等奖。2013年,龙志平作词作曲歌曲《酒鼓情歌》荣获2014年度铜仁十佳音乐作品称号;2015年,龙志平作词作曲敬酒歌《酥丫丫》,成为松桃第一首专业敬酒歌,填补松桃没有敬酒歌的空白;2022年,龙志平作词,龙志平和吴成辉作曲的松桃特色广场舞音乐《汝岁岁》在松桃区域和网络上广泛推广。

“龙老师,关于音乐和花鼓方面,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采访的尾声我说。

“关于音乐方面,提供一些细节,其实我是歌舞融合体,我总是努力把音乐和苗族花鼓融合到一起,追忆艺术的最高境界。”

“2005年,我为“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松桃赛区作词一首歌曲《花鼓欢歌》:苗家鼓韵好神奇,四面花鼓人人会,绵果(语语,老人)上阵显身手,绵壤技艺更超群……。这是我的音乐作品处女作,也是我县第一首花鼓原创歌曲。这首歌由县文化馆原馆长,苗族音乐人麻光忠作曲。荣获松桃歌唱大赛十大金曲称号,后来,这首歌成为松桃许多青年歌手钟爱的参赛曲目。”

“时隔11年,由北京央视编导导演的松桃县庆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总导演从松桃无数原创歌曲中选中《花鼓欢歌》,由瓦窑当领青年歌手杨昌耀倾情演唱,震憾全场。《花鼓欢歌》只所以有这么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是因为它有特色,接地气。”

“2013年,瓦窑清水村青年歌手吴金鹏,在《星光大道》铜仁选拔赛中胜出,导演叫他准备好一首本地有特色的原创歌曲,在《星光大道》上演唱。吴金鹏找了几首,导演都不满意。于是,吴金鹏找到我,叫我给他写一首参赛歌曲。虽然之前不认识,但作为家乡人,我欣然同意。我花两个晚上,联想到米酒的香甜,花鼓的酣畅,以及鼓哥鼓妹火辣辣的热情,我作词作曲的《酒鼓情歌》水到渠成。我把吴金鹏请到家里,足足用一天时间,给他讲述歌词里的花鼓元素,以及这首歌的热烈,跳跃的风格,轻快抒情的曲调。‘一棒花鼓酒一碗,敞开胸怀任它醉……’吴金鹏对这首歌欣喜如狂,导演也很满意。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吴金鹏没去成北京参赛。但这首歌在松桃广为传唱,2014年,被铜仁市授予‘十佳音乐作品’称号。在铜仁市第五届旅发大会(松桃)大型文艺演出上,导演也选上这首歌,由正大苗王城青年歌手吴志勇演唱,嗨翻松桃。”

“2015年,我到贵州省民族歌舞团一位音乐制作人那里录制我的一首敬酒歌《酥丫丫》,这首歌是我专为拦鼓敬酒而写的,填补了松桃没有敬酒歌的空白。‘喜鹊闹喜叫喳喳,贵客来到我的家,阿妹举起当当酒,入乡随俗莫推拉……’录制过程中,贵阳市某学校一位音乐老师,也拿了一首歌来录制。看了一会儿谱子后,音乐老师给我说,还是录制你的歌有特色,带劲。”

龙志平老师意犹未尽,仿佛打开了他一路追求的艺术门扉,滔滔不绝的语言中,让我们懂得一个追求艺术人的内心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

2007年,瓦窑花鼓舞参加第一届“黄果树杯”多采贵州舞蹈大赛,获省决赛的优秀奖,其中辛酸苦辣龙志平老师是知道的,因为他是参与者,个中原由就不必细说。受铜仁地委宣传部的委派,松桃花鼓舞再次出征2009“中天城投标”多彩贵州舞蹈大赛,作为领队和编导的龙志平,陷入深深的思考。绞尽心思想着各种花鼓舞套路,以及套路动作间的排列组合,力求完美呈现。

龙志平老师反复研究花鼓舞的历史渊源和相关民间传说。一个花鼓舞起源的民间传说吸引着他。

传说很久以前,一头牛状猛兽经常闯入苗族村寨,伤及人畜。寨老召集年轻勇士们和猛兽作殊死搏斗。搏斗中,英雄巴果挺身而出,冲锋陷阵,舍身斗兽,最终将猛兽杀死,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苗民痛恨猛兽,怀念巴果,就将兽皮剥下,扔在一根空心的木桩上盖着,并用木棒奋力敲击,发泄对猛兽的仇恨和对英雄的思念,每当巴果的祭日,苗民都去敲打兽皮。

久而久之,随着兽皮的干燥,敲打时发出咚咚的响声,非常悦耳。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在敲打时随节奏配以各种动作,令人心情舒畅,痛快淋漓。这种敲击动作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就发展成今天的花鼓舞。这就是苗族花鼓舞的起源。

这个民间传说使他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民族文化的精髓令他激动不已,这成就了《鼓之源》节目的来源,这一棒千金的传统舞蹈,成了快意恩仇的千古绝唱。《鼓之源》进入艰苦的排练,演员全部是县文工团的姑娘小伙们,县里请来瓦窑籍在省民族歌舞工作的龙云恩作为编导,对舞蹈的动作进行设计编排。

2009年7月31日,《鼓之源》赴铜仁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铜仁地区选拔赛,荣获原生态舞蹈类一等奖。8月21日-23日,到贵阳参加2009“中天城投杯”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全省总预、决赛。预赛时,获原生态第五名,这是辛苦付出的回报。《鼓之源》被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看上,代表贵州出征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山花奖”是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每两年一届,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金鸡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

呜……呜……呜……随着寨老一阵激越苍远牛角声,《鼓之源》出场了。一头牛形猛兽张牙舞爪,披着蓑衣、穿着草鞋的勇士与之进行搏斗。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浑厚有力的鼓声在一旁助威。猛兽死了,巴果也死了,节目进入了神秘的祭祀环节。优美欢快的花鼓舞打起来,5个高架指挥鼓一字排开,押住全台。一个巨形四面鼓和两个长鼓不断变换位置,演员也不断流动变化。最后,在一字排开的滚腰鼓中收鼓亮相,完美谢幕。

演员们聚气凝神,从容自如,一气呵成地把悠久的传说事故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激情澎湃,婉转流畅的苗族花鼓舞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经过激烈角逐,贵州松桃的《鼓之源》、新疆龟兹的《庆丰收》、河南开封的《开封盘鼓舞》、云南德昂的《水鼓舞》、湖南花垣县的《湘西苗族鼓舞》等8个节目荣获“山花奖”。

《鼓之源》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继赫章县《彝族铃铛舞》之后,我省第二个获得山花奖的节目,填补铜仁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空白,是松桃舞蹈类作品历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奖项。

《鼓之源》的成功,即鼓舞了人心,这是瓦窑花鼓的荣光,这是铜仁的荣光,这是松桃的荣光,它掀开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光辉的一页......其中龙志平老师功不可没。

龙志平老师就是一位扎根在腊尔山台地的音乐爱好者,他热爱民族文化,投身于民族文化,在花鼓舞套路创新、花鼓音乐、花鼓理论等方面创作很多精品力作,为繁荣民族文化作出不懈努力。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故事,似乎永远说不完,人们总在时光的流逝中传承和创新,人类的文明因此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如朝阳般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此刻我仿佛看见龙志平老师以苗疆歌舞者的模样行走,他正在讲述苗族花鼓与现代音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