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正舟的头像

龙正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7
分享

大湾记

相对于故乡,大湾是一处灵魂的休憩好去处。回望岁月,大湾一直都在,它用简单素雅的模样绵延在大山之中。

盘信丰茂的草木,掩映来龙坡和七星坡,两座山遥相呼应;盘信的河流纵横交错,发源于来龙坡脚的苏麻河,七心坡下的老营河,蜿 蜒其中。老营河流经大湾后往团寨后叫大河,发源于十八坡流经杨柳的叫小河,这是“大小河”的由来,相对河流,大湾只是河岸的一颗珍珠,闪耀在岁月深处。从松桃回来后,木华兄弟约我几次要去大湾烧烤,直至今日却未能成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大湾村位于盘信镇西部,距政府所在地5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56户,1295人。全村耕地面积272亩。大湾村是一个纯苗族村寨,民风古朴,民居建筑具有一定风格:四合院、吊脚楼相互交映生辉。村落处于一个盆地底部,四面环山,植被覆盖率达90%,一条大河从村边流过,可谓是青山绿水,交通便利,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每次行走大湾,冥冥中的文字从风中飘来。

此刻回望季节,在时光的河流里,大湾苗寨有宛如明珠般璀璨,照耀无数来来往往的季节,无数次行走大湾,感悟大湾的神秘色彩,身临其境其实没有想象中的神秘,因为它的木屋保存得好,在迅猛发展中坚守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而闻名。踏入这片土地,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个充满着历史韵味和自然之美的世外桃源。一个普通的寨子,彷如一部史诗,温暖了行走的脚步,更多的是让我们彷如走进历史的迷宫,用文字拨开普通下的伟大诗篇。那年,玉屏彭永红她们来我们学校支教,我和她是搭档,某个周末,我们一行人去大湾感受山水间的恬然,清澈的水,流淌着岁月的歌,那天我们在大湾就餐,二十余人,在夕阳下的大湾举杯畅饮大湾的米酒。那天回来我和昌和老师都醉了,现在回想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而今只能用它当着回忆的酒杯,在岁月的沧桑中感悟人间烟火的友谊。

昔日的大湾安静、默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满目群山中的大湾不再安静,如织的游人打破大湾的平静。穿越时空,留下那古老苗族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木质的结构散发着岁月的沉香。这些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挺立在风雨飘摇里,诉说过往的故事,书写过往的篇章。吊角楼、石板路、古井、守寨树它们见证了大湾苗寨无数个日出日落,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依然一路高歌。每一块木板、每一根柱子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百余间木屋,挺立在时空深处,相对于那些在繁忙杂乱的尘世煎熬的身心来说,行走大湾却是安静的休息里理想场所,它可以让灵魂得到洗涤。

大湾村处于湘西丘陵向贵州高原河谷的过渡地带,地形独特,落差悬殊。大湾村恬静而自然地镶嵌在一个撮箕状的山谷里。谷盆中有一山似鱼,尤像一条硕大的鲤鱼游进撮箕里。山寨周围植被完好,古木掩映,青山藐藐,绿树丛丛;寨边流水淙淙,河里鱼翔浅底,一幅山明水秀风光,一派世外桃源景致,深入其境,如置画中。早在明代初期,从湘中迁徙而来的滕氏祖先就在此开荒耕耘,安家扎寨。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然保留140余栋百年木结构的苗族风格古建筑。这里,苗族建筑座北朝南,依山就势而立,又如一尾鱼游走在山湾里。房屋清一色盖小青瓦,造型奇特,变化多端,飞椽翘角,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彰显了苗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充分展示了黔东苗族的建筑艺术造诣,高度浓缩了黔东苗族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是一座黔东苗族建筑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大湾村民风醇朴,特别是苗族传统孝文化突出。历来,一代代大湾人把孝道写进族谱和村训里。孝道文化在大湾村民心中已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增广贤文》有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大湾孝敬长辈,亲待友邻,对滕建山而言是理所应当的!孝存他的心间。

“孝”的意识在滕建山脑海里萌发来自于自己母亲,他的母亲石云连,今年88岁,长期慢性病,身体残疾,下肢瘫痪,走路拄拐。他说印象里母亲从来没有和祖母龙兰妹吵闹过,有时候意见不合,祖母和母亲说上自己的意见,母亲从来反驳,只是自顾自的忙着。左邻右舍都说他母亲是个孝顺的人,慢慢地他知道了,与自家老人顺承和气,即是孝。一个家庭的和睦相处,就是行最大的孝道。从母亲对年迈祖父滕云从和祖母龙兰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中,他懂得了“孝”的愿意,在季节的翻新中,在日积月累中,让他的世界多了“孝”的温暖。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湾人,滕建山小时候和大哥滕建刚、二哥滕建坤经常听父亲滕树红讲“二十四”孝的故事,父亲年轻时到大连当过三年兵,在农村那时出过远门当兵是值得羡慕的人。因为热爱学习,喜欢听故事,从父亲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孝文化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深植在滕建山幼小的心里,孝的种子渐渐地在灵魂处悄悄萌芽,从母亲身上,他看到了身体力行的孝。他的母亲石云连是一个朴实、善良、能干的农村妇女,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最远的地方应该是去过盘信镇上,这样普通的人一辈子坚持与人为善,无怨无悔,孝敬长辈。

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孝顺,是美德中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那天特意走访大湾采访龙云香,她今年84岁。龙云香家是个大家庭,她育有两子四女,而今开枝散叶,大儿子滕永春在县城二中教师,小儿子滕福海是一个退役军人,外出务工。女儿滕永秀、滕永菊、滕永仙、滕永珍已经出嫁。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对我的爷爷、奶奶都很好,从来不和他们吵架,有好吃的东西总是先想到他们和我们姊妹。”龙云香的大儿子滕永春经常这样说。滕永春是松桃二中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融入了乡村人的淳朴,他用自己内心的孝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家人。他的爱人方蓉萍也是一个孝顺之人,虽然他们在县城工作,每个星期都要回家和婆婆吃上一顿饭,简简单单中诠释内心深处的孝。滕永春的儿子滕旭大学毕业在松桃德康贵公司工作,每次都要和父母回家和奶奶聊聊家常,感受家庭的温暖,感受一家人的相敬如宾,做一顿饭的美好瞬间同样让一个人快乐成长,感受到孝道的传承。

龙云香对自己已经去世的公公滕九金,婆婆石寸香的好是不能用语言来说的。龙云香老人说,公公、婆婆是长寿之人,婆婆活到了103岁。她年轻的时候嫁到大湾村,就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和睦谦让。他的老伴滕树山是一个乡村教师,是个有文化的人,平时他们相敬如宾,盘儿养女,孝顺父母。

滕永春说,他的母亲是一位讲孝心、明事理的典范。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他们一路向善。那时,父亲是乡村教师,每天要上课,常常是早出晚归,母亲便承揽了所有农活和奶奶的起居饮食。一年四季,暑往寒来,她的脚步总是匆匆忙忙。在田间地头,她挥动着镰刀,汗水洒进金黄的稻浪;在厨房灶前,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在她手中井然响起;在奶奶的床前,她端茶倒水,为奶奶洗头按摩擦身子,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不离不弃。想到这些,我就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孝顺的儿子。

而今龙云香老人的房间总是干干净净,房间里也没有任何异味,身上也从来没有生过褥疮,这一切都得益于儿子、媳妇、女儿们的悉心照顾。龙云香老人说,孩子们小的时候,得到好吃的总是想到孩子。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因为爱人滕树山是乡村教师,其实那时是民办教师,工资也不是很高,勉强过上温饱时候,有好吃的东西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最快乐。滕永春说,过年我们兄弟姐妹都能穿上母亲亲自缝上的新衣服,年轻的母亲是勤劳能干的,因为穿上新衣服,总让小伙伴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往事的桩桩件件历历在目,每每想起,内心想母亲致敬,在有生之年孝顺母亲。向母亲学习,传承母亲的优秀品质,传承的善良孝顺的品质。

外嫁的女儿经常回来看她。龙云香说,年轻时,我是想通过我的所作所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肯定会照样学,我前面怎样做孩子就会怎样学,现在她们长大了,每次回来都会帮我做一些家务,倒倒水、洗洗衣服,没事就坐在一起聊聊她们在婆家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样的陪伴我也满意了。好人会有好报,儿女孝顺就是最好的福报,到了这年纪已经心满意足了。

小儿子滕福海和媳妇龙玉怀不在身边,在外出务工的日子里,一有时间总会打电话回家嘘寒问暖,有时候一句问候都是幸福的。滕福海的大儿子在县职校读书,小儿子滕国云在读初中,放假时都会回家陪伴奶奶,帮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许是小时候的耳目渲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上孝顺感恩的种子,或许也不是,又或许是受到龙云香老人年轻时那些孝顺善良的召唤,而今只是水到渠成,开花结果罢了。

“我妈不肯和我去松桃,她说在家热闹,在家还可以和同一辈人说说话,他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无灾无难就行了,经常回家看看。我们每次回家,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刻。”滕宇春这样说。是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只是做了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他一如既往地孝顺母亲,只希望她以后身体健健康康、每天开开心心,他们一家人都能和和美美。

母亲龙云香用爱与行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滕永春六姊妹。在母亲龙云香耳濡目染下,他们六姐弟不管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都能处变不惊地面对逆境,把挫折当作砺剑之石,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坦然拒绝诱惑,虽他们都过着平凡朴素的小日子,但个个都怡然自得,知足常乐。

因为龙云香和她的孩子们懂得,孝,是万善的头。前贤说忤逆子媳,便是禽兽。和颜悦色,逆来顺受,做出养亲悦亲的孝,还算不得尽孝,便要爱惜精神,不敢斲伤,不敢犯法,又要种德报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出保身修身的孝。 大湾,是故乡一颗镶嵌在松桃大地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大湾,是故乡孝感天地的篇章,被云雾吟唱在山川之中;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她的外表,更在于她的内涵。她用她的热情、她的文化、她的自然之美,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大湾,是故乡宁静的港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