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梦牵魂绕的赣江源头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终于传到大山后面闭塞落后的吴村公社。
迎着秋风,吹落树叶片片,在太阳照耀下,绽开金黄色的光芒。
吴村公社解放前隶属洛口区, 1951年为属第十区(吴村),1952年春成立互助组,1953年冬成立高级社,均属第十区管辖。1955年8月,肖田与带源、朗际、柏树合并为乡,属洛口区。1958年起,改为大队,属吴村公社。
吴村公社系赣江源头,汇集大龙山和二龙山的山泉瀑布,以及热水温泉水而成。然后流入梅江,再经梅江流入赣州的章江和贡江;二江汇合成赣江,后面才有赣江源的说法。
赣江源成为梦牵魂绕的地方,孕育了多少英雄儿女;孕育了多少传奇的故事。
例如宁都县城拓荒开城奠基人:赖硕,历史功绩,传播赖氏的文化;从历史档案了解到。“筑室翁”名赖硕,字仲方,南朝“刘宋”时期人,官任太常侍少卿。因父赖匡相国辞位,承父志终宋不仕。南朝元嘉间(424-453年)同弟赖毅为避乱从浙江松阳,归隐老祖居江西宁都(古县名揭阳),追寻开山先祖忠诚公芳踪,避居故地山高林密之桴源。桴源便是赖姓一脉传承下来的,同样是现在肖田桴源,并且到现在都保存的美佳山村的“赖氏祠堂”。
后来,因洪水为患,多次迁徙。当时,洪水冲毁屋宇、顺流而下,见本宅金花鼓停在金精山塹口(今宁都县城郊翠微峰下之迳口、背村、下廖一带),看其地势平坦,暂住于此,但虎伤牛畜,不宜久居。即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迁至雪竹坪(又称赤竹坪,在今宁都县城老衙背一带)拓荒筑室,兴建厅堂亭庑,遂号“筑室翁”。
当时,赖氏在雪竹坪开发的范围:东至猪冈山,西至复船冈、鹅鸭塘,南至螺石寨,北至当口岭。所建厅堂,气派非凡。东畔开“爱莲池”,西畔立阁曰“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南畔白竹巷凿“玉泉井”,北畔建小溪书屋。
“筑室翁”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后来,教谕游宽曾题其榜,有“草堂春暖乾坤润,不染王门半点尘”之句。(遗址在今宁都县城原中医院老衙背巷道中)。
经百余年几代人开发,雪竹坪传至孙辈赖昭(字宣著,系“筑室翁”第三子赖文辉的大儿子)七兄弟,已“人烟日繁,俨然胜地”,初具城镇规模。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地方官奏请朝廷以雪竹坪为虔化(宁都古县名之一)县治。朝廷准奏,议授赖昭诸兄弟爵秩,赖昭辞曰:“先公食邑颍川,本系世禄之后,尝言一身之贵,不足为荣,奚以食邑为哉,愿乐田园足矣!”遂赐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周回二十五里田地贸易,置换雪竹坪作官署衙门。
宋绍兴23年(公元1153年)虔化县复名为宁都县至今。从雪竹坪设县治始,宁都古城延续到现在,一直都是县衙或州暑所在地,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谓“风水宝地”。为念赖氏开拓之功,当时朝廷在县城敕建“神司”(封“筑室翁”第三子赖文辉为“神司神”)、“华表”(封“筑室翁”第二子赖文华为“华表神”)、“灵山”(封“筑室翁”第一子赖文献为“灵山神”)三庙,合州永祀。(据《宁都直隶州志》载:〈辛酉志〉曰:“上三庙,传为祀赖氏祖文辉、文华、文献,州治旧名雪竹坪,系赖姓地基,故设祠祀。”)
后人为纪念“筑室翁”开发县城奠基雪竹坪(今更名为梅江镇)所创立的历史功绩,曾在宁都州衙背建“仲方公祠”。举人陶庄作联云:“为布衣子孙虽簪缨不离本色,掌秘书门户有经籍乃见光华。”在仲方公祠西片建“文辉公祠”,在叶屋巷建“宣著公祠”。为发展教育,乾隆33年,在州城衙背仲方公祠之西,文辉公祠之东建“松阳试馆”;嘉庆25年,在仲方公祠蔡屋巷内高棚下又建“赖溪试馆”。均为童生考试上进之用。历代特别重视修茸与保护“筑室翁”赖仲方墓(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见《宁府办字〔1999〕31号》和《宁府发〔1999〕38号》文),至今尚存于县城南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不仅仅是客家宁都赖氏的祖坟,更重要的是宁都县城历史创始人之古墓,是宁都“客家祖地”最重要的文物佐证,乃是全县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筑室翁”精神,乃是全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弘扬。“筑室翁”赖仲方墓,应当永远加强保护,建议最好于此筹建“筑室翁”纪念园,将来亦是一处靓丽的旅游风景点。从古到今便奠基了赖姓的发源地----赣江源。在这传承祖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揭开了赖保祖宗辉煌的传奇色彩。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客家本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经豫、鄂、皖等转辗南迁,渐次定居在赣、闽、粤三角地带,后来更远播于海外。赣、闽、粤三角地带是客家的大本营,宁都处在大本营的最前端,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就是定居在宁都一带,因此,宁都便成了客家祖地。肖田(吴村)地处宁都最北端,是赣南的“北极点”,也是客家祖地
赖氏:松阳郡,据赖氏历次修纂的《松阳赖氏重修族谱》和肖田桴源忠诚公墓碑以及赖氏宗祠考证,西晋“永嘉之乱”,赖忠诚由活州丰宁县平宁里迁住宁都肖田桴源。赖忠诚在西晋永熙八年(298年)殁,葬桴源西侧约600米的热水,是客家赖氏始祖,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孙裔仲方公漂流至雪竹坪(今梅江镇)定居,为宁都县城最早开基祖。裔孙繁衍赣闽粤,播迁海内外,人口已逾百万,遂成为客家著姓之一,是有文字可查的最早南迁进入赣南的中原汉民,比随后迁入石城的郑氏和赣州的钟氏早100多年,这里就是赖氏南迁第一站,也是客家发祥的星宿之地,因此赖氏南迁被冠以“客家第一姓"。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有族人赖拱辰写“桴源即景诗”,其曰:“层峦复岭绕村遮,道是阳都最旧家,热水尚存三国墓,雾峰犹放六朝花。”就是说桴源赖氏及赖忠诚墓。忠诚公墓,刻有“太极阴阳八卦”图。据旧碑载:“赖忠诚生于后汉建兴十四年丙辰(236年)八月十二日戌时,自活州(颍川)丰宁县平宁里徒揭阳之桴源,殁于永熙戊午(298年)二月十八日,葬三都热水,火龙吐珠形,丑山未兼葵丁三分。”忠诚公古墓,该墓是宁都迄今发现纪年最早,且保存较好的墓葬,是考稽赖氏为客家第一姓的确切物证,现已列入宁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桴源赖氏宗祠, 原名“雪溪公祠”。雪溪公,名赖靖,字慕董,号雪溪,唐中宗时人,住桴源热水。著有《雪溪集》、《五经今易》十卷,《说春秋》十二卷。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率宗人创撰宗谱,后人念其恩泽,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在桴源赖氏开基处创建“雪溪公祠”。祠面阔三间,宽15.5米,进深32.7米,占地面积506.85平方米。前有进深3.4米的檐廊,前厅藻井顶,后厅高出前厅0.4米,后有祖牌隔栅,左右隔二间房。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二〇一〇,赖氏后裔在“雪溪公祠”的基础上,重修了赖氏宗祠,于二〇一二年建成,是祀奉客家赖氏始祖赖忠诚和宗族议决大事教育后代的场地。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赖保一家便在这地方蔓延生息。赖保的爷爷赖科在清未时候上南京赶考,中了个举人。
吴村群山绵绵不绝,一片片翠绿连一片翠;犹如大自然给山峦穿上绿色的衣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从大山中潺潺而流,纯清透洁,鱼儿自由的游走;风儿轻轻吹拂绿油油的田野;吴村座落在三条小路相交的中心点,一边联接洛口至宁都;一边联接宜黄过肖田,一边联接东韶至凌云山脉;这便是地图中都无法找到的吴村。
吴村的山啊地哟自然归属赖科这一旺族。赖科的婆娘戴氏一连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赖章,老二赖彩,老三赖凤,个个英俊高大,聪明能干。在赖科的亲自调教下,能文能武,忠厚老实,一表人才。在当时乡里,可谓富甲一方,名声大振。
家中五大间客家二层土楼依山而建;后面是厨房,厨房下面是一池塘;池塘不远但是小河;涓涓细流一直向南流;过梅江到赣江。
前面是鹅卵石平铺的街道;猪舍牛房整齐排列;还有一宽敞的庭院;这便是当时赖保的家。
三兄弟从小能能文能武,乐善好施,慢慢地要本地好有名望。吴村群山绵绵,风景如画,一条小河久年不息,流向梅江,小河孕育两岸文化,同样孕育赖保一家。
江西省宁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
在赖章17岁那年的夏秋之交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临近午饭时间,当来到这栋房屋前,只见门口坪里摆放着两门炮,门口还站着两个腰间挎着短枪的红军战士。当时房屋的门窗都开着,往里看了看,屋里有两张床,一张桌子,其中一张床上靠着一人在看书报,另一个在桌子上写字。不知屋里是什么人,东瞧瞧,西望望。房东见状,神秘地告诉赖章,床上躺靠看书的,就是我们的毛主席!看房东这样的神秘,就知道,这是不能告诉别人的。
赖章在屋前,久久地盯着地上摆放的两门炮,正当好奇地一边往屋里探望,一边摸着炮口的时候,远处天空中传来嗡嗡的飞机声。这时,一位红军战士把赖章挟在腋下,飞快地冲进了村口的一片梨树林里。没想到,一进到梨树林子里面,眼前突然出现很多穿军装的人,一旁还拴着两匹高头大马。原来,这是红军部队集中地方,因树林里隐蔽性好,他们就驻扎在此。当时,有三五架飞机在村子上空来回盘旋,不时还听到远处传来的炸弹爆炸声,受惊的马不时狂叫,吓得赖章直往红军战士的怀里钻,红军官兵也争着抱住赖章,约莫过了一个小时,飞机声渐渐消失了,红军战士才将赖章从林子里带出来。
赖章亲眼见到了毛主席,亲密接触了红军。兴奋得一夜未眠。于是老大赖章拜别老母戴氏,投身参加红军。扛枪走遍井岗山的一草一木,前赴后继。悠悠岁月打破宁静的乡村,革命之火燃烧红色的江西,1927年8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号称八一南昌起义,英勇献身,当时年仅19岁。用生命捍卫红色的记忆,在火与血的粹练成钢。完成了共产党人的誓言。赖章就这样走了,走进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中,永垂不朽。
1931年,蒋介石自任总司令,陆续调集部队,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大战之前,红一方面军总部恢复,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
不久,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红军发起宜黄、乐安之战,给予国民党军重创。毛泽东、朱德与在前线的周恩来商量后,当即改变原来部署,主动撤退到东韶、洛口一带休整,寻找战机。
老二赖彩受到哥哥赖章的影响,红军在东韶、洛口一带休整的时候,同样拜别老母戴氏,毅然投身参加红军,上了井岗山,然后从井岗山向北挺近,在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中1933年9英勇献身,当时年仅20岁。一样用生命捍卫红色的记忆,在火与血的粹练成钢。完成了共产党人的誓言。
在接连不断失去儿子的打击下,戴氏痛定思首,托媒婆给老三赖凤娶妻管秀,在动荡不安的时代生下二子一女。老大便是赖保,中间是姑娘赖秀,还有二儿子赖兴,三人分别相差二岁。
赖保生于1953年,赖秀生于1955年,赖兴生于1957年。
赖保生来聪明才智,从小在爷爷的调教下,能诵诗弹琴,在当时的吴村口碑皆好。赖科和戴氏在失子的悲伤下,又从地主一下子变成富农的种种情况下,相继忧伤而去。从此以后赖保便慢慢地从富农转变成贫农,不辛之事接踵而至,赖保的父亲又得到痨病,在当时的农村是无法医治的。赖保的母亲管秀高小毕业,但是聪明能干,接生和上山挖草药二项手艺,当时在吴村是第一的,是当时女性的姣姣者。乐观的天性,执著的品格,成就其辉煌的一生。
时光流逝,在宁静的农耕生活中,赖保已长到6岁,从小开始忙农村的活,一块和大人去干农活,和小孩子打柴放牛。从小在爷爷的教育下,3岁开始习文断字,5岁开始上小学,接受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在老师的教育下和父亲的指导下,赖保打开书,看到吴村公社的相关简介,这时便种下了乡情乡思。家乡似烙印一下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吴村是宁都的林业大乡,工业年总产值12.6万元,乡内林木经济较为发达。境内主要林种为松、杉、竹,还有少量银杏、红豆杉、海南罗汉松等国家珍稀树种。境内林业特产主要有松脂、竹笋、香菇、红菇、箬叶,这些特色产业成为肖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竹笋、红菇、香菇等肖田所特有的绿色天然产品越来越受到客商喜睐。农业以生产粮食为主,一般是一季稻。
正如《故乡赣江源》诗中所写:羊肠小道,大山深处幽静地伸展。客家土楼,零星点缀于群山中。清澈的小溪,诉说客家发源地神秘的传说。翠绿地稻田,倒影质朴农家的文国诗乡。童年笑语,青年开拓。从这开始,出发。慢慢地淡出寻觅者的视线,梅江源发源地,静静地流淌赣江源人的故事。
赖保的童年便从这开始,拉开了序幕,拉开了赖保的童年生活,在赣江源上演传奇而又平凡的故事。
正如有诗所云:
《我的家乡在赣江源》
( 一)高山
群山绵绵
云海层叠相映
杜鹃花尽染群山
一朵朵 吐蕊绽开红色的记忆
革命的摇篮似星星之火
随风响彻百年杉树
杉木尖尖的叶子
挑起童年的趣味
打柴 放牛 割猪草 烧木炭
在老鹰的盘旋中
山牛 野猪 山羊 野兔
承载动植物乐园与梦境
松树似座航海塔
照亮父老乡亲的传奇故事
高山给予力量 品格与回味
给予一个完美世界
给予一个伟大强盛的复兴梦
(二)河流
清晨 烟雾弥漫的小河
滴滴溪水
似珍珠 晶莹剔透
捉鱼 叉鱼 网鱼 电鱼 垂钓
压缩发黄的相册
犹如一首首小诗
绽放风与火的年轮
奏响乡间牧曲
黄昏
柱着拐杖来了
哗哗的溪水凝聚瀑布
倾流而下
洋溢时代的烙印
传承客家人的丰碑
记载文乡诗国千年悠久的历史
一条小小弯弯的河
流淌4600万人民的希翼与梦想
一条小小弯弯的河
谱写开创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川流不息
(三)稻田
在乡间的小道上
微风轻拂稻浪
一粒粒 一颗颗
吹响那岁月剥落风霜的脸
吹动老婆 小孩子热炕头的农家乐园
稻田似仓库 似游乐场
青蛙 田鼠 蛇 鱼 荧火虫
点缀寂静的田野
倒影客家人质朴勤劳的品格
丰收的季节,大地沉湎辛福中
稻谷清香吹拂着村落的每一个角落
稻谷反反复复低语
那烽火连天的日子
那一二三四五反围剿的峥嵘岁月
一唱一合
尽染红色的记忆
在今日
在乡间的小道上
稻田盈育了老区人民的梦想
缔造江南小镇粮仓的美
(四)乡间的道路
童年的记忆中
小路在群山与小河间延伸
在快乐的牛车中拉开了序幕
在自行车和摩托车中完成突变
在小车中寄托那份淡泊的乡愁
曾几何
劈山峦 通天轩
穿山越涧风尘仆仆
香菇 花菇 灵芝 笋干
造就乡里的丰功伟绩
纵横驰骋的乡间道路
容积于盘旋交错高速网中
四通八达
洋溢父母亲的希望和憧憬
静静地 诉不尽
那一点一滴的乡愁
轻轻地 道不完
那一年又一年的丰功伟绩
将梦想之花开遍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