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嘉佑四年,苏轼以“宁远军副使、惠州安置”的“罪臣”身份,被贬到惠州。那时惠州远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和重要,实在是偏僻的“蛮荒瘴戾”之地。尽管苏轼到达惠州的时候,早已因诗文闻名天下,官员百姓待他恭敬有加,还安排他住进了迎宾馆合江楼。但他心里明白,自己不过是个有职无权、不能签署公事文书的罪臣。于是,他在力所能及地做些对惠州百姓有益事情的同时,更是游山玩水,探奇寻幽,以挥洒残年时光。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川人速来以好吃名冠天下,凡遇好食材,都要动脑筋斟酌尝试一番,好像不把好东西变成美味的腹中之物,好像就对不住这好食材,也对不住自己的五脏六腑。
有一天,苏轼在从罗浮山回惠州的江边路上,发现一种根大枝虬叶子小的植物,嫩绿的小叶让他很感兴趣。他是懂些医药知识的,就摘了几片叶子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感觉其味回甘,口中生津,便觉得它应该是个好东西,至少没毒。他就继续摘了些叶子带回寓居的嘉佑寺,吩咐侍妾王朝云烹煮了,还放了些肉片进去,水沸即起锅。晚上,苏轼用当地米酒佐食,感觉滋味甚是鲜美。就深深喜欢上了它,并从身边好友开始,渐渐推广开去。
直到今天,惠州本地之人,仍然喜食枸杞叶。惠州人用它煮汤而成的鸡杂汤、鹅杂汤、猪杂汤,也用它来煎炒猪肝的,还有用它来生拌的,也有将它跟牛肉丸子一起放进蒸碟里,食法多多,不一而足。似乎道道美食都可把枸杞叶加进去。枸杞叶因此就变成了名贵菜蔬。那天我去三新市场,听说价格已经涨到了二块多钱一两,可见人们对它的喜食之深。
现在,枸杞成为西北宁夏地区的特产。红色的枸杞干果,用黄色木盒子盛装着,中间抠出一个小窗,用玻璃纸盖上,就成为声名极显的“宁夏红”,用它馈赠亲朋好友,都是很好的伴手礼。枸杞果子比枸杞叶要管钱得多,我想宁夏产区的人们,应该不会轻易就把枸杞叶摘下吃了的。于是就回想起小时候老家枸杞芽的事情来。
我老家前院的坝坎下,在那棵杏子树东面靠近宝蓝花的旁边,以前也有很大一窝枸杞。枸杞丫枝有两三尺高,冬天叶子落光,就只剩下浑是刺的丫枝,不大逗人喜欢。小时候,小叔想捉弄我的时候,就怂恿我去坝坎下折几丫枸杞枝条上来,我问他做什么用,他却总是说,你折上来就明白了。看见我每次都被枸杞刺蛰得直叫,小姑就心疼地说,干脆把那枸芽根挖了算了,免得以后又蛰人。我父亲却道,千万不要把它挖了扔了,别看它的刺平时蜇人,但到关键时候,却很管用。
有一年春节,大姑父、三姑父、七姑父他们都回老家来了。一天午饭后,大姑父、七姑父却突然腮帮子肿大,牙疼得要命。他们不停地用凉水去冰,却不见效,东西也吃不下,心头很着急。可是越是着急越上火,上火了牙齿就更痛。两人整天捂着肿大的腮帮子,哼哼呀呀叫个不停。他们也去大队医疗站找医生开了药,也不管用,只是把他们的呻吟声,从我家坝子拉到了的大队医疗室。一大群大人小孩围着他们看,像看稀奇的外星来人一般。后来,我父亲从外面回来,看他们难受得不行,就拿起一把锄头,去坝坎下挖了几株枸杞根芽,去河边洗净,剔净木刺,回家用铝锅加水煎煮了。稍凉一点,就舀了两碗,让两位姑父分别喝下,傍晚时候,两位姑父的牙疼就缓解了一些。又继续喝下几碗汤水,但半夜就基本不痛了。第二天中午时候,已经复原如初。大姑父说,这枸杞根还真管用,比医生开的药有效多了。三姑父也说,以后把这东西留着,别让人给败坏了,以后用起来方便。他还嘱咐我小叔说,不要再鬼祟祟想法子收拾侄子了;以后再听说你收拾他,我们就先收拾了你小子。
七姑父家离我家较远,要经过登云坪东头的大山梁,来去不很方便。他回去那天,就下坝坎挖了几枝枸杞根,带回去栽在他家后门外的角落了。后来七姑回娘家来,谈到他家移栽的枸杞,帮周围好几个人治好了牙疼,就直夸我父亲是好人,能发现这个好东西。可惜的是,有天晚上不知是谁来挖枸杞根,竟把窝篼全部挖走了。七姑这次回来,是为她干亲家挖几枝枸杞根回去去火治牙疼。临走时候,父亲还多挖了几棵牙根让她带回去,嘱咐她种在前院湿润阴凉的地方。因为那里进出过路的人多,再贪心的人也不好意思连根拔走了。七姑的大儿子即我表弟,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种在他家前院门边的枸杞成活扩大丫盘后,来他家挖枸杞根去火的人,就都要交了钱才行。每根收取五毛钱,让才上小学四年级的他就发了笔小财。后来,小表弟还想出一个更绝的办法,就是把枸杞移栽进一个大花盆,晚上把花盆端回屋子,白天再端出去晒太阳。那时表弟的奶奶还在,整天把眼睛搁在枸杞花盆上面,就没人敢来偷取了。
这些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还不知道枸杞叶可以下锅做菜,并且滋味鲜美,营养和口感都很不错。今天上午,我们去市里头办事,回来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就去对面的紫金饭店用餐,老板推荐了一到枸杞叶猪杂汤,味道美得很。饭馆老板说,野生的枸杞叶还要好吃一些。洁白的汤钵里,比榆钱叶还小的枸杞叶,柔顺碧绿地浮在上面,漂亮得很是诱人。我边吃边跟老婆聊起以前的事来。老婆就很感慨,说:枸杞叶好看又好吃,真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