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才辉的头像

林才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3
分享

但愿人间无苦海 丝丝甜意祝圆融

暑去寒来,进入冬月,田野里的甘蔗,历经春萌夏生秋实,汲取了充足的有机营养物质,再经历寒冬腊月昼夜温差的炙烤寒冻,甘蔗体内的有机物质快速转化为糖分,达到足够的糖分后,甘蔗就成熟了。这时,寂静多时的蔗林沸腾了,收割成了蔗农们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寂寞已久的榨糖作坊也沸腾了,炉火经宵不息,熬红了半个天际。蔗乡的冬月,一年之中,最忙、最甜的时节。

向导高站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得知我的来意后,扳着手指如数家珍般说开了。周屋村有种植甘蔗的传统,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是章水流域有名的甘蔗之乡,红糖是当地一大传统特色产品,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产品优势。据史料记载,我国种植甘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文明”时期,南朝梁时陶弘景《本草经》注,以蔗制糖早在六朝时已开始。正忖度间,不知不觉穿过村庄,行走在了田连阡陌的广袤蔗田。跨过几条蚓曲的圳渠,走近茂盛如林的蔗田,第一次如此的靠近。印象中的甘蔗,高大壮硕,但眼前的甘蔗却瘦弱如柴,远不如市场上售卖的那般的粗壮墩实,心中不由产生了疑惑,这样的甘蔗能榨出糖么?我试着用手去掰,却被甘蔗的倔犟弹回,以致站立不稳险些跌倒。高站长见我如此狼狈,不由一笑,“你可别小看这甘蔗个小,这可是糖蔗啦,他的糖分却比果蔗甜多了!”说着掰下一截,三下二下撕下蔗衣,我接过仔细端详,试着咬了咬,果然比果蔗甜多了,更具肌肉感,也更筋道。《天工开物》载:“似竹而大者为果蔗,截断生啖,取汁适口,不可以造糖。似荻而小者为糖蔗,白霜、红砂皆从此出。”原来古人对甘蔗早有认识,汗颜我知识的浅薄。蔗田中不时飞出客家乡音俚语,夹杂着几声戏谑谐语。只是蔗林如幔,任何的张望终究是徒劳。左拐右绕不着边际的蔗田,让我领略到“莽莽蔗林复蔗林,但闻人语不见人”的蔗林景象。其时的蔗田,是甜蜜的。这摇曳的甘蔗,是甜甜的。这飞舞的蔗衣,是甜甜的。这黝黑的泥土,也是甜甜的。我想,或许那砍甘蔗女孩的手,也是甜甜的,要不然那几只蜜蜂,为什么总是团团围着她,上下飞舞,挥之不去,甚至还瞅准时机,冷不丁落在女孩的手背上。运送甘蔗的拖拉机,阳光下泛着金色,那金色有粘稠感,粘着小山般的甘蔗,车轱辘仿佛被粘住,晃晃悠悠就是抡不开迈不开,摇晃蹒跚。几只粉蝶,时空错觉,在冬日的寒风中追逐,兴许,是为甜所惑吧。现代研究认为,甘蔗是一座奇妙的“生物制造工厂”,除蔗糖外,还含有果糖、还原糖、葡萄糖、糖蜜、维生素,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苹果酸、叶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等各种元素。源自于大地的滋养,钜惠于厚土的恩泽,怪不得世人对糖有如此的钟爱了。

顺着蔗田机耕道,行走在蔗乡炊烟交织的冬日田野,寻着风中微微的焦香醇味,不知不觉走到了吴姐红糖手工作坊,吴姐眉目间透着一股对传统手工作坊的韧劲和执着,在吴姐的精心打理下,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对于我的到来丝毫不忌讳,任由行走。香甜的水蒸气夹杂榨蔗轰隆机声,作坊正加足马力全力开工。作坊里充斥糖的香甜,糖的甜醹浸透作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空间,乃至脚下的土地,都是甜润的。在蔗乡,每当蔗糖收获后,年也就到了,这时的蔗农人家,都会精心备好一份自产红糖用作年货,在年前走亲、年后访友时馈赠亲朋好友,捎去一份新年的甜蜜祝福,受赠者则如获之宝,足见红糖之珍馐与蕴涵。这都源自于红糖“恪守古训,道法自然”之品格,因而糖香味浓,口感细滑浓郁,甜味醇厚独到,保持了蔗糖的原汁原味,深深折服养生客的舌尖味蕾。

熬糖的周师傅,六十八岁了,身板硬朗,面色红润,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十六岁时子承父业便学得一手制糖好手艺。周师傅说,周屋红糖仍在沿用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法制糖工艺,采用“直风柴火灶”、“五口梅花连环锅”,完全手工熬制。《天工开物》的制糖工艺,在此顽强赓续。在众多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乃至消亡的今天,周屋红糖仍在坚守。坚守,其实是一份孤独,也是一份寂寞。只有初心如故,才能醇厚依旧。

周师傅说,每一锅蔗汁约八百斤,可熬制红糖一百二十斤左右。如果柴灶得力,柴火赶功,通常情况下,一天下来能制糖二十锅。传统手工制糖品质的好坏,凭的是掌勺师傅的经验。用行话说,好坏全靠师傅一双手,一双眼。手勤,杂质少,糖干净,品质纯正。眼明,火候好,糖色好,味道醇厚。周师傅笑说,“你可别小看师傅手里的长把勺,这一勺一舀,学问可大着呢!”“老板赚不赚钱,师傅说了算。”虽是说笑,周师傅眼里却透着一份满满自信,透着一份手艺人的拳拳匠心。

蔗汁在梅花锅里沸腾。不知什么时候,糖锅旁冒出几个小孩,抿着小嘴齐刷而围,贪婪耸鼻,嗅味糖香。高站长会意,递出几根蔗梢。不用示范,孩子们迫不及待把蔗梢插入糖锅,显然这些孩子都是个中老手,动作尤其的熟练。一浸一搅一挑一起,再一浸一搅一挑再起,一支大大的棒棒糖已高擎在手。高站长笑说,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多了。我们孩子时,榨糖季节就是我们的节日。那时想要吃糖得偷、得抢。小伙伴们三三俩俩凑到生产队榨糖厂,掰到蔗梢袖在身后,装模作样遛遛达达,出奇不意冲到滚开的糖锅前,把蔗梢往糖稀里着力一搅,还没等大人们反应过来快速逃走,一边跑一边转蔗梢,等大人装腔作势的吼声在身后响起时,棒棒糖已是孩子们手里战利品了。棒糖在孩子们手里会攥上好久,舍不得立马吃掉垂涎已久的奢侈品,只是象征性的舔上一口,以至榨季结束后乃至过了年,孩子们还保留着好几根。“这跑还有技巧,不能举着蔗梢跑。举着跑,滚烫的糖会下淌烫手,要平伸手跑,糖才不会掉,边跑糖会冷的快,边转就会结成糖球。” 说起童年趣事,高站长眉飞色舞,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嘴角泛起了笑意,一脸惬意。“那时家里穷,糖是贵重品营养品,家里既是有,也是束之高阁,小孩子是吃不到的。偏偏糖又是小孩子的最爱,唯有榨季,只有到了榨季就能吃到糖,只是必须到榨糖厂抢才有得吃。大人的吼声,也是虚装声势,做做样子罢了,那个年代,谁的家境不都是如此。”

周师傅凝神贯注,手里的长把舀勺不时的在梅花锅里搅动、倒腾、扬起,等待凤凰涅槃的那一刻。火的利用,无疑是个伟大发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提升了生产工艺,促进农耕文化的进步,而且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蔗汁历经火焰的灼烤,产生了质的升华,变成了糖水,变成了糖浆,变成了一匹华贵的、富丽的、丝般柔滑的金色绸缎。我禁不住诱惑尝了尝,果不其然,沙甜醇厚,味感绵长,糖香扑鼻。周师傅不无得意的说,好的红糖“凝结如石,破之如沙”。这就是传统土法手工制法的妙处,原原本本的保持了甘蔗营养,又带有类似焦糖的风味。制作过程中火候把握的恰到好处,糖色也恰到好处,呈现出诱人的红褐色,如琥珀一般。现代科学认为,通过传统土法手工的制糖,把甘蔗体内的果糖、还原糖、葡萄糖、糖蜜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进行结晶,是一种混合物,是一种多元糖,保留了对人体有益的各种天然分和微量元素,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中医营养学认为,红糖的好处在于“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尤其适合产妇、老人以及女性补血气之用。

几百年来,红糖经岁月之沉淀,吸天地之精华,承载一方水土之恩泽,承载一方人家之爱戴,粒粒红糖传递着亲情,颗颗红糖维系着友爱,蕴含着蔗乡人的丰收与快乐,寄托着蔗乡人家的梦想与期望。魂牵梦萦蔗乡人的前世今生。或许,正是这种坚守,才使这小小的红糖,浓缩了人间的甜蜜。在这甜意中,包含了工匠的执着,蔗农的不懈,更蕴含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痴想。正如《甘蔗》所歌:“长成有节亦葱茏,味与竹君各不同。田野平凡终务实,箫声优美总凭空。兴糖甘让千机榨,出品何妨一火攻。但愿人间无苦海,丝丝甜意祝圆融。”

但愿人间无苦海……

   

                                              2017年 立春 简淡斋 林才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