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夜郎仡佬的头像

夜郎仡佬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1/13
分享

草纸塘

 草纸塘没有塘,是峡谷深幽的河流旁边的一个寨子。

 远观草纸塘,背后是一条气势磅礴的山梁,犹如一条长长的巨龙飞奔而来。寨子坐落在龙头上,面临着河流,整个被河流半包围着,恰是渴龙奔江一般。寨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有一种古朴的韵味,如诗如画,神秘得难以琢磨。

   走近草纸塘,那又别有一番景致了。一条曲折的河流穿越在蜿蜒的苍翠的深山之间,前估计不出源头有多深,后想象不出去向有多远。寨子前面,淙淙的河流上面架设一座小桥,清澈的河水时不时溅起玉帛般的波涟。河流旁边有一条水堰从连串的小亭子流过,三两座水车不紧不慢地“咕-噜-咕-噜”地响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放在浅浅的沙滩上,好像是专为鹅鸭休憩而生成的一块小天地。几个迂回的小水塘,略带淡淡的翡翠颜色,鱼儿游来游去清晰可见。给人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闲情逸致之感。

 据说,草纸塘从前多数姓胡,名叫胡家寨。从现在的胡家大院依然可以看出曾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大院由丈许高的围墙围起的,院子里含有8个三合院,共20多栋木楼,户与户联通,围墙上有三个朝门。围墙和两处朝门都被破四旧毁坏了,但一些痕迹还能看到。站在平整的青石板院坝上,仰望着历经沧桑的古民居,窗户上精致的梅花鹿、喜鹊仿佛呼之欲出。岁月沉淀了这里太多的故事。

 相传,东汉时期,蔡伦入宫做了宦官,后来成为宫中侍从,得到了窦皇后的宠爱。后因宫中出事,蔡伦受到牵连,皇上有人追杀。蔡伦就往西南方向逃难,从思南来到务川。路过草纸塘水的大阡洞口时摔到水塘中,其竹简全部散落在水里,衣服也被打湿了。在晾晒衣服时,他顺便捡起一块红石头在衣服上划了一下,居然能画出字来。他灵机一动,希望造一个像衣服一般薄的东西写字。于是,他在胡家住了下来,胡家有两弟兄,哥哥叫胡黑牛,弟弟叫胡黑二。于是就跟着蔡伦学造纸。蔡伦用很多种植物做实验,最终发现构树皮有很多丝,韧性极好。他就把构皮剥下来后浸泡、去渣、锤扁、煮烂成浆,但是总是不能连成片。他实验了一次又一次,在胡家一晃呆了三个月。有一天中午,他在河边实验时,因过分劳累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在梦中见到了观音菩萨点化他说:造纸想成张,就用杨桃根子化羹汤。蔡伦醒来时,急忙到山上找来杨桃根,用根浆放在构皮浆里。再用帘子一透,一张完整的纸就制造出来了。“有纸则有帘,有帘方成纸。”纸帘是纸张成型的关键工具,且决定纸张尺幅大小。纸帘制作技艺直接影响纸张的成型和功能,也呈现各地造纸技艺的独特之处。据说透纸浆的纸帘是蔡伦的妹妹为他发明的。这个帘子做工非常精细,篾丝细小而匀称,既透水又不掉纸浆,透出来的纸表面平滑、厚薄均匀,制造出来的纸质感觉非常好。

 胡黑二跟随蔡伦将自己制造出的纸进献给了皇上,皇上提笔漫书,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造出来。皇上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将蔡伦发明的纸称为“蔡侯纸”,并将胡家寨封为“草纸塘”。下令全国推广“蔡侯纸”的制造。并将蔡伦官复原职,后来升任尚方令,继续掌管宫中要事。

 据说,在宫中扫地的一个侍女,看到胡黑二风度翩翩,很有气质。并跪求皇上将自己许配给胡黑二。皇上应许,此侍女便跟随胡黑二来到了草纸塘。胡黑二回来后,带领着草纸塘的人们轰轰烈烈地生产蔡侯纸。

   后来人们把大阡洞取名蔡侯洞,并在那里修建寺庙,纪念蔡伦,跪拜观音。曾刻诗一首于洞前:“蔡伦造纸不成张,观音老母说药方。杨桃根纸化羹汤,舀了一张又一张。沟河两岸造纸忙,品质高来美名扬。因是命名草纸塘,从此造纸传四方。”

 草纸塘因此声名远播,客商云集,商贸兴隆。鼎盛时期,一年可产皮纸四百多万张,被称为小重庆。光绪至民国初年,草纸塘造纸兴盛,家家造纸,为了纪念蔡伦,这里的人们在造纸前,都会给压纸机上的两根将军柱和蔡伦烧纸钱祭拜,保佑纸业兴旺,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据现有关考古资料显示,我国的造纸术不晚于西汉。枸皮树又叫楮树,用这种植物原料所生产的纸称为楮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一个重要品种。草纸塘村民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伦发明的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法。据草纸塘卢家经单簿(民国十六年)记载:草纸塘原名枣子塘,清道光年间,卢姓从铜仁印江迁入,以造纸为业。光绪至民国初年,因卢家在枣子塘造纸生意兴隆,冉、胡、石、阮等其他姓氏也从印江迁来枣子塘。民国二、三十年代,枣子塘造纸业兴盛,家家造纸。1955年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在草纸塘建立务川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新场造纸生产合作社,枣子塘更名为草纸塘。那时,用于造纸煮原料的土窑子特别多,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有些窑子上面还带有锅炉,分布在长达6公里的河两岸,土窑子大致有200多个。

 草纸塘的人们说,两岸的窑子都是1955年以前建的。1955年,务川县在造纸塘建立了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新场造纸生产合作社,1958年新场造纸生产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修建厂房三间,更名为新场造纸厂,有80多名工人。但1987年8月14日洪灾把厂房冲毁了。随后,因为打工潮兴起,及皮纸、草纸用途逐渐减少,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造纸业逐步走向了衰落。为了将传统的造纸术传承下去,2009年,该县投资在造纸塘河边重新修建厂房。

“造纸不轻松,七十二道工,道道需用工,外加一道口吹风。”造纸有七十二道工序,其工具也多达二十多种。按照工序,造纸的工期最少也得一个月左右。造纸的主要工序打碓和舀纸、晒纸。将加工好的构皮放在水车木碓下面,开水车打碓,直到打细为止。然后,将制作好的构皮绒倒入纸槽内,加水用打槽棍搅拌了两个小时后,加入滑根汤搅拌就成为纸浆了。再用操作盘入纸浆轻轻摇动,提出来后,上面就有一层薄薄的纸浆,取下帘子倒扣在放纸的平台上,揭去帘子,一张纸就成型了。舀纸是最难掌握的一门技术,每一张纸的厚薄、均匀、光洁程度全靠在舀上下功夫,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是很难提高质量和速度的。因此,草纸塘的人们一般都是从八九岁就开始打碓,十几岁就开始练习舀纸,从娴熟的工艺中看出,草纸塘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草纸塘皮纸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完全沿用古代手工作坊工序,传统手工操作,全部采用自然物理的作坊生产方式,具有传统手工皮纸生产的绝大部分特征。草纸塘皮纸的质量特点是具有较高的韧性、吸水吸湿性、透气性,富有弹性。具有无毒、环保、耐用,防虫蛀,清香味,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年代久的显著特点。草纸塘皮纸用途广泛,除了主要用作书写纸外,还是制作灯笼、风筝、斗笠、油伞、纸扇、字牌、花灯、舞狮道具等的主要用纸。

 繁华的商贸经济造就了草纸塘花灯、傩戏等独特的民间文化。每逢过年过节,花灯班子就会到各家各户跳花灯,主人要么负责招待生活,要么拿点粮食以示礼仪。傩戏则是专门为死人送鬼而跳的。两种戏的功能都是驱鬼避邪的,祈求一方平安。这个寨子还有一个习俗被当地人称作“清明会”,即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清明节这天,家家操办酒席请客宴友,对前来扫墓挂“清”的外乡人大加款待。悠久的造纸业还给这个野僻的仡佬山寨带来了很盛的文风。

 如今,造纸塘手工纸生产技艺,在《中国手工纸文库第一卷贵州省分卷》有详尽的记录。2009年,“造纸塘皮纸制作技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造纸工具13件(套)被征集到仡佬族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手工纸研究所所长、博导汤书昆教授还带领科考组亲临草纸塘察看,认为草纸塘古法造纸是中国文化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还将“务川县新场乡造纸合作社”、“务川县地方国营造纸厂”及“包装纸”三枚木刻印章收藏到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

 但愿草纸塘的名字香远益清,草纸塘的手工造纸业发扬光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