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夜郎仡佬的头像

夜郎仡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0
分享

石朝天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是我高中时读过的语文课本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里的句子。的确如是,天造地设的人间奇观,这些让人工所非及矣,真是人迹罕至。

有个地名叫天坑,可算人间绝景。它偏偏生在黔北高原一个很偏僻的小乡镇,人称“小西藏”的石朝乡。

听说石朝天坑,形状怪怪,变化怪怪,好似是妖魔的天地,一般人不可接近,很有迷信色彩,让人疑狐。听起来,让我心里痒痒的,想亲见一番;但心里虚虚的,存有些恐惧之感。

去年十月,有幸找到机会来石朝一次,便与一伙伴问路前往天坑。天坑因正处于开发打造时期,水泥硬化公路己经修到了那个地方。在当今有挖掘机的作用下,那“人迹罕至”一词己经不再有几多用处了。我们便开车直接走到了目的地。

果不其然,天坑犹如一个巨大嘴巴朝天大大张着,象被哈哈镜照得歪巴咧嘴似的,又好象声嘶力竭之后合不拢嘴一般。再靠前一看,又如一个巨大烧焦了的很不匀称的放置不能平稳的大坛子。

从山顶上往下俯视,真是阴森恐怖,有些吓人。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天坑,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三个天坑一脉相连,紧密相依,浑然一体,显得不可分割。

有一面石壁略见两百多米高,另外以圆圈似的围着,折折皱皱的,长着各种绿色柴柴草草,象少女的裙幅,但不很规则。但三个天坑又各具形态,显露出独特的个性。

第一个天坑,恰似张开的嘴巴,雾气蒸腾,恰似嘴里吐出的热气。亿万年来,一直就这样张着,好象在呼风唤雨,又好象要吞云吐雾。

天坑的底部有一个十分阔大的洞口,好象是嘴的咽喉。洞内溪水淙淙,形成一条暗河,引出洞口。河长两千多米,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曲折蜿蜒,一河奇石让人目不暇接,两旁钟乳使你浮想联翩。

第二个天坑,半张半翕着,略带着羞涩与怡静。旁边敞开着恢泓的天门,担心有天兵天将隐身洞内,不让外来干扰。

第三个天坑仰望长天。四壁悬崖洞壑,有可望而不可及之势,有高深莫测之感,有担惊受怕之心。坑底露出两个巨大的洞坑,似一双深遂的眼睛凝视着苍穹,斗转星移,风云变幻。

天门洞上下都是天然石桥,呈现出桥下有桥,洞下有洞的奇观美景。上面是天门洞顶,高达几十米,一般人不敢过路,只有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敢于冒险一下。下端是两个巨大的洞坑,两个洞坑贯穿后使天门洞的下部又形成一道石桥。

天门洞贯穿了第二、第三天坑,也不知是什么力量,在这一薄薄的悬岩上活生生地凿穿了这道高达几十米的大门。传说,当年沉香寻母,路经此地,被悬崖挡住,乃用开山大斧劈之成门,穿行而去。后来捉拿沉香的天兵天将多次从天门洞进进出出。现在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公鸡叫,天门开,天兵天将走出来。”

传说总归传说,天门洞却实实在在矗立在这里。门洞的左壁上有一块凸出的石壁,恰似一块巨大的浮雕,像一幅战古色古香疆场画卷,挥刀引箭,冲锋陷阵,杀气腾腾,仿佛传来了鼓角争鸣。

整个天坑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悬崖,天门、天桥,天窗、洞穴,紧紧交织在一起,汇集在一处,真是动人心魄,引人遐思。

走出第三天坑洞后,斜科地往上拾石而上,又有一片开阔的地方,称为一号大厅,南边有一座巨大的石佛,因此大厅又名大雄宝殿。大佛乃释迦牟尼的半身像,高达二十余米,坐像端严,面相慈祥,浑然天成,栩栩如生。

从一号大厅翻过一小丘,进入一片更开阔的地方,名为二号大厅。厅内顶部为穹窿形,四壁为规则的方形,显现出天圆地方之状。洞厅高阔上百米,石壁光滑发亮,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洞的顶部凿有五个形态各一的大型天窗,朝地下看,能看到第二、第三天坑的地窗。有着“天穿地漏”之感。晴天,阳光透窗照射,洞内光束迷离,使人如临仙境一般;阴雨天,洞内则雾气迷漫,或聚成球形,或铺成带状,若明若暗,飘浮不定,给人另有一番韵味。有时阳光和水雾交相映叠,错落有致,彩色斑斓,变化莫测,真有神奇之妙。

二号大厅的左前方,有一个洞门,往里走进去,再也没有天窗和阳光,必须借助电筒、火把等光照通行。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洞内堆积如山的石块和宽阔的洞内空间。千万年过去了,无数的石块还在静静的躺着,不知外面的风吹草动。滴水有快有慢,有的犹如“嘀嘀”计时的鸣钟,有的犹如急促的心跳。凝结遍地的石花和钟乳,有的类人类物,千姿百态;有的如花似玉,光彩照人。由于洞上方的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洞内的钟乳受矿物质的浸润,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在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走出天坑,无不惊赞:天下奇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