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云贵高原西部,西依苍山,东临洱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景色秀丽,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大理山明水秀,有“东方瑞士”之誉,美丽的大理古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国庆长假,我们家人自驾来到这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大理王国。
走近大理,耀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洱海,及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碧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风水格局。真是一块人间宝地。
远看洱海,它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虽然说名字叫“海”,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湖。因为白族没有海,就称那里的湖为“海”,洱海就是其中的一个较大的“海”, 因为形似耳朵,取名“洱海”。据说是云南的第二大湖。游轮在水中划过,一条条波纹向四面散开,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感觉洱海有一种柔和之美。
下了车,我们来到洱海边,真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感觉!眼前的就是港湾,巨大的湖泊一望无边,碧蓝的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小鱼游来游去,像可爱的孩子们玩耍嬉戏。
洱海的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讲的是天上有一位仙女,她看到渔民们在漆黑的夜里打渔,什么也看不见,就拿出自己的镜子,把镜子投入海中,从此以后,这洱海的夜晚就像白天一样明亮。我最想去吃大理洱海的海鲜,尝尝大理那八爪鱼,皮皮虾和大闸蟹的美味,这美味让你无法用语言形容。大理的木莲花特别有名,木莲花开花很罕见。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开一朵,十二朵花的颜色也不一样,五颜六色的,远远看去,美丽极了。
我还想去看看大理的上关风,但没有去。据说上关风是一个淡水湖,也有一个很悲伤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公主,她和一位王子相爱,可是有一个坏心眼的巫师,他把王子变成了一个海螺,公主每天都在海边哭泣。有一位狐仙很同情公主,她借来一个盛水的宝瓶,想要把海水吸干,让王子恢复原来的样貌,可是,狐仙一不小心把宝瓶摔碎了,让海刮起了大风。从此这个海就常年刮大风。
岛上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据说高达17.56米,由277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非常壮观。我们没有亲近,只是远远看去,在阳光的照耀之下,一身洁白,在波光粼粼的陪衬下,更是显得有一种神灵之气。有了观音菩萨管控,洱海就会风平浪静。
远观古城外的苍山,峰峦雄伟壮观,高耸入云,有如一把剑插在云霄上,有的参差不齐,怪石嶙峋,似老人,似巨象,似亭亭玉立的仙女,似卧倒在地的壮士,形态万千,十分神奇。
围绕洱海,就是一个的古镇,具有民族风情的楼阁勾心斗角,错落有致。古镇上街道纵横,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给人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大多数街道有引自苍山的清泉水流淌,让人油然而生闲情逸致之感。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古朴雅致的白族传统民居,庭院内几乎都养花种草,修身养性。大理古城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大理古城中有许多楼阁,给大理增添了浓厚的文明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绍的天下第一楼——五华楼,又叫五花楼。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据说,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五华楼里经营着许多少数民族卖得字画、皮画、油画和各种玉器、银器,交易十分活跃。转完五华楼,又来到了洋人街,这里面一家接着一家的中西餐厅、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都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引来了各国金发蓝眼的老外,渐成一条别致的风景。在这里,我还品尝到云南大理的特色:乳扇、蛇果、蓝莓等……再有就是文献楼,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着“文献名邦”的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还有南城楼、北城楼,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看去是否厚重。城门上“大理”二字说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北城楼,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古式建筑风格。
地处古城洋人街与博爱路交汇口的大理王府酒店,是解放以来大理最大的砖木结构白族风格建筑群。来到“端坐着”两只石狮子的牌坊石阶下,难免停下脚步驻足。两只石狮子对称地排列着,斜望着天空,沿着石阶拾步而上,穿过镌刻着“大理王府”四个大字的门头,仿佛进入了一处精巧别致的皇家园林。大理王府由太和院、清平院、丽妃院、御膳房、布燮院和军将院六大主题院落组成。古朴、典雅、安静的小院,其景致和建筑风格也别具特色。这家胜似景观的酒店内皇家园林式样的建筑林立,体现出自然、华贵、高雅的王府风貌,再现千年古国的神韵,已然成为古城中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理古城街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风味古朴,各具特色。复兴路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华。复兴路的街道,连接南城门和北城门,路面为麻块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长的主干道。复兴路两边商铺保持了民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大理古城主要商业街道。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据说,1943年称为“中正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改成“人民路”。“护国路”十分宽敞,青石板铺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古城内一条东西主干道,长达一公里。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 。红龙井,是以井的名称来命名的街道。地处大理古城的核心地带,景观主体自西向东,建筑特色为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
大理古城有许多教堂、寺庙,其中,天主教堂坐落在大理古城人民路一静谧的胡同里,教堂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有教堂、生活区、学校三部分组成。教堂正立面门廊构图是白族传统民居三叠水模式,屋顶一高二低,两侧屋顶侧廊厦檐相交形成两大串角。门廊次间施面额、平板枋,上承四攒五跳七踩斗拱,明间面额枋下加花枋,中间夹花板,下施挂落,突出了建筑中心部位的艺术感染力。平板枋上施四攒五跳十一踩斗拱,雕刻彩画繁杂。门廊后墙上开三道圆券顶形大门,门边用两根大理石螺旋形立柱支承拱券,门头上及门间墙上有砖花空,内绘淡墨山水花鸟画。门廊屋顶上面还有层大屋顶,其出檐与两侧大屋顶出檐相交为两大串角,大屋顶上部高耸,屋檐四角攒尖瓦顶钟楼,使教堂整个正立面更显得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可谓一枝独秀、独具匠心。是中外建筑及文化交融的艺术精品,是融各种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民族瑰宝,是中外宗教建筑中的一枝奇葩。
基督教堂位于大理古城复兴路与平等路交叉处,又称“中华基督教礼拜堂”。教堂坐北向南,由石拱形大门进入东西两道二门、礼拜堂、祷告室和屋顶的钟楼。教堂主体结构为土木结构、四撇水瓦屋顶,四面墙壁均由石头垒砌而成。教堂钟楼悬挂一个一百多斤重的大钟,中间横匾上写着“斯为上帝驻驿之所务宜肃静”,横匾中下方有一块方形木板写有“爱”字。两边竖柱上用木料制的凸形对联,上联:“上帝本无形试思造物生人冥冥中自有主宰”;下联:“耶稣兼所爱追念舍身救世朗朗内独迈古今”。教堂内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整个教堂显得十分庄重与严肃。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点苍山麓,洱海之滨。据说历史上有九位大理皇帝在崇圣寺出家,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称为“天龙寺”。崇圣寺三塔又称“大理三塔”,是中国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大理以北的苍山应乐峰下,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十六层密檐式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是唐代的典型建筑。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在崇圣寺游览,仿佛在就梦中,如梦如幻。
太和城遗址是南诏立国时的都城。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六千米,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千米。这里是大理坝子中苍山与洱海之间陆地距离较短的咽喉要地,是由龙尾关进入大理古城的要道 。太和城的“和”,为夷语山坡之意,意思就是筑在山坡上的城。据说,南诏在751年和754年与唐王朝发生了两次战争,史称“天宝战争”,并取得了最终胜利。776年,为“立此存照”,南诏王阁罗凤立“南诏德化碑”于“国门”之外,“论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太和城遗址因其规模宏大,地面遗迹保存较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大理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自然景观和古建筑,难以一一描述。云南大理,美丽、富饶、悠久、文明,许许多多自然风光与文明古迹融合在一起,真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