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路,是民国时期黔北一带由政府组织,群众集资或投工投劳修造的专门供人们背粮下江口去换盐巴回来的一条大道。
盐路几乎都是用石块铺就,约有一米多宽。因为黔北到江口一带多是山高路陡,所以一路多为石步子,少有平直的路面。为了人们歇息,每隔约五百米的距离,在盐路旁边要安置一些石凳,供人们休息时搁置背篼用。休息一整子叫放稍,休息等候后面的人们一路叫等稍。
盐路从凤岗接近务川一带到重庆江口,有两三百千米的路程,盐路蜿蜒起伏、曲折陡峭地镶嵌在黔北到江口的崇山峻岭之间。
那时各家各户都需要下江口,所以各处都铺设有盐路,各处与通往江口主路相接,形成了交叉的路道。这样就必须在交叉路口安上指路牌,或指路碑,才不会让去来的人们迷失方向,尤其是初次下江口的人,就需要这样的指向标。
为了修好盐路或补修盐路,当地有权威的人士常常招集人们募捐,对盐路进行修补,完工后要在路段立一块功德碑,记上募捐人的款数,以启后人,修桥补路是一项积喜积德的行为。
盐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些背粮下江口的人称之“背佬二”。他们脚上套着草鞋,身上穿着汗褂,背着一个齐筒背篼,里面装五六十多斤的大米,手里拄着一根打杵,不紧不慢地前行。那时称之背军粮下江口。背佬二一般是三五成群的一路,前前后后互相吆喝着。整个看起来,有着浩浩荡荡的气势。
因为路途遥远,背佬二们不能走太快,走疲惫了,会影响第二天的行程。他们走几步路就要用打杵撑着背篼息一下。有个口诀叫“上七下八平十一,不息就是狗日的。”这句口诀的意思是,上坡走七步就息一下,下坡走八步就息一下,平路走十一步就息一下,不按规定息的就是狗日的家伙,不顾朋友。
由于下江口的路途遥远,远者要三四天,较近者都要一两天。所以人们必须在盐路途中投宿。盐路边的人家为了开店找钱,就在路边设有店子,供人们吃饭住宿。那时,盐路边每隔一段距离都开设有店子。背佬二进店子住宿叫进息或叫打店。所以,下江口的人,要准备去来的吃饭住宿费,人们称叫盘缠。去来盘缠不够的或因在店中赌博输了盘缠的,只好用粮食、盐巴来抵帐。
有的人为了得到意外之财,常常在盐路上打主意。在山丫路口或深沟密林中拦路抢劫。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背佬二为了保命必须舍去换来的盐巴,垂头丧气地回家。或有几个背佬二一道,估计打得过强劫的,常常与抢劫搏斗起来。有的劳命伤财,有的两败俱伤,有的把抢劫者追得狼狈逃窜。那时把那些在山丫抢劫的叫“坐丫口”。凡是要人给点钱财才让过路叫“丢下买路钱”。
为了不让路途中被抢劫,背佬二们常常都要成群结队地背粮下江口。但也有身强力壮的人,毫无忌惮地独来独往。
那时候,经常听到盐路上这地方抢人了,那个地方抢人了。听起来都阴森恐惧。盐路,成了背佬二下口制造故事的条件和见证。人们下江口,让家里的人们十分担心。把盐巴换回来了,家里才才落心了。
现在,好多地方的盐路都不在了,即便有段盐路存在,但好多人都不知道那是曾经的盐路。
虽说盐路不在了,但是当年老一辈当背佬二下江口的段经历不能忘记,应当将那段经历写进地方史里,记载着当年背佬二下江口的那种艰辛与无奈,更要记住当年背佬二下口的那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