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夜郎仡佬的头像

夜郎仡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28
分享

旧时上学

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的许多故事都难以忘记,回忆起来不免有许多感慨。就拿小时候上学读书来说吧,就是一件难以忘记又不免要发出感慨的事。

我们小时候,农村是没有开办幼儿园的,读书就是上从一年级开始。开始上一年级时,报名老师首先问你的年龄,然后叫你用右手从头上去摸左边的耳朵,如果轻轻松松就摸着的,就说明到了读书的年龄了。如果摸不着就可以再缓一年才上学。

那时,没有严格规定的读书年龄,一般是七岁读一年级,也有六岁读一年级的,有的五岁就开始读一年级了,有的家庭因路远或其他原因,又有八、九岁才读一年级的。那时还可以留级,读到某年级赶不走,可以留级重读一年。因成绩太差,有的学生几乎每一级都遭到留级的下场。所以,那时班上学生的年龄差距很大。

那时,每学期开学报名,老师都要问学生的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家庭成分。凡是贫下中农成分的学生报名问到成分时感觉十分自豪,高声回答:“贫农!”凡是成分不好的学生生怕老师问到成分了,但是必须要回答:“地主。”或“富农。”有些顽皮的贫下中农成分的学生故意在旁边嘲笑那些成分不好的学生,搞得那些成分不好的学生敢怒不敢言。

我们那时上学读书不上早课。一般是早上十一点半开始上课,下午四点半放学。从十一点半开始,上三节课后,中间要做课间操,然后再上两节课就放学。每天放学前全校学生要集合,由值周教师或校长训话。强调学校的组织纪律,强调学生要按时上学按时回家,强调校内外的一些安全等。

那时,我们是没有手表之类看时间的,就是凭太阳照到哪里了作参照来估计上学时间。还有就是拿务川到濯水的客车过路家门口作参照。我们那时早上起来还要上山放牛或割猪草,要么就在家里做早饭,反正不能白白地在家玩耍。如果白白地玩耍,别人认为你这个孩子不懂事。我们一般在山坡上放牛或割猪草,只要看到客车到家门口过路,就要急急忙忙地回家,吃了早饭背着书包匆匆地去上学。

那时,我们到了不冷的天气都是打光脚板。上山放牛割猪草是打光脚板,上学读书还是打光脚板。因为那时家里穷,没有钱买多余的鞋,一年有一双解放鞋就算不错的了。所以必须顾惜点穿,把鞋用来天冷的时候穿。我们虽然是打光脚板,可说还能在公路上跑步,那公路上的石子被车子碾得光滑滑的,不会割脚,跑起步来也感觉不到疼。

那时,我们上课没排课表,上课一般只上语文、算术,偶尔上一下体育、音乐,那时都是老师包班,一个班由一个老师教学,老师根据课程需要,需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还有上复式班的,这班上一会安排一定的作业,又到另一班上课。回忆起来,那时的老师又苦又累,真是“拿钱不多,做事不少。”

后来逐渐正规起来,分配到学校的老师多了,学校开始排课,于是就课表上了。到学期末,如果语文、算术上不走,又将其他课程拿来上语文、算术。那时我们的学校都是木房子,楼上楼下都是教室,上课时隔壁的声音都能听得见,为了不影响隔壁的教学,老师上课声音也不很大,那时学生比较少,倒是影响不大。

那个时候,每家兄弟多,一般在学校读书都是几弟兄。几姐妹的很少,因为姐妹多的一般家庭都不会送姑娘读书的。有时哥哥或姐姐读书,还要把幼小的弟弟或妹妹背到学校来照看。上课了,一同带到教师里去,忽然哭起来,搞得全班都不能上课。老师生气但又无奈,不会十分责怪那带弟弟妹妹的学生的,因为农村的教师都理解农村家庭的境况。

我们那时读书,课间休息时,没有什么玩耍的游戏,就是跳海、跳绳,或是打背,或是推三角板。有时老师也站在旁边看学生玩耍,有的老师偶也参加学生做这些游戏,体现老师与学生合群。这种老师多是活泼开朗的年轻老师。

我们那时一般没有布置家庭作业。每天放学后,多数懂事的学生要急急回家干活,要么放牛,要么割猪草,要么回家做饭。只有个别学生不晓得回家干活,就一路玩耍着回家。

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每年都有农忙假,一到插秧季节和收割季节都要放假,一般放一个星期,放两个星期的都有。那时是搞集体,机关上都要放农忙假。机关干部要安排到每个生产队去帮助农民插秧、收割,正式的教师也同样要被安排到生产队里去帮助农民干活。

那时,凡是春季还要安排学生打青草肥,统一撒到某丘大田里让水田肥沃起来。秋季,学校还要安排学生放学后到田地里拾散失的包谷、谷子,拾到的包谷、谷子要交到到学校去。有时,学校还要带领学生到山上打青杠籽,说是青杠籽可以用来做酒,可以节约粮食。有时,学校还要安排学生上山打柴,给军人家属送柴去,送去之后,还要听退伍军人讲他当年参军作战的故事。有时,学校还要请贫下中农的大队干部到学校来集中听他讲忆苦思甜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要珍惜新社会的美好生活。

那时,每个班都还是要选班干部,有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有时副班长兼任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兼任劳动委员。因为论家庭成分,一般班干部都是由成分好学生担任。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感觉十分神气。少先队分红小兵和红卫兵,低年级先是加入红小兵,高年级才加入红卫兵,到了初中才加入共青团。加入红小兵、红卫兵都不是全部一次加入,要分期分批的加入。这也是要论成分的。凡是成分好的,又是班干部的,首先就得加入少先队组织,凡是成分差的,都是最后才得加入。若是成分不好,又调皮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不得加入少先队组织了。那时还是实行半期开始和学期考试的。学期结束也要评选三好学生,进行散学典礼,表彰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得到学校领导得好评,脸上感到很体面、心里感到很光荣。凡是成分不好的,即使成绩好,在评先选优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到了小学升初中,还是实行推荐升学了,那主要论家庭成分推荐了。凡是成分差的地主、富农的子女一般是读不到初中的,眼巴巴看着那些贫下中农的子女去上学读初中。

后来,不论成分了,恢复了考试制度,有的成分差的学生托关系到初中学校插了班,有的村级完小又将没有读初中的学生招集起来办一个附属初中班,让那些学生能继续学习。因为觉得那部分学生有的成绩很好,不读书就断送了前程,很可惜的。后来初中报考高中,那部分学生也多数得以录取读了高中。那部分学生十分感激当年的那些老师和当年学校的举措。

咦!小时候上学读书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