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由于三年的天旱,造成全国大饥荒。重庆临近黔北一带的人们拖儿带女纷纷往贵州去逃荒。有的荒年过后返回了老家,有的就在黔北一带落了户。落户有很多种情况,未成年男子保养给当地人家做儿子,未嫁娶的姑娘就嫁给当地做媳妇。父子一起找个当地合适的给寡妇人家当夫当二。母女一起找个当地合适的嫁给寡公子人家做妻做女。
那时,我们院子也来了一些逃荒的人,有的来了又走了。只有一家两弟兄的来我们院子混了一段时间,大哥便将弟弟托付给了刘姓一家当儿子。后来大哥便去其他地方寻找着落,三年饥荒结束,生活条件转变,大哥便回到了老家去了。
弟弟抱给这家后,取名叫刘俊其,排行第三,人们都叫他“老三”。满院子叫他老三的渐渐多了,叫他刘俊其却很少。“老三”他成了一叫就答应的诨名。
老三来的时候十岁左右,天真活泼的,小伙伴们都喜欢围着他玩。他爱做许多怪动作。双手爬在地上学山羊跑学、山羊叫,逗得小伙伴们高兴极了。没有多久,老三就与满院子的孩子都混得熟悉极了。没有一个觉得他是外地跑来的。
老三的老爹妈没有把他当是保养,反而对老三格外心疼。老三本应读书年龄,由于没有读过书,他的老爹将他送到学堂去,从一年级开始读起,他去读了两天的书就不去了,因为在班上个头太大,好些学生都笑话他,他经不起人们的嘲笑就不去了。那时,没有读书的男娃很少,没有读书的女娃还是比较多。他的老爹觉得老三读也读不出个名堂,就没有强求他再去上学了。
老三没有上学,还觉得自在些。那时还是大集体时期,他小小的年纪,不能参加生产劳动。一天除了早晚放牛外,其余时间都是玩耍。老三很聪明,小小年纪喜欢制作玩具。他用铁丝和橡胶皮带编制的十分精致而且好使用。用来大麻雀之类的小鸟,很有把握。他还喜欢用铁丝制作啄炮,将火柴头削在炮窝里用力将在石板上一啄,“轰”的一声,发出乌蓝色的烟雾。小伙伴们都觉得老三像科学家似的,十分羡慕。
后来,老三长大了,长成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子,成了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老三很灵巧,田间地头的活一看就会,一干就干得很好。不让大人操心。老三干完活回到家里,利用空余时间,干起了修修补补的事来。他找来一些锑铁之类的废品,制作煎米粑的瓢勺我们叫“油钱瓢瓢”。找些铜皮之类的废品,用来包竹烟杆。他用小铁丝自制补鞋的针和钻子。买些补鞋的线及一些皮子学起补鞋。人们都觉得他补的很好。偶有一些人鞋子破了就拿去他补,他也不收一分钱。
后来人们找他的人多了,他不得不收一些材料费活一点儿工钱。于是他便买来一台补鞋机,每逢赶场天到场上干起补鞋的生意了。“一撬二补三打铁。”补鞋的生意还确实不错。老三干起这门生意后,家长的零用钱完全能老三来负责了。
老三人也长得英俊,又会一门找钱的手艺。在那时候有很多姑娘都想嫁与老三,根本不在乎老三是抱养的。经媒人介绍,在离家不远处,老三便娶到到媳妇。
老三结婚后,便与老爹老妈分了家。“树大发丫,儿大分家。”这是当地的规矩。分家后,老三生育有两个儿子。让老爹老妈高兴极了。虽然分了家,老爹老妈每每有空都喜欢抱抱两个孙子,视如珍宝一般。
每逢赶场天,老三同样要去补鞋,要去找零用钱来补贴家用。还要为养育他的老爹老妈添置新衣。
老三很是孝顺,两位老人在不能自理的那段日子,老三照料得十分周到,服侍的十分仔细。两个老人百年归天的时,老三同样与弟兄们承担起安葬老人的责任。院子人们都觉得抱养老三没有白养。
现在,老三也老了。前不久因患肺气肿病,在县医院医治情况不妙。他的两个儿子把他转到遵义医学院医治,同样没有好转。医学院都不再医治了,叫亲人们送回家去。回到家里,家人便通知远在重庆侄儿侄女们前来看望自己的亲叔。那些侄儿女听到这消息后,觉得不可能这样就不能医治。便包一个救护车来看望他们的叔父。
侄儿侄女们赶到后,看到叔父可能有挽救的希望。便与老三的两个儿子商量,送到重庆西南医院医治。经过抢救医治,老三脱离了生命危险,经过一点时间的疗养,病情也得到好转。现在的老三身体好的很,看不出生过一场大病。
要不是两个侄儿侄女及时赶到,老三的生命差点儿熄火。这都是老三有福报。